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

2015-11-06 06:19邱伯聪
体育师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教师体育

□ 邱伯聪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

□ 邱伯聪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基于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提出全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安全性的实施理念,探索适合农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论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育人育体、立德树人作用,促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德育因素;立德树人: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以参与广州市中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为契机,开发适合本校(即: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简称:派中)实际情况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索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方式,优化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手段。结合本校“德能兼修,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更有效地融合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学校育人育体、立德树人功能,让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2 研究的时间、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时间:2013年9月——2014年6月

2.2 研究对象:以广州市增城区市派潭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31个教学班1560人(其中男生796人,女生764人)和学校教师108人(其中体育教师8人)为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学生调查问卷1560份,收回问卷1560份,有效问卷1535份,有效率98.4%;发出教师调查问卷108份,收回问卷108份,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100%。了解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基本情况。

2.3.3 对比实验法:以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前后学生的体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论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2.3.4 分析法:以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3 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 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进度,务求活动实效。

3.2 实施理念

3.2.1 全体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师生,要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达到全体健身、全员愉悦的目的。

3.2.2 科学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放学后的文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和文体活动的计划和内容。

3.2.3 创新性。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为达到锻炼的效果,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设了学生广播操、教师工间操、跳绳、阳光慢跑、舞蹈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2.4 安全性。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制定出必要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3.3.1 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采用分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和广播操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参加广播操(教师工间操)、跳绳、阳光慢跑、舞蹈,自创活动、爱我中华集体舞、国家手语操等项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班主任要组织好学生有序进入场地参加各项活动。

3.3.2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由11月至下一年的4月)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

3.3.3 遇雨水等异常天气,由各班班主任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室内健康教育。

3.4 活动组织形式(见表1)

3.5 组织管理

将年级教师分散到各组,体育教师巡回指导,各组学生设立正副组长2-3名,大的组有分成若干小组,设立小组长。组长协助指导老师组织练习,安排小组长任务。

3.5 项目选择

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相对固定,一个月后,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换项目。3.6评比奖励

每学期中,期末评比出若干“优秀小组”,“大课间之星”等优秀小组和个人,给予奖状和纪念品的奖励。

4 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的调查与测试结果分析

自2013年9月实施新方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学校积极探索,规范管理,常抓不懈,随着大课间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学校的纪律作风,以及学生体能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促进良好品行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见表2、3)

从表2、3的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新方案后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在体能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促进良好品行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将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传统与时尚,体育与德育融汇一体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改变原有课间操单一化、枯燥性和质效差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多学科的教学因素,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多层次的活动形式,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品德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整合,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对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一等奖和最佳设计奖;是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校园体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系列科研成果获广州市德育创新成果评比一等奖。

4.2 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2.2.1 体育教师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认识和分析

“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教师负责活动计划、方案设计、活动组织、过程辅导、活动评价,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大课间的开展的效果。”

调查发现,100%的中学体育教师认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健康、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有积极的意义;在操作性方面,87.5%的体育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可行,容易操作;87.5%%体育教师认为学生能坚持认真参与学校安排的体育项目;87.5%的体育教师认为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没多大工作压力。可见,实施方案最大限度调动了本校体育教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工作热情。

2.2.2 非体育教师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认识和分析

“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方面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一方面又需要班主任、其它科任老师的协助。所以,非体育教师应该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中发现:96%的中学非体育教师赞成“锻炼有益学生健康成长”;有88%的教师愿意长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然而,同样有26%的中学老师认为活动过程仓促,比如要穿着运动服装,活动后有的需要更换;22%的认为给学生前准备(下课后)和后准备(活动结束后上洗手间等)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可见,非体育教师普遍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形式也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5 结论与建议

5.1 落实到位

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它具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 不强求正规的场地和器材的特点,非常适宜体育场地不充裕的这一类农村学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到位。

5.2 符合实际

自学校有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体育成绩,促进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建设。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安全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理念,以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选择、时间安排完全适合农村学校,能有效地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育人育体、立德树人的作用。

5.3 形成特色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要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找出适合于本校实际、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方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手段,变化形式、丰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地制宜,一切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5.4 加强投入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然是一种学校课程,是一种校园文化,就应该不断地加强投入,这种投入是多方面的,关健是教师培训和经费方面的投入,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全体老师参与,缺乏老师的指导会流于形式,缺乏对老师的培训,有些项目难以开展;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经费亦十分重要,不断更新、补充经费是开展大课间各项活动的基本保证,因此,重视投入经费和培训教师是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要加以足够重视。

5.5 可持续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网络和管理机构,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挂帅、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才能使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 范晓红.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大课间活动实践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05):26.

[2] 李桂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4,(06):75-77.

[3] 邱伯聪.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3,(03):131-132,96.

[4] 张小巍.大课间的设计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16):20.

[5] 罗伟强,杨汉奇,高惠玲.大课间——享受运动乐趣的大课堂[J].教育导刊,2005,(10):63.

[6] 邱伯聪.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主体的影响因素分析[J].运动,2013,(15):77-78.

[7] 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0,( 04):51-52.

[8] 陈武.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28):14.

[9]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11-113,121.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广东广州 511385)

G807.0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11

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资金项目“校园体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编号:201506092173)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