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歌,诞生唱响在山西抗战热土(上篇)

2015-11-04 03:22洪梦
党史文汇 2015年10期
关键词:贺绿汀冼星海太行山

洪梦

诗以明志,曲抒心气。当抗战烽火燃遍山西时,一批诗人和音乐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写抗战、唱抗战”,携手创作出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不少成为久唱不衰、载入史册的音乐经典,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等。抗战8年,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且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激起了中国军民极大的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与唱响那些诞生于三晋热土、响遍全国的抗战名歌!

《武装保卫山西》:保家卫国的战歌

拿起那一切武器,

镰刀斧头,剪刀锄头,

鸟枪、铁尺、土炮,

来保卫我们父母姐妹兄弟,

生命财产,田园土地!

武装保卫山西!

这是抗战初期革命文艺工作者吕骥、夏川(笔名白炎)在山西从事抗战活动期间联手创作的战歌。吕骥,湖南湘潭人,自1931年冬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后一直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6年初剧联解散后又组织歌曲作者协会、歌曲研究会,创作群众歌曲,参加进步电影音乐工作。1937年初,吕骥从上海到北平、绥远,在学生和士兵中开展救亡歌咏活动。白炎,河北平山人,1935年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6年5月加入中共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吕骥、白炎先后来到太原,分别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青年抗敌决死队从事宣传工作,在山西国民师范进行歌咏活动。

8月下旬,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准备开赴山西前线之际,毛泽东指示周恩来赴山西,代表党中央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补充计划等事宜。9月5日,周恩来到达太原。当时,山西境内人心惶惶,到处都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国民党散兵和伤病员,在这种混乱局面中,周恩来对抗战前途却充满信心。他在太原各界举行的欢迎大会上说:“八路军开向前方,到敌后去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友军共同抗日,希望各阶层人民加强团结,以全民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在太原期间,周恩来多次发表演讲,参加座谈会,为推动山西抗战,大力进行鼓动宣传。广大与会者无不受益颇多,群情振奋。受众面之广,受教育之深,不言而喻。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吕骥、白炎这两位年轻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受到鼓舞,激发了创作愿望。对这些珍贵经历,晚年吕骥依旧难以忘怀、铭记如初,他1987年回忆:

提起(周恩来)总理,我自然要回忆起50年前,第一次在太原国民师范听他作形势报告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听我党主要领导同志的报告。他的鲜明的观点、科学的分析、精炼的语言、充沛的精神,一口气讲了五个多小时,中间没有间歇,既不吸烟,也仅喝过一两口水。结束时,大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说明一千多人被他精彩的报告带出了迷雾,对国内外的军事政治形势了解得一清二楚,胜利的信心大为提高。大约在听了他鼓舞人心的形势报告之后,两三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就在薄一波同志的率领下,向五台山前线出发了。第二天,在行军路上,白炎(夏川)同志交给我一首词《武装保卫山西》,晚上宿营后,我就谱了曲,第二天上午,看到了白炎同志,交给了他。他回队之后,就教大家唱起来,从此,这首歌就开始在山西前后方流传开来。这首歌,可说是我们听了周副主席的激动人心的报告后的一个实际行动。

转战于五台山前线的吕骥,接到白炎写好的《武装保卫山西》歌词后,待晚上一宿营下来就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他回想着出征前聆听和目睹到周恩来精彩讲演的音容笑貌,再联想起前前后后亲闻亲历的一幕幕抗战情景,尤其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决死纵队的战士们英勇抗战的感人故事,有感而发,灵感顿来,迅即创作出了这首战歌的曲谱,随即便在战士中教唱开来。

这首战歌的曲调坚决果断、铿锵有力、气势磅礴,颇富山西风格,听来亲切动人。它首先在决死纵队流传开来,并很快传遍了山西,传遍了华北,传遍了全国。每传到一个地方,当地歌者就把歌词中的“山西”改为自己的所在地,于是,出现了《武装保卫山东》《武装保卫河南》《武装保卫长沙》,一直到《武装保卫家乡》,遍地开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游击队歌》:如军鼓般振奋斗志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1937年9月,日军攻占大同,太原危在旦夕。10月中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委南迁至晋南重镇临汾。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设在临汾城郊的刘(庄)村(今属临汾市尧都区),并在此成立了八路军学兵大队。

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的贺绿汀(湖南邵阳人)、欧阳山尊、崔嵬等文化名人组成“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第一演剧队”,有计划地开拔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贺绿汀随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投入抗日宣传活动。这年冬季到达临汾,和来自延安的女作家丁玲等人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他们的演出,受到抗日部队的欢迎,引起强烈反响。

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热情接待了贺绿汀一行,并向他们介绍了许多八路军抗战的情况,组织他们听报告、参加政治学习。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对抗战形势和策略的报告后,贺绿汀等人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天,贺绿汀来到学兵大队,适逢彭雪枫讲授《游击战术》。他坐下不久就被彭雪枫绘声绘色的演讲吸引住了。听着听着,眼前仿佛弥漫着战火硝烟——在密林里,在山冈上,在青纱帐中,在碧波旁,到处都是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他凝神细听,一直听到彭雪枫讲完才依依不舍离去。

