王鹏
借鉴德国工业4.0,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王鹏
任何一次产业革命都跳脱不了解放生产力、劳动力和占领更广阔市场的规律。工业4.0也不例外,在国际市场竞争异乎寻常激烈的今天,出口依赖性很强的德国和中国经济,皆需要借助制造业的力量来增强国力。如此,中国要多向理论提出者德国取取经,结合国内外形势,促使经济稳步向前发展,从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什么是工业4.0?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在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并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进化:从工业1.0到工业4.0
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大规模集中式生产发端。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采用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成功分离——开创了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从“体力劳动”时代迈向“脑力劳动”时代。工业4.0: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的愿景
“工业4.0”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互联网、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合作形式和活动领域。
通过深度应用ICT(信息通信技术),总体掌控从消费需求到生产制造的所有过程,由此实现高效生产管理,维持并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愿景之一,工业4.0将使得工业生产过程更加灵活、自主。动态的、适时优化的、自我组织的价值链成为现实,带来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等不同标准的最优化选择,形成全新的循环网络、独特的可识别性、个性化产品定制以及高度灵活的工作环境。愿景之二,工业4.0将发展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促进潜在的商业利润在整个价值链的所有利益相关人之间公平共享。“网络化制造”、“自我组织适应性强的物流”和“集成客户的制造工程”等特征,率先满足动态的商业网络而非单个公司,将带来商业模式与合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愿景之三,工业4.0将会带来工作方式和环境的全新变化。全新的协作工作方式使得工作可以脱离工厂,通过虚拟的、移动的方式开展。员工将会拥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权,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和调节自己的工作。同时,随着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可以大幅度提升老年人和妇女的就业比例,确保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会影响当前的生活水平。愿景之四,工业4.0将促进形成全新的信息物理系统平台。全新的信息物理系统平台能够联系到所有参与的人员、物体和系统,将会提供全面、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和应用业务流程,支持移动终端设备和业务网络中的协同制造、服务、分析和预测流程等。
德国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科研院所等各个层面为工业4.0的愿景制定了详尽的路线图。这张路线图可以简单概括为建设一个网络、研究两大主题、实现三个集成、实施八项计划。
——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网络CPS。信息物理系统,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五大功能,从而实现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
——研究两大主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是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是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侧重于将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生产流程智能化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
——实现三个集成。实现三项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
——实施八项计划:保障“工业4.0”得以实现。1.标准化和参考架构:共同标准使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成为可能;2.管理复杂系统:为管理日趋复杂的产品和制造系统提供基础;3.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可靠、全面、高品质的通信网络4.安全和保障。在确保生产设施和产品本身不能对人和环境构成威胁的同时,防止生产设施和产品滥用和未经授权的获取;5.工作的组织和设计;6.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职业发展计划,帮助工人应对来自工作和技能的新要求;7.监管框架。创新带来的诸如企业数据、责任、个人数据以及贸易限制等新问题,需要包括准则、示范合同、协议、审计等适当手段加以监管;8.资源利用效率:关注资源能源大量消耗给环境和安全供应带来的风险。
德国绘制工业4.0路线图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的话语权;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客观要求。不仅向全球提供利用智能制造系统生产的工业产品,也力图成为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由此促进德国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
分析德国工业4.0最终目的是将理念消化吸收,使中国的工业借德国“工业4.0”的“东风”,长出本地化的“累累硕果”。明确了这一点后,那我们就要挖掘出国内工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各国经济产业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
学术界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比如一些经济学界的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安德森、瓦德瓦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独到的见解。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新能源+互联网”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安德森指出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实现的“创客运动”“创客”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瓦德瓦说指数方式增长的三种技术。三种以指数方式飞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将使制造业更具创造性、更加本地化和个性化,还会降低成本,这将带来一场制造业革命。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美国意图重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亚洲地区,美国加快实施重返亚洲的大战略,挑起了日本修宪、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朝韩局势、香港占中等一系列事件。欧洲地区,美国挟连欧盟,大力打压俄罗斯,借乌克兰内战事件,与俄罗斯搞对峙。中东地区,美国对叙利亚内战上纲上线,借美国核心国家利益对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进行支持,造就了伊斯兰国崛起。
从内部环境来看,国内经济有三“新”,工业化新阶段、经济新常态、改革新起点。
工业化新阶段。从统计部门了解到,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767美元;2012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9.9%,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是66.4%,城市化率为53.73%。按照现行国际标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
经济新常态。从“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从投资看,高强度的工业投资难以为继。从出口看,外部需求不足抑制出口回暖;从消费看,中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快提升;从主导产业看,重化工产业进入平台期;从增长动力看,传统的增长动力日渐式微;从潜在增长率看,我国经济增速整体进入下行通道。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下降。总体来看,1999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先升后降走势,增速自2010年起逐年下滑,2012年降至10%,2013年继续回落至9.7%,201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7%。
改革新起点。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着四大挑战。挑战之一,面临经济增长困难,内生动力不足,国际环境趋紧。挑战之二:面临结构调整压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资结构亟需调整升级。挑战之三:面临国际环境演化的环境,国际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各国的战略博弈。挑战之四:面临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阵痛,利率和汇率、价格、国有企业、财税体制、政府管理方式等领域,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
从动力看,新增长动力就是智能制造
新常态下面临各种挑战的形势下,通过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新增长动力就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整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技术,是其交叉融合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突出,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大。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最近发表的《美国制造业的过去和潜在未来》一文中,将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排在应重点关注的变革性技术的第一位。德国政府发布工业4.0战略,核心是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根本上讲也是智能制造。所以,智能制造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必将成为趋势,我国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制造业强国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吗?
2011年,美国著名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通视公司(IHS Global Insight)的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9.8%,高于美国的19.4%,位列世界第一,并称中国已经恢复了曾经占据的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位置并不稳固,并且中国制造业呈现大而不强的现象。
怎样才算工业强国?
从英、美、德、日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工业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是工业强国或制造业强国。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工业强国的四个标准,技术强、企业强、产品强、软实力强。技术强,能够把握住重大产业和技术变革机遇。企业强,拥有一批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强,工业产品具有很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软实力强,具有强大的工业人才队伍和鲜明的工业文明特征。
我国离工业强国的目标还有多远?
2013年,中国工程院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全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差距和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时间表等。从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和工业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工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领军企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行业领军企业较少,六是信息化水平不高。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程院通过开展制造强国研究,提出实现制造强国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第三步,到2050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主动对接新时期制造业发展国家战略
一是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重点要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点是推进“智能制造”。三是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重点是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四是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协调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五是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品牌制造。六是努力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七是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加快装备走出去发展,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
“工业4.0”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互联网、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合作形式和活动领域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