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涛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郑州 450063)
教育评价是评价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过程,其理论体系、指导思想等都处于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教育评价的概念界定各位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大教育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是确定在评价活动中教育目标被实际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日本心理学家大桥正夫[1]从价值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评价的内涵,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照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产生的变化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我国学者也对教育评价的概念做了相关研究,刘志军[2]认为,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综合各种解说,将教育评价定义为: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是对整个教育现象(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习管理评价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体育教学评价概念的研究一般是在与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其他问题一起出现,单独研究的较少。高斌等人[3]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做出价值的判断。赵立功等人[4]认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是对体育教学进行优缺点改进和价值评定的过程。蔺忠玉[5]则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收集体育教学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认识到尽管对体育教学评价概念的定义每位学者有所不同,但对体育教学评价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即都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定义,得出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普通的评价活动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利用,教学内容的选择等诸多理论与实践过程。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制定得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得当,学习效果是否良好,都需要体育教学评价过程才能得到判定。
1950年实施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没有规定统一考核项目与标准,只提出了体育成绩考核的原则。1956年实施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结合“劳卫制”体育制度,规定了体育成绩考核统一的项目与标准(称作“教学标准”),并以五分制作为体育课成绩考核的评价方法。1961年在总结1956年大纲考核的基础上,承认地区差别,提出了体育成绩的考核项目供各地参考,使评价的客观性有了提高。1978年实施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首次在考核项目中设置了素质项目,首次详细地规定了体育课考核项目和标准,并要求建立体育课考核制度。体育成绩考核以单项技术为主,学习某一内容,考核该内容。所学技术(如大纲上有的50米、铅球等)按照五项达标的分数进行计算,并根据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体育成绩要呈现正太分布。有些学者已经建议体育成绩考核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体育学习时的精神面貌。体育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包括体育知识、技能、课堂表现。1987年实施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考核采用体育课出勤率及课堂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等四方面构成的“结构考核”,使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与以前相比较全面,更趋合理。1996年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试用)》仍采用四方面构成的“结构考核”,但将体育课的考核方法纳入学校学籍管理的范畴。这一时期的评价注意到了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学生的体育成绩考试内容较多,理论考试实施的不太多,主要集中在运动技能、技巧,课堂表现。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在体育五项达标上。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同时也强调新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是评价理念和体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和拓展。
1.多元评价主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自身评价(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定向学习状态)、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2.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作为体育课评价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情意表现及合作精神(即练习时的情绪、快乐度、感染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同伴交流与沟通、协作与融洽度、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评价指标,长期处于忽略的地位。这次新《课标》体现出来。
3.评价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体育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步幅度;身体素质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根据不同学期的学习目标、内容、需要掌握的重点,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也应不同。基本阶段技术发展的比重多一些,提高阶段增加技、战术的实践运用能力。
4.评价形式有所改变。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查与评价,重点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是否刻苦锻炼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评定代替百分制。
5.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活动中,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每学年或学期结束后,对l~2个运动项目进行技评或达标,由于这种方法是在单元或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学生先天的、现有的素质,性格表现、运动的兴趣、态度、学习方法等各种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应千篇一律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改变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取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种评价相互渗透,充分考虑学生的起始状态、进步幅度,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动态之中。
1.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知不到位。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一是监督和检查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改进和督促,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的认知不到位,以至于为了评价而评价,甚至把体育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高效开展。
2.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缺乏科学性。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考核,而考核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且,当前的教育教学评价仅仅针对各个分开的学科课程,而忽视了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此外,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个性、意志及情感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还缺乏科学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单一。在我国体育教学评价中,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作为主要评价方式的现象十分常见。同时,在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时,评价过程中他人评价的方式也较自我评价的方式使用的范围和频率要大得多,以至于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很少对自己的教学或者学习活动做出反思,不利于体育任课教师执教水平的提升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仍有待提升。佟铸等[6]在论文中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类,从评价性质上将其分为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认为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全面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评价。高林洲[7]在文中也认为,目前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知、情、意等非认知性指标的评价,并建议在评价过程中应加强调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并注重完善形成性评价、预备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建三段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的功能。张涛[8]在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在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方式上,存在着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问题。并指出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评价学生态度、情感、个性能力等非智能素质的发展,作者建议将定量与定性、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在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人员受传统的技能教育的观念的影响,仍然过分重视对学生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评价,而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观念以及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关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这种单一评价方式与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念的目标相背离,使得评价的内容十分局限和片面,无法达到教学评价应有的成效。张涛[8]指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中偏重于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考核,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的情况。闫允璐[9]在学术论文中分别就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内容作了说明,其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既包括技能、体育知识等认知和技能领域的,也包括学生的兴趣、习惯、体育态度、品德等情感领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要对教师的工作态度、素养、科研等方面进行评价。朱少华[10]在硕士论文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倾向于学科掌握取向,即重视对竞技体育的知识和竞技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运动参与、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同时作者指出,目前体育教学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一般趋势与共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独特性评价,而且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对学生达标率和教师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等隐性指标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相比,在课程体系结构、授课方式以及实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学生个体在体育素质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单一的体育教学评价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因此,只有将多种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综合起来进行运用,才能使体育教学评价的效度和信度都得到很大提高。
2.体育教学评价由重视评价结果转向重视评价过程。从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视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而且,随着体育教育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仅重视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和能力;更加注重对体育理论和技能的贯通以及对体育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汇;更加注重体育知识的运用。因此,体育教学的评价需要与这种转变相结合,从重视评价结果向重视评价过程转变。
[1][日]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M].马俊峰,江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
[2]刘志军.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J].教育研究,2004,(2):59-64.
[3]高斌,徐明欣,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学刊,2003,(6):77-78.
[4]赵立功,等.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8,(4):47-51.
[5]蔺忠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6,(7):19-21.
[6]佟铸,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2003,(3):90-92.
[7]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技,2006,(4):49-50.
[8]张涛.学校体育评价创新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1):1l1-113.
[9]闫允路.论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J].山西体育科技,2005,(3):65-67.
[10]朱少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