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润萍
元素性音乐教育是瑞士教育学家Pestalozzi提出的“教育的艺术必需更深入地研究其基本的部分,必须加以元素化,并在这条途径上创造出一种单纯的艺术。”元素性音乐教学的特性包括音乐学习应以“元素性的形式”进行,具有“游戏的性质”“自然的本质”“艺术的实质”与“教育的价值”。
那么,元素性音乐学习是否一定要有特定的教材才能实现呢?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能否结合本土教材,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合元素性音乐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从浅表层面教学方法的改变到内在教育思维更新的变革呢?
下面就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二下的歌曲《包子、剪子、锤》的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探索从单一教唱歌曲的教学活动向元素性音乐学习教学设计转化的思路与要点。
学习内容:《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学习
学习方法:游戏“走走与跳跳”
基本元素:(1)对XX、X、X·X三种基本节奏的感知。(2)已学的音r、m、s、l的音高感知。(3)乐句的重复。(4)音乐中断与连的对比表现。
设计思路: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表现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包子、剪子、锤》第一乐段旋律的韵律特点;复习已学的音r、m、s、l,识唱由其在歌曲中构成简单旋律片段;创设二人游戏的情境,以“包子、剪子、锤”游戏的形式,进行演唱与表演的活动。在充分感知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兼而完成歌曲第一部分的学唱。
一、始于音乐元素,行于音乐游戏
从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出发进行分析与教学设计,是在本土教材中体现元素性音乐学习思想的始发点。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在挖掘、理清了所要学习的音乐元素之后,活动得以紧紧围绕与作品相關的音乐元素的学习展开。
而从学习的形式上看,“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是元素性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将课堂教学的形式从教师引导的学唱歌活动,转化为学生全面参与的游戏活动,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将对音乐课堂面貌产生重大改变,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
二、多模仿,重“自做”
在元素性音乐教学中,“通过模仿进行自做”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音乐学习本身是音乐经验获得的过程,而获得经验的最有效的行为模式就是“模仿”—“自做”。模仿教师的行为减少了学习中的盲目性,而“自做”则是内化为经验的必经之路,是“通过感知促进认知、通过认知建立意志”的起始。如第一项“准备活动”的设计,用动作表现出老师弹奏的节俭,就是一个“模仿”—“自做”的实例。
从上述片段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教学中的模仿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模仿,在“自做”中给予学生“自建”的空间,才有可能向元素性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习惯形成修改,通过修改构建人格”迈进。
三、在音乐中学习“适应”
元素性音乐学习不是割裂的音乐学习,相反,它更强调音乐活动应该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应当时刻关注与他人的关系。而良好关系的建立,更多依赖于每个个体对他人的适应。如在自由行走中注意观察避让,及时合理地规划路线,不碰到任何人或东西;又如在两人合作的游戏中,观察与配合对方,从歌声与动作和谐统一在音乐中获得快感等。通过音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建立适应他人意识与习惯,不仅对其学习音乐有益,亦将对其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与思维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当考虑将以师生交流为主的音乐学习转化为生生交流的合作模式,以实现元素性音乐学习的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