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居民影响感知研究
——基于2种调研方法的阳朔实证

2015-11-03 13:41庄晓平邱海仪
关键词:选项矛盾居民

庄晓平,邱海仪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州510631)

旅游目的地居民影响感知研究
——基于2种调研方法的阳朔实证

庄晓平*,邱海仪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州510631)

以桂林市阳朔为例,借助传统的问卷调研法和模糊统计法,对阳朔居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进行了比较调研,发现阳朔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尤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持有更多的肯定态度,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感到满意.2种问卷方法均支持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感知较为统一,分歧较少,几乎没有矛盾感知.但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感知,传统问卷方法显示出居民既肯定旅游发展的积极一面,也对消极选项的感知明显.模糊问卷结果显示出居民在环境影响感知方面最为矛盾,关注度最高.传统问卷方法发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态度不一,分歧最大,且原因不明.借助模糊统计问卷方法的分析,得知旅游季节性因素是造成居民感知不一的主要原因.2种调研方法的使用能让调研结论更能接近居民的真实感知,为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影响感知;目的地居民;模糊统计

旅游影响感知是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一直以来,学者们从最初的侧重于旅游对经济影响感知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的影响感知研究,无不反应了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的重要性.尤其20世纪90年代“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颁发,确立了旅游发展必须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重视对当地居民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的思想.旅游影响感知便成为旅游研究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研究不但符合“世界旅游组织”的“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民应作为关怀对象予以重视”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调研发现旅游对目的地显性和隐性的影响,从而帮助地方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减少旅游者与居民间冲突[1].然而,感知是属于比较复杂的心理感受,要借助更加多样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进行探讨,本文在使用传统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加入模糊统计方法的运用,通过对比分析2种调研方法所得的结果,以期获得居民更真实的感知.

1 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当地居民对旅游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以及相应的理论解释等3个方面[2].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反对与支持并存[3-5];影响居民感知的因素很多,主要在于居民参与旅游决策或对旅游业的控制程度因素,普遍认为越高的参与度,居民就越支持社区的变迁及发展[6-9],同时居民参与度越低,对旅游者的容忍度越低,对旅游的负面感知敏感度越高[10-11].在研究方法上,使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

国内旅游影响与感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研究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12-13];第二,采用分层类聚方法将旅游地居民进行分类,并运用人口社会学特征解释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14-16];第三,从居民生活满意度出发,提出对古村落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与方向[17-18].研究特点以个案的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利用传统问卷的定量研究多,定性研究较少[19-20].但是,感知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研究,不同的人因主观意识、时间、环境以及分析事物的角度差异而感知不同;即使同一个人感知也可能呈现出模糊性、矛盾性.因此传统问卷使用二元逻辑的方法比较难以准确地表达感知的模糊性,尤其当受访者有多个不同的答案时,单一的勾选可能导致数据结果的不准确.同时传统问卷模式调查得出的是受访者的某一整体感受,难以表达出受访者感知的复杂性、矛盾性.本文引入模糊统计的方法,以检验当地居民旅游影响是否存在不同甚至矛盾的感知,矛盾程度如何?目前对模糊统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个方面:第一,模糊理论及其运用[21-24];第二,模糊统计方法的改进与使用,如通过准确确定隶属函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统计的方法,或是通过区分信度的统计方法来改进的模糊统计算法[25-26],或是将模糊统计运用于心理学方法、词义赋值、水文变量和航空旅游满意度的研究[27-29].模糊统计方法的使用大多与变量的复杂性相关.由于感知涉及人的喜好和认知程度,调研中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数值,且囿于受访者自身思维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借助模糊统计方法,让受访者在一个或多个不同选项中填写隶属度,能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想法.同时对比传统问卷数据,以期能更准确地表达人的真实感知.目前,国内外对居民影响感知研究大多采用传统问卷方法,鲜有涉及模糊问卷方法[15].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文借鉴了Ap和Crompton[30]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以及卢松等[15]的研究成果设计了调查问卷,经过预调研后,问卷提取了社会文化(5项)、社会生活环境(8项)和社会经济感知(7项)3小类共20项为第一部分,被受访者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的调查项为第二部分.调研于2010年3月1—7日在阳朔进行,采取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其中传统问卷派发120份,有效数为1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模糊问卷派发40份,有效数为23,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7.5%.

