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丽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的基础部分。因此,语文课堂必须重视朗读,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用热情和智慧努力去创造和实践,为学生开启更多朗读的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朗读;兴趣;热情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方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基础部分。新课标中指出: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必须重视朗读。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激发朗读欲望
科学家曾提出:听觉乃是知识之门,如果这道知识之门从来都未曾开启,会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这道知识之门是由授课老师用深情到位的范读开启的话,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慢慢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最主要的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他们会很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读课文读得可好听啦,我们也很喜欢朗读……”这既是把语言文字美的魅力和美的灵魂传递给学生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朗读目标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
如:我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在初读课文前,我没有按传统的让学生自读感悟,而是我随着音乐进行范读,脸上洋溢着身临其境享受美景、享受乐趣的喜悦之情,还根据课文内容附带了一些肢体动作,虽然这时学生对这篇课文还不熟悉,但学生已被我的朗读所打动,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我的声音小声读起来,课堂上显出一派热烈、活泼的气氛,一种想要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欲望已经悄悄在学生的心中膨胀。而学生在听读、跟读、练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是对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受益匪浅。
二、组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朗读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情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朗读就是将学生带入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孩子的思维很容易被激活,智慧和情感很容易被打开。那么常用的朗读形式有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小组齐读等,除此之外,还有轮流领读、配乐朗读、表演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等形式。不同的朗读形式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朗读的乐趣。
如《争论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哥哥和弟弟争论的神情、动作等情景,和同学合作演一演。此时学生特别喜欢走进文本,把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个角色,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表演,最后再读争论的句段时,也就神情俱全、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了。
三、在朗读中思考和发现,保持朗读热情
“教学应当使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占统治地位,让思考、认识、发现、求知成为一个人主要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这就要求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在朗读中思考质疑,在朗读中感悟发现并收获。这样既能为朗读增加动力,也会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朗读热情。
《三顾茅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一学生答道:“这样可以体现刘备很尊重诸葛亮。”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展开问题讨论:刘备为什么要轻轻地敲门?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等一系列问题,再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诚心诚意”,最后反问: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有思考,因为有发现、有解答,整个读的过程全班同学都保持着高度的朗读热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以情传情,引起听众的共鸣。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但现在学生所学的课文都或多或少打上了些时代精神的烙印,而学生由于受到时代和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自己应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如《第一次抱母亲》,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但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内涵,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孩子走进人物情感世界,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疑成了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我课上采用抓关键词句、语境创设等方法来激起学生对文中母亲敬佩的情感,进而再引申到自己的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又是如何对待母亲的,此时学生的情感更为饱满,有的学生眼圈红了,有的学生默默地留下了热泪,还有的已经小声抽泣……此时我深深地知道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的。再让学生朗读课文时,是前所未有的认真和动情,所以深刻理解课文对朗读帮助很大。
总之,无论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读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积累、理解、运用语文资料的初始时期,更为重要。能否激发朗读的兴趣,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收获阅读的成功,是朗读教学成与败,能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热情和智慧去创造和实践,为学生开启更多朗读的门。
参考文献:
黄良平.苏霍姆利斯基谈怎么教学.文心出版社,201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