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原先管“上学”也叫“读书”,可见语文确实应该“读占鳌头”;老一辈语文专家总结阅读课学习,“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也是这个意思。“读的家族”中,要说阅读最常用的,非朗读莫属。笔者认为,朗读这一阅读课的法宝,策略正确,一定会让朗读的魅力彰显,朗读的盛况再现课堂。
【课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朗读指导】
《咏华山》“文包诗”是苏教版第二册课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适合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咏华山》一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段,故事的开头,朗读速度为中速,语气平缓,陈述的语气娓娓道来。朗读到“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的后面稍微停顿一会儿,节奏放慢,语气稍重读出“华山”这个词,教师设问:华山怎样呢?为下文的咏华山埋下伏笔,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第2段第一句“艰难”加重语气,语调稍高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华山陡所以爬起来艰难;华山的路崎岖又湿滑所以爬起来艰难;华山高所以爬起来艰难。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接着“啊!华山真高啊!”第一个“啊”适当延长,让孩子入情入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也是那登山的小孩,在那华山顶上,才会切身体会华山的高。朗读也要教孩子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重点强调“真”“高”,并且之间有停顿,给孩子一个想象的时空,让孩子明白这华山真高啊爬起来艰难;华山高啊,抬头看得脖子发酸,帽子会掉。此句还要指导孩子关注两个感叹号,读的时候稍做夸张,加上一些手势和抬头的动作读出作者惊呼赞叹强烈语气。朗读文本关注标点符号,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標中指出:“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华山的高体现在跟随着作者一同登上华山去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的不同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内心感受。“除了”语调上扬体现出山高只有蓝天能超越。“远远近近”“都在”两个词读重音强调,“山”读轻巧些,这样一幅雄伟壮丽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孩子边看边读边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华山的高不言而喻了。“太阳”读出轻快感觉,“显得”“那么”进行强调。读出平时的太阳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今天却近在咫尺。这一切源于华山直入云天。“朵朵白云”语调柔和甜美,适当延长,读出自由自在的云朵竟变成华山的腰带,让人心旷神怡,迷人景色展现在眼前。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看到华山,尽情地欣赏到了华山迷人的风景。“情不自禁”重音缓读,又有一种蓄势待发之感。读出那种置身其中一饱眼福后满腔的情感急需找到一个迸发出口。这就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也不漏痕迹地引出了所要学的古诗。朗读时引导学生找到文和诗相对应的句子反复朗读。
第3段“好诗!好诗!”两个惊叹号之间停顿,朗读时语气发自肺腑有强烈称赞寇准之情,声调后一个高于第一个,“好”字强调,不仅称赞寇准的聪明,还惊叹于古诗语言丰富,恰如其分地再现当时的壮丽景色。“连连”舒畅和谐地表现老师内心的惊喜溢于言表。
第4段前半句用平缓舒缓的语气娓娓道来,向我们交代作者的朝代和姓名,后半句“才”加重强调老师称赞的真正原因。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小学阅读课的主要特色。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能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品味能力,不断发展他们的语感。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朗读亦如此,唯有情感的真切融入,才能赋予朗读技法以生命,化有形为无形。这样的入情入镜会为低年级朗读插翅添翼——读出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