本次调查的问卷作答形式分为2种.第一,传统问卷调查形式采用LIKERT量表方式设计,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作了分值处理,分别用1、2、3、4、5、6、7个等级表示被调查者对问题的认同与反对程度,7表示绝对赞同,1表示绝对反对,中间数字表示感知的渐变情况.问卷设计了2对语义相反的矛盾项(表3的V11、V12和V17、V18),通过对最终数据的简单筛选,凡上述2对矛盾项答案接近或相同的问卷数据都会被舍弃.这样可以排除未能认真作答者对数据的影响.第二,模糊统计问卷作答运用可复选的形式,被测者在每一个陈述句后面打。,以单选或复选的形式选择符合状况的选项,即使是相互矛盾的选项也允许同时选择,例如,陈述句为“污染增多”,可选择“很同意”及“很不同意”,但在访谈中,被访者将说明选择的原因.

为保证回收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次问卷调查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在西街、东街、滨江路等地段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每个区域选取的样本数约为20~30份.填写问卷之前,调查者都和被调查者有短暂的交流,以保证被调查者能充分理解本次问卷的调查目的和内容,采用实地、现场发放并收回问卷的做法.

3 样本特征分析

3.1传统问卷样本特征

统计结果显示,本次传统问卷调查的有效样本(108人)带有如下特征(表1):

性别构成:男性居民与女性居民基本持平.

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15~44岁的占75%.

学历构成: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文化、初中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共77.8%.

户籍构成:本调查的旅游目的地居民范围包括具有本地户口的居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地的务工人员,因此在户籍构成问题上只设置了3个选项,分别是:(A)本地居民;(B)长期居住在本地的外来务工者;(C)其他.选择C选项的问卷将视为无效问卷.

居住时间构成:主要为居住时间小于或等于10年、11~35年的居民.

月收入构成:主要是2 000元以下及2 001~4 000元的居民,共80.5%.

3.2模糊问卷样本特征

统计结果显示,本次模糊问卷调查的有效样本(23人)带有如下特征(表2):

性别构成:男性居民与女性居民基本持平.

年龄构成:绝大部分为中青年人,其中15~44岁的占91.3%.

学历构成: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大,大专或本科及以上与初中文化的比例一样,没有小学文化的被调查者.造成此情况的原因分析与上一致.由于模糊问卷的完成难度更大,因此没有小学程度的居民完成有效问卷属正常现象.

户籍构成: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者数量相约.居住时间构成:小于或等于10年的居民所占比例最大.

月收入构成:主要是2 000元以下的居民,其次是2 001~4 000元的居民.

3.3传统问卷与模糊问卷居民基本特征比较

在性别、户籍的构成上,2类问卷的差异不大.男女被测者都接近总数量的半数,本地户口与外来务工者所占比率相似,问卷的选项内容一致.但是,由于模糊问卷允许受访者对一个问题多样的甚至是矛盾的看法,因此在设计选项的答案与传统问卷不同;完成模糊问卷的青年人所占比例较传统问卷多,且在阳朔的居住时间相对较短;由于问卷难度大小不一,导致样本数量相差较大,能顺利完成模糊统计问卷的学历较高的中青年人所占比例更大.

表1 传统问卷居民调查样本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questionnaire residents sample

4 传统问卷测量结果与分析

问卷中旅游影响项包括居民对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感知3小类共20项,社会文化为V1、V2、V3、V4和V9项,生活环境为V5、V6、V7、 V8、V10、V11、V12和V18项,社会经济为V13、V14、V15、V16、V17、V19和V20项.其中积极影响有11项、消极影响项有9项(表3).通过回收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方差数值经标准化处理的统计图(图1)和统计表(表4).

表2 模糊问卷居民调查样本基本情况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fuzzy questionnaire residents sample

表3 影响项设置Table 3 Residents'perception of the tourism impact

图1 各影响项的描述性分析Figur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ach influential factor

以上数据显示,居民对社会文化感知相当正面,对积极选项给以赞成态度,感知均值为4.94以上,对“旅游发展增加了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最为赞成,均值(5.69)最高.对旅游发展使“外语氛围越来越浓厚”的认同度也高,且居民对这两选项内容的感知比较统一,方差最低.

