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萍
摘 要:小学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是指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有意识地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略,叙述留有余地的地方。教师能够利用课文中的艺术空白,充分挖掘教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借助课文中的艺术空白,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关键词:艺术空白;想象;写作
我们所学的小学课本中,很多地方写得比较含蓄、简练或是意犹未尽,留有艺术空白,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拓展、延伸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这样的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找准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和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拓展文本,让学生把写得简略的地方写得具体详细,把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补充出来。
一、以典型教材为例,引导想象
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想象练笔、扩展写作的“空白”很多,但是我们不能“为练而练”,而应该要抓好语言语境的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作者用词,品味汉语语言表达艺术的奥妙,并且融会贯通地学会运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如,在学习《新型玻璃》后,学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介绍哪几种玻璃,于是我就鼓励他们在课后查阅图书或上网去搜集新型玻璃的相关知识,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最后发挥想象,自己写一篇练笔。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中午,乌云密布,豆点般大小的雨点不期而至。此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办公室所有的人都拿出了一个小小的遥控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家家都安装了新型的‘智能遥控玻璃。这种玻璃安装有智能接收器,下雨的时候只要你一按遥控器,无论你在离家多远的地方,这款新型的‘智能遥控玻璃都能收到你的指令,及时关闭。”还有的学生发明了可以吃灰尘的“吃灰玻璃”,可以像空调一样调节室温的“智能型空调玻璃”等。
二、扩展情节,再造想象
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通过谋局布篇,物化了自己的内容与思想,但往往言不尽意,文章仍然会有许多的空白处。也正是因为文章有了这样的“空白”,才让读者有了自我对照、大胆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留下的这些“空白”,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去填补这些“空白”。例如,《凡卡》(五年级下册)一文中写道,老板娘让凡卡收拾一条青鱼,凡卡从鱼的尾巴上开始收拾,结果老板娘捞起那条青鱼,用青鱼的嘴使劲戳凡卡的脸。原本小凡卡不管从哪儿开始收拾青鱼都是可以的,但是老板娘却偏偏要吹毛求疵、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因此,我要求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凡卡挨打的情形,从而获得知识上的融合贯通和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三、续写结尾,延伸想象
还有一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余味无穷,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艺术空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我以课文的结尾为学生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
如,《坐井观天》一课,课文没有结尾。学完本课后,我让孩子们思考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句式:青蛙鼓足了勇气,跳了出来。他看见……他说:“……”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青蛙鼓足了勇气,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跳了出来。它看见了天空,天空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大,那样无边无际。再看看周围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大自然真美啊!他说:‘看来是我错怪小鸟了,我太自以为是了!”
在教学完《乌鸦喝水》后,利用喝水办法的空白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乌鸦除了用填石头的办法喝瓶子里的水外,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让乌鸦也喝到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办法。不一会儿,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要求回答,有的说:“乌鸦可以去找一根吸管,然后把吸管插入瓶子里,只要轻轻一吸,乌鸦就可以喝着瓶子里的水了。”还有的说:“乌鸦可以找其他的小动物来帮忙呀,这样乌鸦也可以很容易就喝到瓶底的水。”学生种种奇思妙想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总之,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捕捉和填补课文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享受。这样的练笔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正走进了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