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强强
摘 要:通过分析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现状,以校企协同为基点,构建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机制,进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18502
一、科研育人内涵
科研育人是指高校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对学生产生的有益帮助和积极影响,是一种有目标、有责任、有意识的教育引导行为,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科研育人是将学生培养从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内转向课外,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
二、民办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层次和水平较低,再加之“民办”体制机制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争取教育资源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科研资源的稀缺,在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科研资源基本集中于教师群体。仅有的科研资源是用来参与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不同程度上带有了功利色彩,而通过科研工作实现育人目标却常被忽略。具体表现如下:
(一)科研工作现状
科研工作在高校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既是实现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又是完成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从本质来讲,是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科研工作作为实践育人的根本方式在高职院校中突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必须从依靠教学培养人才,转变为教学、科研同步进行,并将科研育人纳入学校战略发展的规划中。
然而,在现实中,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其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来讲
首先,教师科研水平较弱。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师资结构层次和科研素养较低。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大多教师是来自企业等各类工作岗位,并具备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针对科研工作来讲,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施,多数教师并未经过严格的、系统的训练,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科研规范性较差。
其次,科研成果数量多,质量较低。从数量上讲,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以及专利发明等成果逐年增长,但就其质量而言,略显逊色。论文发表多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及各类检索中发表的文章少之又少;省级及以上课题的申报成功率较低,高精尖的专利发明了了无几,专利成果转化机制欠缺。大多数成果由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各种名利驱动力而产生。最终的科研成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未能发挥作用,而成果的利益转化率更无从谈起。
2在外部科研资源的争取中,民办高职院校缺少优势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地位较低,加之学术垄断,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突破形成了阻力。在我国,学界常以论文发表期刊级别衡量论文质量,由此,教授、专家、博士、普通教师等各类群体在发表论文时,将目光转向北大、南大核心期刊,及各类检索。高度垄断的权威期刊的资源争取中,民办高职院校远不具竞争力,并长期处于劣性循环。
事实上,民办教育总是徘徊于教育体制以外,这也使得在争取政府资源时,相比公办院校,明显缺少优势。在各类课题申报中,省级及省级以上的课题,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讲,望尘莫及。部分原因确实是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较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资源分配占比中,民办高职院校仅占少数。
在这种格局中,民办高职院校科研水平长期处于缓慢提升中,特别是光环效应的笼罩下,即使民办高职院校确实有好的科研成果,也尽而被否。
(二)科研育人现状
基于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仅停留在为科研而科研状态,对于科研工作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加之,科研资源的稀缺性,各类科研活动只集中在教师群体中,很少有学生参与。因此对于科研活动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是零散的,并没有系统实现。在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中,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通过科研培养学生的技能,还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动。
三、校企协同科研育人机制构建
(一)构建政校企协同创新的科研平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特别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充分肯定了科研在育人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
校企协同创新的源动力是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校企协同科研育人工作提出了多样要求。校企协同科研育人是通过高校、行业企业共同搭建,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科研平台实现的。这种科研平台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共建学院、研究院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也可以是研发中心、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的联合攻关,在研究中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的各类科研平台,由民办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双贏、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负责实践教学。以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提升为主要出发点,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既能提升学生技术研发能力,又能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又体现了高职教育中“高
”的属性,培养“既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3]。
(二)建立以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机制
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是解决问题,一般分为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既要做好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又要加强纵向课题申报成功率的提升。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课题撰写、申报以及实施相关讲座和培训,在拓展课题申报成功数量的同时,提升课题质量,切实以解决学校发展、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课题研究机制。在多方共同参与下,为行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高职院校可将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交叉立项,组织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的申报、实施、调研、报告撰写和结题,全程参与。通过纵向课题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文章撰写能力,通过横向课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动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通常,高职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由学校内部组织,特别是学生处、团委和各学生社团,企业的参与是在学生活动中扮演着赞助的角色,以广告宣传为主。在活动组织形式、内容方面,企业并未进行实质性的参与。因此基于校企协同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是校企联动,共同参与。
建立校企组织、学生参与和专家评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科技活动可以以命题、无主题等各种形式展开,以民办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科技难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意,再由校内外行业专家进行指导、评价、反馈,学生及时修改,最终生成创新成果。
(四)形成校企攻坚的专利发明机制
专利发明的实用价值是为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能够切实解决日常问题。特别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在发明初期就应该走进企业、走进生产、走进用户。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专利发明,不仅要基于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和实践基础,更应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从前期的调研、考察、方案的确定以及发明过程,加强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专利申报、成果转化以及利益分配要体现学生的价值。这样,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利发明增添动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业积累了资质。
(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和共享机制
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技术革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进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成果转化问题。
在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中,高校应以自身的综合实力,借助于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广阔平台。行业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场所以及销售体系等一系列资源基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大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达到教育目标。
将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专家、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成果转化生产。同时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及技术发明带进企业,形成学生参与生产实践、销售、服务等成果转化机制,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作等能力。
通过政府、行业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从产业政策、市场拓展和信息分享等方面协助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与市场接轨,成果产出与经济利益挂钩,最终产业化规模发展,形成多方循环合作,共利共赢的科学发展模式[4]。
由此可见,科研育人在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科研育人机制是科研工作顺利、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陆锦冲.高校科研育人:内涵·方向·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9):3—5.
[2]安沛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N].中国青年报,20130114(11).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责任编辑:陈 树)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