对社会环境感知方面,居民对积极感知的选项持肯定态度,感知均值达5.06以上,其中对旅游发展导致“交通设施、公共设施更完善”的感知最为明显,持赞成态度居多,对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安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个体间意见差异不大,方差最低,但对“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态度则表现出较大的分歧,意见不一,方差的值最高(5.679).对此选项的感知差异最大的原因是什么?传统问卷无法通过数据得知.

表4 描述性分析Table 4 Descriptive analysis

对社会经济感知方面,居民在积极选项的感知的赞成度,虽然不及社会环境的高,也不及社会文化的统一,但基本上也是持赞成、中立的态度多,如“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使居民“对生活更具信心”,均值5.25和5.02.同时应该看到在消极选项方面,如旅游使“生活成本增加,物价水平上涨”和“住房压力、生活压力增大”的均值也非常高,在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冲突使邻居间矛盾增多”的方差较高,不同的居民对此感知差别较大.说明旅游发展既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帮助,也给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压力,在社会经济感知方面,居民的积极和消极选项的感知都比较明显,他们肯定好的一面,也不避讳负面的影响.

5 模糊统计问卷测量结果与分析

5.1模糊统计分析方法选取

把模糊统计应用于此次调查,通过检验问卷数据的离散程度来基本判定目的地居民是否对旅游影响项存在矛盾感知和矛盾程度.

然而,由于将模糊统计理论应用于旅游影响感知方面是个新的尝试,特别在现阶段并未出现可对复选项进行统计分析的专业统计软件,所以,结合了调查目的和现实限制,在距离分析的基础上(所谓距离分析,是对观测量之间的形似或不相似程度的一种测量,即对变量内部各观察单位间的数值进行距离相关分析,以考察相互间的接近程度,或对变量间进行距离相关分析.观测值或变量间的不相似程度用距离表示,是一种广义的距离[24]),对有效的23份模糊统计问卷数据进行离散程度分析.

5.2距离分析

对存在复选或多选答案的有效问卷数进行统计(表5),参与模糊调研的23份问卷中,V3、V4、V5、V14、V18、V19项的数据为零(在表中,凡是为零的选项均没有体现),可以理解为受访者对这几项问题没有多样或矛盾的感知或是最不为关注.相反,受访者对V6、V7、V17项最为关注,且出现复选或多选的答案,表明他们对这些选项矛盾感知比较集中且反应相对激烈.

表5 频率分析Table 5 Frequency analysis

对出现的复选或多选答案的总距离和距离均值进行统计(表6),V6、V12间的距离均值最高,表示居民矛盾感觉较为强烈.V8、V9、V11只有1个样本量,距离结果缺乏可分析性,可以忽略不作分析.V2、V7、V13、V15、V16、V17间的距离均值相对居中,表示居民的矛盾感知不大,而选项V1、V10的距离均值最小,居民对此2项的矛盾感知最不明显,V20则显示居民对此项感知一致,没有矛盾.

表6 距离分析Table 6 Range analysis

综合表5和表6的数据,可以得出:第一,居民对环境影响(V6、V7、V12)的感知是最为矛盾和多样化的,且关注程度较高,矛盾感知较为明显,较多的居民对环境感知既有积极的感知,如生活环境更加有保障了;也有消极的感知,如交通堵塞、不能很好利用公共设施和环境污染等,而造成居民对环境污染的矛盾感觉,居民表示这种矛盾的感觉会发生变化,主要和旅游的季节性相关;第二,居民对经济影响的矛盾感知一般,感知相对稳定.在V13、V15、V16、V17的数据中,离散程度不高,关注程度中等,感知既有正面也有负面,说明居民对此虽然存在两级分化不同观点,但整体上感知比较理性且稳定;第三,居民几乎没有社会文化影响的矛盾感知.V3、V4为零,V1、V2离散程度不高,说明了居民对此感知非常统一,即居民非常认同旅游发展对社会文化方面的正面影响,且对此观点毫无争议和犹豫.

