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国两年来,大陆全部解放,经济恢复,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牢固确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三十而立”了,值得隆重纪念、热烈庆祝!
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要总结中国共产党30年的历史,教育全体党员、干部。新年伊始,他就布置胡乔木要写一个“党史大纲”。胡乔木做过胃切除手术以后,在3月19日给毛泽东的信中,颇为不安地提到此事,说:“近日宣传部忙于准备开会,写党史提纲(七一用)和整党读本,很多应作的事都没有作,希望多给指示。”
此后,毛泽东对建党30周年的纪念和庆祝办法作了口头指示,胡乔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也提出了具体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召集了一次座谈会,讨论、拟定了纪念办法。其要点由杨尚昆和胡乔木联名于4月1日报告中共中央。这个报告分别提出庆祝办法(五条)和宣传办法(四条)。宣传办法第二条为:“由马列学院写一篇党史提纲,由中央宣传部写一篇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纪念宣传大纲,编一本供下级党员用的介绍党史的通俗小册子。”4月2日,杨尚昆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说明这个纪念办法的由来,请示“是否再送主席请一并批示”。刘少奇批示:“同意。送主席阅。”毛泽东于4月13日批示:“同意,退尚昆办。”
当时,胡乔木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落实的结果,三种材料合为一种,即由胡乔木执笔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北京的初夏一向并不太热。那年反常,6月就很炎热。来福堂是中南海老房子,窗户很小,一丝儿凉风也没有,当时条件差,胡乔木家里连一台电扇都没有,胡乔木伏案笔耕,挥汗如雨。谷羽找把大蒲扇,在他旁边扇风。后来又从中南海西门外的冰库里,弄来一些大冰块,放在几个盆里,摆在胡乔木坐椅周围,给他降温。冰很快化完,还是热得受不了。胡乔木想出一个办法:在浴盆里放上凉水,上面搁一块木板,人坐在小板凳上,脚浸在水里。就这样奋笔疾书,不到一个星期,把长篇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了出来。
胡乔木写出初稿后,即请人抄清一份。抄清稿用《人民日报》稿纸,每页400字,共84页,3.2万多字。胡乔木在这份抄清稿上作了不少补充、修改,即送刘少奇审阅修改。刘少奇在上面作了不少修改、补充。在交付铅印时,刘少奇于6月13日在这份抄清稿的最后一页末尾写下一段关于传阅征求意见的批语。这段批语,胡乔木作了几处技术性的处理,后来印在铅印稿的封面上。批语全文如下(刘手稿用仿宋体,胡删处加框,加写者用宋体):
同志:这是乔木同志写的准备作为党的卅三十周年纪念在国内外发表的党史资料,想以党中央宣传部马列学院名义发表。请各同志即刻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迅速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为盼。
刘少奇
六月十三日
在分发13日铅印稿征求意见的同时,胡乔木对文稿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6月15日,胡乔木把修改稿送刘少奇,并致函说明:“抗日战争部分前面重写了一大段,其余修改了一下,请即看,以便今晚付印。”还说,对“三十年”的修改待集齐后一并送阅。
刘少奇在6月17日(或16日)召集了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6月17 日,他给毛泽东写信说:“召集各同志讨论了一次,又加了一次修改。”
虽然现在无法说清楚6月13日铅印稿分发征求意见的“各同志”是哪些人,其中哪几位“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刘少奇、胡乔木、陈伯达四人都作了认真修改,改得最多的是刘少奇和胡乔木。在档案馆保存的这个铅印稿上,留有他们修改的笔迹。
同时,从刘少奇6月17日给毛泽东的信中也确切地知道在召集各同志讨论后又作了一次修改,这次修改吸收了大家的意见。上面说到的有四人改笔的铅印稿,无疑包括这次讨论后的又一次修改在内。只是无法分清哪些是会前改的,哪些是会上或会后改的。
总之,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文稿的修改,除作者胡乔木以外,刘少奇是最多的。如上所说,他先后改了三次:在手抄稿上改了一次,在铅印稿上改了一次,开会讨论后又改了一次,这才于6月17日上报毛泽东。据《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编者统计,刘少奇所作的修改总计480余处。
其中有的是内容的增补,有的是表述的完善。
例如:关于中国革命的两个根本问题(以下引文中刘少奇改处用宋体,毛泽东改处用黑体)——
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存,压迫着中国的经济不能发展,阻止着中国的政治不能进步。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最根本的问题。
封建官僚政府在一九年的战争失败以后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并倚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来压迫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这一点在一九一二年成立的所谓“中华民国”的历届军阀政府,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发生的变化,就是中国由表面的统一变成为公开的分裂,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后台的军阀之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无论在一九一二年以前和以后,各派的封建统治者都拒绝作任何实质的社会改革。因此,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就成为中国革命的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再如: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工人运动——