当时,八路军炮兵的奇特与神勇,深深吸引了意气风发的贺绿汀。他兴致勃勃地去八路军总部新成立的炮兵团访问。指战员们告诉他,部队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兵,是通过俘获日军的炮和收集阎锡山部队南逃时丢弃的炮成立的……

贺绿汀脑海中犹如电光石火一闪,眼前不时浮现着八路军炮火轰鸣抗顽敌显神威的景象,一串串铿锵激越的音乐旋律霎时飞腾在心田……当晚,住在刘庄一个小煤仓里的他辗转反侧,很难入眠。彭雪枫那精彩的演讲,学员们那摩拳擦掌的激情,特别是八路军抗战的一件件感人故事,一下子点燃了他创作灵感的火花。他迅速从床上爬起,拿出纸、笔和音叉,挥笔写出了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游击队歌》。曲谱犹如泉涌,歌词一气呵成。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反映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歌曲,作品融入了作曲家对抗日将士的真挚情感,对敌军的愤懑与藐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富有弹性的小军鼓节奏,轻快活泼的小乐句,唱起来琅琅上口,适合部队行进时边走边唱。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环境下机智勇敢、紧张愉快的生活场景跃然谱上,战斗性的内容,群众性的语言,朝气蓬勃的音调,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赏者,都会被歌曲情绪所感染。打仗就意味着残酷无情,但从贺绿汀笔下泻出的音符却跳荡着英勇、顽强、机智、乐观的情感。

后来,北京人艺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人艺副院长的欧阳山尊生前谈到贺绿汀的故事,思路清晰,边说边用手势比划着:“到了山西临汾前线,部队刚结束平型关战役,正需要休整,需要文化娱乐。于是我们一边为部队表演,一边收集素材准备进行新的创作。当时我和贺绿汀住一间屋子,虽然是初冬,可山西已经很冷了,我俩同睡一个炕。有一天我进城办事,晚上赶不回来留在城里过夜。第二天一早回村,我一进屋,老贺立刻兴奋地告诉我,昨晚他写好了一首《游击队歌》!”

贺绿汀后来回忆时对创作此歌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这首歌是先写成曲调后再填词的。我自一开始时就定下了明确的创作意图:要通过音乐的刻画,反映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在曲词的结合上,我把不重要的字或衬字全都摆在轻拍上,把重要的字摆在长音或强拍上,根据曲调的节奏变化与旋律线的进行来考虑每一句歌词的具体安排,使歌词与曲调进行完全吻合。这样,虽然每一句歌词的长短都不相同,但词与曲的起、迄、问、答完全一致,曲调既充分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起来也琅琅上口。当时演出这首歌时,当地没有乐器,只能用口哨来伴奏,有时候士兵们找不着调,我就发明用一种音叉敲一下头然后开始唱,就把调给唱准了。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在临汾洪洞县白石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演剧一队在会议的晚会上首次为八路军将士演唱这首歌。当时仅有欧阳山尊吹着口哨充当伴奏。贺绿汀指挥全体演剧员满怀激情齐声高唱。由于这首歌曲准确刻画出游击健儿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尤其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两句,受到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认为当时部队正需要这样的歌曲,要求演剧一队抓紧到部队教唱这首歌。

这首歌先由八路军学兵大队学唱起来,并迅捷传开后,有的部队还派人骑马赶了几十里路来抄谱子。从平型关战场打了胜仗来此休整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即将率部开往前线,他热切地邀请贺绿汀到部队一个营一个连地去教唱,还说:“唱会了这首歌就出发。”不久部队将士们便高唱着这首歌踏着皑皑白雪开赴抗日战场。

这首歌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山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而传遍全国各抗日战场。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受到八路军将士的热烈欢迎,许多热血青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投奔解放区的。

1938年夏,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1943年,贺绿汀来到延安。在王家坪举行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并高兴地赞扬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在太行山上》:太行军民大显威风之歌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七七事变爆发后,桂涛声(云南沾益人,回族)跟随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来到山西进行抗战宣传。当他得知周恩来正在组建“战动总会”时,便以其工作人员的名义,赴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当时,八路军的3个师正在深入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1日,桂涛声被委任为十三军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之后不久随着这支部队改编为“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改任其政治代表。

当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刚刚开始,八路军整编后,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在群众中威信倍增,掀起新一轮国共联合抗战的新高潮。尤其在山西一带,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桂涛声忙着参加国共合作团体的各种活动,到街头演说,宣传发动群众,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统一战线”。一时间,陵川到处是控诉日本侵略者而义愤填膺的人群,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在随游击队转战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铁壁铜墙,他抑制不住文思泉涌,一行行真情实感的句子喷发成了《在太行山上》的初步腹稿。