6 2种调研方法对比研究

正由于人类的心理感知会因主观意识、时间、环境和分析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具有模糊性,传统的调研模式采取简单的二元逻辑方法,需要受访者在勾选答案时必须有一个绝对清晰、准确的想法,而这不太符合人类思维的正常状态,也使得调研结果之间难以真实地反应出被访者的模糊感知,相比之下,模糊统计方法具有允许被调研者在同一个选项上,给以多样且矛盾的选择,允许他们表达感知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从而能得到更加真实的影响居民感知的因素,弥补传统问卷的不足.比较2次调研结果显示:

第一,2种问卷的整体数据均支持阳朔的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积极方面大于消极方面.尤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持有更多肯定态度,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是感到满意的.传统问卷方法显示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感知较为统一,分歧较少,模糊问卷方法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指出居民对社会文化的矛盾感知几乎没有.同时,对社会经济方面的感知,传统问卷方法显示出居民既肯定旅游发展的积极一面,也对消极选项的感知明显.但是模糊问卷显示出居民对此的矛盾感知不如对环境影响方面的感知激烈,也就是模糊问卷支持了居民在环境影响感知方面是最为矛盾,关注度最高.而传统问卷方法则只是在“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选项反映出分歧较大的态度.

第二,传统的问卷方法能了解居民对某一项的整体态度,但难以深究原因,如传统问卷的方差数值能显示居民对“旅游发展使当地环境污染增多”所持态度不一,由何种原因造成?是由于调研群体的区域性?还是由于居民生活的空间不同,不同区域的环境保护效果不一而导致的感知不一?还是由于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在旅游旺季,由于游客成倍的增长,使得垃圾也大大增多?抑或由于每个居民自身感知能力的不同,敏感程度不同,个人关注点不同,有些居民更为关注环境状况,对环境的要求可能更高,给分较低,而导致居民对此项感知的结果差异较大?传统的问卷方法难以解读原因,但是通过模糊统计数据的样本距离分析时,发现居民对此选项的矛盾性与模糊性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旅游季节性的变化,即旅游淡、旺季的变化是造成矛盾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之所以造成居民对此选项的感知有较大的矛盾,主要在于居民回忆起不同时段的感知不一样,他们认为在旅游旺季时,旅游发展使当地环境污染增多的感觉非常明显,当旅游淡季时,居民又不太感觉到旅游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因此,他们对此选项的矛盾感知明显.由此可见,描述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能以“负面的”一言蔽之.应当看到旅游的发展,游客季节性的到来,导致了交通拥挤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为了发展旅游,旅游地的交通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有较大的改善.

综合比较以上2种方法的调研数据,得出的调研结果与Mathieson和Wall[31]的观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益的,社会文化影响不太受欢迎,而环境影响则是双刃剑”有较大出入.说明在阳朔旅游发展中,文化和环境的保护工作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研究还存在不少困难,如模糊统计问卷难度较高,对被测者素质要求更高,完成问卷需时更长,其科学性、严谨性也有待提高,但是,使用模糊统计学在旅游影响感知中的研究是全新的尝试,且相比于传统的调研方法,模糊统计方法更能反映出居民的真实感知.

[1]Lankford S V,Howard D R.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1):121-139.

[2]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5,20(3):87-92. Wang L,Lu L.A study summary of 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overseas resident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on tourism and its enlightenment[J]. Tourism Tribune,2005,20(3):87-92.

[3]Belisle F J,Hoy D R.The perceived impact of tourism by residents:A case study in santa maria,columb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0,7(1):83-101.

[4]Pearce J A.Host community acceptance of foreign tourists:Strategic consider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0,7(2):224-233.

[5]Sethna R J,Richmond B O.U.S.Virgin islanders perceptions of tourism[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7(1):30-31.

[6]Allen L R,Gibson R.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and services:A comparison between leader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J].Journal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1987,18(3):89-103.

[7]Ayers J S,Potter H R.Attitudes toward community change:A comparison between rural leaders and residents[J].Journal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1989,20(l):1-18.

[8]Goudy W J.Evaluations of local attributes and community satisfaction in small towns[J].Rural Sociology,1977,42(2):371-382.

[9]Napier T L,Wright C J.Impact of rural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f forced relocation[J].Journal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1974(5):107-l15.

[10]Lankford S V,Howard D R.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1):121-139

[11] Horn C,Simmons D.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133-143.

[12]卢松.历史文化村落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模式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3]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77-382. Lu L.A study on the attitudes of residents of the tourist place toward tourism impacts:A case study in South Anhui tourist regio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6,11(4):377-382.