党在成立以后的两年中间,集中力量领导了工人运动,成立了公开的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且在一九二二年五月在广州召集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从一九二二年一月到一九二三年二月,由于党的有效的活动,全国工人斗争处在很大的高涨中,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有三十多万工人进行了一百多次的罢工。这些罢工都是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进行的,并且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完全的胜利,在罢工胜利之后,都组织了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的工会。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在迅速的发展中,工人阶级在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就迅速而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三如:关于八七会议以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党在八月七日的会议上为了挽救革命,曾号召农民进行秋收起义。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之后就到江西西部和湖南东部一带地区领导湖南江西的农民、工人和北伐军各一部举行了起义,在湖南江西边界成立了工农革命军,与敌人作战。此外,党还在中国的中部、南部以及其他地方组织了许多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月十一日的广州起义。这些起义本身都失败了,但没有完全失败,在起义中所组织起来的武装部队还留下一部分,凡是对于这一部分武装部队实行了正确领导的地方,那里的革命武装斗争就得到了发展。因此,在党的领导之下的革命武装就在几个地方逐步地得到了发展。从此,就开始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些部队,就构成了后来的工农红军即现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初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关于十年内战的概论、关于蒋介石之所以能够起来抗战的原因及其两面性的分析、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论述等也是刘少奇加写的。刘少奇是亲历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领导人。胡乔木则是通晓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的“党内第一支笔杆”。经过第三次修改之后,文稿基本定局,接下来就是送请毛泽东最后定稿和发表了。
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以什么名义发表,有一个商议的过程。从前面引用的6月13日刘少奇在手抄稿上的批语来看,他最初“想以党中央宣传部名义发表”。因为此文的作者胡乔木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但胡乔木不赞成,把刘少奇批语上的“党中央直传部”改为“马列学院”。所以,在铅印稿的封面上,刘少奇6月13日的批语为“想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不想时任马列学院副院长的陈伯达不赞成。这样,刘少奇在6月17日报送文稿给毛泽东的信中建议“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乔木个人名义发表?”信的全文如下:
主席:
乔木此篇经过我的修改之后,印发给各同志看了,并召集各同志讨论了一次,又加了一次修改。请你即加审阅,阅后即退乔木进行翻译,因国内外等着要用。后面还有两段,另次送上。
此篇拟用用马列学院名义发表,但伯达不赞成。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乔木个人名义发表?请决!
刘少奇
六月十七日
6月17日下午6时,胡乔木看完刘少奇的最后修改稿后,在刘少奇致毛泽东的信末附言:“在少奇同志修改后我又作了几处增加,因少奇同志已休息未送他看。”
毛泽东采纳刘少奇的建议,6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铅印稿封面题下和内文题下都亲笔写上了“胡乔木”的名字。
胡乔木即把稿子送到《人民日报》,报社以最快的速度排出清样。报社要求在6月22日增出一张一次登完。在公开发表前,6月21日,又有四处重要修改。胡乔木向主席请示。希望在当晚12点前答复退回。
胡信和毛批全文如下:
主席:
“三十年”《人民日报》要求明日增出一张一次登完,现其余均已排好,希望能把改的一页清样马上看一下,在十二点前退回。
对陈独秀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拟改为“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是否较妥? (可以)
“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已经完全胜利”,此处用“方式”意义不明确,拟改“原理”或“道路”或“战略”或“方针”,请示何者较妥?(“方针”为好。)
叙述整风时说“党抓紧了这个局势比较稳定的时期”,但前面说这是敌人扫荡最残酷最紧张的时期,似有不合。可否改为:“党抓紧了这个局势较少变化的时期进行了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在战争和革命猛烈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时期曾经是难于大规模进行的。”(这样好。)
第一次代表大会人数各说都是十三人,惟李达说是十二人,理由是包惠僧非代表。两说不知孰是?(是十二人。)
以上各点请指示。
敬礼!