1938年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进攻八路军总部和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英勇作战,至4月下旬,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在一个月的反围攻作战中,八路军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谱写了“浴血太行”的不朽篇章。

这一切,桂涛声深有感触,铭记心中,增强了革命必胜的信念。5 月,他离开太行山,6 月返回武汉。触景生情,最使他心潮起伏和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太行山抗日前线将近半年亲眼目睹的抗日场面与深切感受,情不自禁强烈地被其震撼着:他见到了敌骑耀武扬威深入中国内地屠杀无辜的恶劣行径,见到了有志青年踊跃参军上前线打鬼子的火热感人场面,还见到了在敌后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指战员那高昂的精神面貌……于是,在他心中酝酿多时的极富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诗篇《在太行山上》,历经时间的过滤提炼和他一次次的修改完善后,从心底迸发了出来。随即,他顺手洋洋洒洒写在了一张香烟包装纸上,带着歌词急匆匆去见冼星海。

此时,冼星海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音乐科主任,主持音乐抗战工作。他接过歌词一读,仿佛看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连夜将其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当时,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武汉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得知这首新歌,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为快,并与他一同试唱,浑厚、激昂的歌声在小屋里回荡起来。

这首鼓舞民众抗日救国的歌曲当时被定名为《太行山上打日寇》。在发表时,作者还特意注明是“献给太行山游击队的歌”。

后来,冼星海于1943年至1945年间在苏联所写《创作札记》里对此描述道:

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冒险去了一趟太行山,看见了朱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也看到了太行山上的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写了一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请我给他谱成曲。此后这首歌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男女老少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同仇敌忾的声音。

《黄河大合唱》:涛声怒吼的号角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湖北光化人)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东渡黄河,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据《黄河大合唱》首任指挥邬析零回忆:“西北战区已是抗战前线和敌后,从那里正可以到延安去。三队出发时,光未然同志是以政治部西北战地文化宣传工作视察员、三厅特派员的名义参加三队领导工作的。后来知道,他是我们队党支部书记。出发后,他跟我们队一直在一起。在吕梁根据地辗转期间,我还和他为决死三纵队所属前哨剧团合作写过歌曲《前哨剧团团歌》。”

当光未然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时,不禁被惊呆了。11月,山西汾西县等地军民团结一致,运用游击战术击败日军。这坚定了当地民众抗战到底的信念,也震撼了光未然的心。

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光未然开始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他不慎摔伤,在回延安休养途中横渡黄河,有幸再次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他禁不住感慨:真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死搏斗!是的,只有这样雄浑的大河,才能哺育出这样英勇的人民呵!那黄河的船夫在经过搏战之后到达彼岸的情景,不正象征着我们民族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胜利的光辉前景吗?

到延安后,躺在病床上,光未然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两次渡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所见所闻,他再也坐不住了,一连5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完成了《黄河吟》。

2月底,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带病朗诵了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激动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为创作好《黄河大合唱》乐章,冼星海花近一个月时间,一遍遍向光未然和邬析零等详尽了解黄河的壮观景象与渡河的惊险场面及描述抗敌演剧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请他们模仿哼唱船工的号子和纤夫的动作,默默酝酿着……

3月26日,冼星海开始不眠不休动笔谱曲,6天6夜才思喷涌,如黄河一泻千里。光未然每天早上派田冲、邬析零去探问晚上熬夜的成果,而每次必带回一支新曲。据光未然回忆说:星海是那样地虚心,一定要关心我对每一支曲子的意见,并且豪爽地放权给我们:“可以随便地改。”其他的曲子,有时我们提出个别意见,他往往毫不迟疑地修改,其中《黄河颂》《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他立即全部推翻,第二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的《黄河颂》,试唱后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三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

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交给邬析零。据邬回忆:“3月31日,我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手稿用白粉莲纸抄写,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小16开本,册边整齐如刀切。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据冼星海日记片段记载:“3月26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一种新作风。内容包括很广,有下列八种……”“3月27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足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3月30日,身体不好,伤风头晕。”“3月31日,《黄河吟》八首长歌曲已完成了!”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全曲以抗日和爱国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终曲激荡到最高点。

据冼星海《创作札记》中记载:

这首大合唱在1939年3月26日开始写,3月31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作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4月13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5月11日和12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迅艺术学院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幸而1941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100起增加到500,乐队20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就以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还通过全国各地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和分配到各地的“鲁艺”学生广为传播。广受海内外赞誉,轰动一时,振奋人心,许多人都是听了它后慷慨激昂奔赴抗日前线的。毛泽东两次观赏后高兴地从连连叫“好”到“百听不厌”给予褒扬,周恩来则为其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它还进而被推上国际舞台,蜚声海外,赢来了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与同情。在苏联、美国,它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檄文和喧天鼙鼓。(未完待续)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贺绿汀冼星海太行山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歌剧《贺绿汀》剧照
太行山(外二首)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