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产业化策略研究

2015-11-02 16:09张敏敏
艺海 2015年4期
关键词: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张敏敏

[摘要]桑植民歌产业化,不仅仅是通过文化产品商品化产业化去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化的进程更好的去传承和发展桑植民歌,发挥桑植民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过去、今天乃至未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承 产业化

2005年3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度开发,能达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就业,带动一方经济,同时还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用遗产保存历史、传承文明的最终目的。桑植民歌在2005年10月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县也在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由此可见国家对桑植民歌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目前,桑植县政府正致力打造国内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市。《张家界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2014年湖南省政府T作报告指出,湖南因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重点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笔者认为,桑植民歌产业化,有利于对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传承和文化资本的不断积累,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

一、湖南桑植民歌概述

桑植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地域独特,域内有28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白族、苗族聚居地。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从各个不同侧面和角度,倾诉着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她将真善美有机融合和统一,其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情感淳朴而真挚。桑植民歌是桑植地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表达,其润腔、衬词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赢得了不少音乐学者和听众的喜爱。它记录了人们改造历史、创作生活的过程,反映出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活动,在湖南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桑植民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山歌

山歌的曲调明快爽朗、具有高亢激昂、自由奔放的特点,此类题材大都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五句和上下句的不同,有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种不同类型,《小小幺姑爱坏人》、《好郎好姐不用媒》、《大河涨水小河流》等都属于山歌。

(二)小调

小调的曲调婉转动听、旋律悠扬悦耳、歌词长短不一、内容丰富、反映了极为广泛的桑植民间生活。作品题材主要用来表现分离等的悲伤情绪以及欢快喜庆的热闹场面,如《上四川》表现的是离别之情,《没见小郎带信来》表现的是思念之情;而《花大姐》则刻画出俏皮、喜气的人物形象。

(三)花灯

花灯是桑植地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曲表演形式,逢年过节,桑植人民唱着花灯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桑植有着“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之说。桑植花灯有跳花灯、武花灯,懒花灯、文花灯之分。演出时,除独脚花灯外,演唱人数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一般由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节奏感强。桑植花灯调旋律跳跃活泼、节奏感强、结构短小,十分注重衬词衬腔的运用,浓浓的民间民族气息蕴含其中,花灯的代表作有《四季花儿开》、《瓜子红》、《十送》等。 (四)革命歌曲 桑植是革命老区,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作为红军长征的起点,特定的历史造就了独特韵味的桑植革命歌曲。桑植革命歌曲没有特定的调式结构,题材以山歌、小调、花灯等传统调子为主,歌曲大都表示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如《不打胜仗不回乡》、《红军来了做主人》、《马桑树儿搭灯台》等。

二、桑植民歌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桑植县作为张家界市的一个下辖地,正全力启动打造:“张家界后花园”,围绕“两城两水一园、旅游娱乐休闲、山清水碧天蓝、绿色生态家园”的城市发展思路,全面实施“漤水风光平湖游、元帅故里红色游、原始森林生态游、农家风情休闲游、九天奇洞探险游”的五大旅游规划,利用独有的民歌、民舞、民俗等文化资源发展以桑植民歌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新的出口。

目前,桑植民歌作为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低,竞争力稍弱。随着桑植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桑植民歌保护和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愈发凸显。首先表现在资金投入有限。资金是桑植民歌产业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目前,桑植民歌产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且十分有限。桑植县的文化产业才开始起步,桑植民歌因为经费不足而得不到较好的保护,更无从谈及合理开发和利用。其次,桑植县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势必就造成了部分地区不能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规划,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越来越差。再则,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人民对桑植民歌产业化的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都是造成桑植民歌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

三、桑植民歌产业化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指从事。非遗”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利用可经营性“非遗”项目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桑植民歌要实行产业化,需要学习了解国家、湖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文件,在一定范围内对湖南重点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湖南目前桑植民歌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其他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经验,以保护桑植民歌个性为根本,合理开发。