胡乔木
二十一日
毛泽东的批复,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定稿。胡乔木立即照改。这篇中国共产党的简明党史便在第二天(6月22日)《人民日报》上以增出一张四版的方式发表。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当天全文播发。各地的报刊相继全文转载。不久,人民出版社即出版了单行本。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叙述和总结中国共产党30年历史的第一本简明党史。全文近5万字,分5部分:一、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三、抗日战争;四、第三次国内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五、三十年的基本总结。
在前四部分各个时期历史的叙述和评论中,胡乔木论述了毛泽东成功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扼要地介绍了毛泽东主要代表作的历史背景、思想理论价值及其伟大作用,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最后一部分对三十年历史经验作出基本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了以下重要观点:
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要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建立独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如毛泽东所说,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党来担任领导,是不可能的。
二、党的正确的领导,首先决定于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要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达到胜利,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不可能的。错误的理论,可以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迅速归于失败,而正确的理论,却在最困难的关头挽救党,使革命逐步走向高潮。
三、党的发展,中国革命的发展,是和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分不开的。当党在正确地解决工人阶级在人民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联盟问题,特别是对不同的资产阶级集团实行联合或斗争的问题时,党和革命就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在错误地对待这些问题时,党和革命就遭受挫折。
四、党的发展,中国革命的发展,又是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发展分不开的。革命战争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革命的武装组织也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革命战争和革命军队的进退,代表着中国革命的进退。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最后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它给全世界工人阶级一种确信,给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一种确信,就是伟大的十月革命所展开的世界工人阶级解放事业和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事业,必然要达到胜利。
这部党史力作最主要的特点在于,结合党的历史讲了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是如何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是怎样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领袖的;回答了中国革命怎样从失败中找到了胜利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这部简明党史的文字晓畅,史实简要,立论鲜明,逻辑性强。正如胡绳所说,显示了胡乔木“善于驾驭史料和能够以概括的语言抓住历史的脉络的本领”。虽然“不免带有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摆脱的一些弱点”,但能写到这样,确实难能可贵。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以后,胡乔木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作了一次学习辅导报告。一位当时的听众回忆说:“那时他是个风度翩翩的白面书生。使人惊奇的是一个上午的报告会,他不用稿子,只是站在那里安详地娓娓地说,把历史讲活了,使人体会到一点革命走过的艰辛道路。回家继续看笔记,竟就是一篇严密完整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立即成为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的学习读本,并在海外广泛传播。人民出版社于1951年6月底即出版了单行本,8月、11 月,两次再版。据不完全统计,至1956年7月,北京重印18次,累计发行了450多万册。1961年和1962年,教育部两次指定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作为高校党史课教材代用本和毛泽东著作讲授提纲。作为中共党史的奠基之作,它在党史教学与研究中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还被译为多种外文向国外发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胡乔木以中共党史专家闻名天下。
在195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的日子里,对于胡乔木这本著作的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向《人民日报》。除了各种赞誉,有提出意见希望改进的,有提出问题要求解答的。胡乔木虚怀若谷,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断补充、修改。
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发表的第二天,胡乔木即在《人民日报》上作了6处重要更正。1951年8月22日,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的修订本,比初版本的篇幅增加了17页。胡乔木写了《再版声明》,说明修改、增补之处及其原因。同年11月出第3版,又作了若干修改。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专文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新版本作了介绍。对自己的著作不断修改,是胡乔木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甚至使具体办事人感到头疼。胡乔木对为他赢得声誉的这部力作并不满意,直到晚年还表示“我很惭愧”,说:“这本小册子无论从逻辑、史实等方面都有很多错误”。追求完美,是胡乔木的一种素养,也是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力量源泉。
(摘选自《胡乔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