[14]李卫华,赵振斌,李艳花.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综合感知及差异分析——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J].旅游科学,2006,20(6):52-58. Li W H,Zhao Z B,Li Y H.An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perception and variations of residents in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areas:A case study of Dangjiacun in Hancheng,Shanxi[J].Tourism Science,2006,20(6):52-58.

[15]卢松,张捷,李东和,等.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8,63(6):646-656. Lu S,Zhang J,Li D H,et al.Comparison of resort residents'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Case studies in Xidi village and Jiuzhaigou[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2008,63(6):646-656.

[16]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5-109. Zhang J H.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A case of village Yixian-Xidi[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3,19(2): 105-109.

[17]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Su Q,Lin B Y.Classifica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A case study in Xidi,Zhouzhuang and Jiuhua mountain[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23(1):104-114.

[18]张文,何桂培.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2):72-79. Zhang W,He G P.An empiric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 in China's tourist destinations[J].Tourism Tribune,2008,23(2):72-79.

[19]翁时秀,彭华.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9):51-57. Weng S X,Peng H.The impact of power relationship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from Furong village at Nanxi river basin,Zhejiang province[J].Tourism Tribune,2010,25(9):51-57.

[20]庄晓平,朱竑,邓素球.居民旅游感知实证比较研究之制度伦理分析——以世界遗产地开平雕楼与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3):18-27. Zhuang X P,Zhu H,Deng S Q.Residents'perceptions of tourism:An institutional and ethical analysis of an empirical and contrastive study in the Kaiping towers and villages[J].Tourism Tribune,2012,27(3):18-27.

[21]李洪兴,汪培庄.模糊数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1994:140-146.

[22]刘普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46-50.

[23]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71-300.

[24]王忠玉.模糊数据统计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5]张会,曾亮.分置信度的模糊统计方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4,18(1):96-98. Zhang H,Zeng L.Fuzzy statistic with different confidence levels[J].Fuzzy Systems and Mathematics,2004,18(1): 96-98.

[26]张明,陈楠,吴陈.一种改进的模糊统计方法[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4):58-61. Zhang M,Chen N,Wu C.An improved fuzzy statistical algorithm[J].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4,18(4):58-61..

[27]马谋超.词义赋值的模糊统计分析[J].心理学报,1990(1):51-57. Ma M C.Analysis of fuzzy statistics fr designating value to qualifiers semantic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990(1):51-57.

[28]曹升乐,孙秀玲.模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J].水文,1995(4):1-6. Cao S L,Sun X L.A study on fuzzy statistic analysis in hydrology[J].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1995(4):1-6.

[29]谢春生,王玉,王晓敏.航空旅客满意度模糊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C]∥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国,北京,2010:2478-2482. Xie C S,Wang Y,Wang X M.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trategy for aviation passenger satisf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9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Beijing,China,2010:2478-2482.

[30]Ap J,Crompton J L.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37(2):120-130.

[31]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London:Longman,1982.

【中文责编:庄晓琼英文责编:肖菁】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of the Tourism Influenc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Yangshuo Based on Two Styles of Questionnaire

Zhuang Xiaoping*,Qiu Haiyi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 case from Guiling Yanshuo is studied,with the help of two different investigations'way,which i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traditional questionnaire.Yangshuo residents'perception of the tourism influences is investigated.It is concluded that:residents'positive perception is stronger than their passive perception;especially they agree to the economy and cultural effect.Residents satisfied with the tourist economical benefit.Both of two investigations support this conclusion that residents have common cognition manner to the traveling influence of cultural effect.They think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can bring cultural advance.However,the residents'perception on the economy is divergent.First,the residents agree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as same as the passive effect by the traditional questionnaire;the residents'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s the most vague and sensitive by us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econd,residents had a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the tourism bringing more pollution by the traditional questionnaire,but the reason is not found.While using the fuzzy questionnaire,tourism seasonal effect is found as the reason.In the tourism busy seas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erious;on the other hand,environment becomes better in off-season.Using two different investigations and surveys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is close to the residents'real perception.The obtained results hav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ormulate the reasonable traveling development policy and also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impacts perception;destination residents;fuzzy statistics

F59

A

1000-5463(2015)03-0134-08

2014-11-21《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址:http://journal.scnu.edu.cn/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20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20065)

庄晓平,副教授,Email:hszhuangxp@163.com.

猜你喜欢
选项矛盾居民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石器时代的居民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