(一)在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和声光电等现代手段提高桑植民歌的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把传统的桑植民歌文化开发成富含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例如,今日,桑植为保护传承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将民族民间曲调与广场舞元素相结合,创作出花灯《瓜子红》、桑植民歌《四季花儿开》等“本土原创广场舞”曲目及舞蹈。已在全县广泛推开,实现了非遗传承老少皆宜、非遗保护全民参与的局面,组织的代表队在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广场舞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和银奖,《土家花灯》已纳入全省的推广曲目。

(二)创新机制,加强桑植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对桑植民歌进行产业化开发,首先要对桑植民歌进行保护和传承,要从从五个方面去做:一是通过活动来“养”,就是通过开展节庆活动,为“桑植民歌”提供展示的舞台;二是通过交叉来“学”,就是加强区县民间艺人和“非遗”项目的交流,抛开门户之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技艺,这样就不会出现审美疲倦;三是通过企业来“保”,通过非遗和企业联姻,开辟新的经济渠道,实现文企双赢;四是通过学校来“培”,就是通过“桑植民歌”进校园,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家乡、爱民族的美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了民族记忆;五是通过创新来“传”,就是通过将现代元素导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当中。

(三)将文化、旅游、教育、出版、服务行业联动配套发展,延长桑植民歌的产业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旅游等第三产业中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科学地发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拉动地方经济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繁荣。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桑植县的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桑植民歌产业化,要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相互渗透,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互融合。将芬芳千古的桑植民歌与饮誉全国的元宵灯会、书墨飘香的村落文化、风起云涌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张家界阳戏以及遍布民间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整合,形成桑植地方特色文化体系。继续打造“国际乡村音乐周”品牌,发挥她的文化影响力。指导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扩大桑植民歌的影响力,提升桑植民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还需要推陈出新,创优秀作品。习总书记说:“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注重培养文化名人或借助文化名人来开采桑植这座文化金矿,推出名篇佳作,提升城市名气。一首歌、一幅画、一篇文章,乃至一句话,会使桑植这座城市身价倍增。

(四)进行行业分工合作、开发附属商品,从而提升桑植民歌的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台湾霹雳布袋戏重视附属商品的开发。它的附属商品包括承载布袋戏内容的书籍、印有霹雳角色的马克杯和众多布袋戏的公仔模型、和布袋戏内容相关的电脑游戏等等,其产值高达15亿新台币。桑植民歌产业化要塑造新角色偶像,因为偶像一旦塑造成功,不但可以拥有忠实的支持群众,而且还能反映出传统文化惊人的创造力,从而能够带动附属产品的开发,比如书签、背包等等,都能带来一定的商机和一定的经济附加利益。

(五)整合并做强文化产业链是桑植民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今天,全球文化产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一企业的竞争和产品的竞争,更是一个产业链全方位立体化的竞争。桑植民歌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在现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环境下,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只有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延伸自己的产业价值链,才能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从整体上看,桑植民歌的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总量规模偏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小,而且存在“散、小、弱、差”等情况,桑植民歌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桑植县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桑植民歌组合性要素的提炼,形成原创能力强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桑植民歌资源组合,从而产生聚合效应,形成产业的完整链条。此外,还需要适应时代需求,结合现代科技,创造出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新的艺术形式,更需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开拓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桑植民歌产业化的规模经济。桑植民歌产业化能使各种民俗活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民间技艺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民间舞蹈、歌曲、口承文学、历史传说、消费习惯、交际礼节、节日庆典、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以及饮食文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不断得到增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去不断挖掘,不断传承。

四、结语

经济改革的浪潮已经把当下的艺术生产推入了“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桑植民歌产业化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性选择,因为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将给桑植民歌艺术生产一个新的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采取怎样的科学方法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这是实践界和理论界都急需要解决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桑植民歌产业化,是一种文化传承手段,产业化的意义不仅仅是着眼于桑植民歌本身的未来发展,还能增强全社会对桑植民歌的认知、认同程度,营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桑植民歌的理想的社会精神环境和传播环境,使桑植民歌拥有更大的传播空间和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