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灾区的一切(外二篇)

2015-11-02 17:47仁增
西藏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救护队张宇伤员

仁增

为了灾区的一切(外二篇)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给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吉隆、聂拉木等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第八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在发生灾情第一时间,紧急召开临时党委会,组建抗震救灾野战医疗救护队,带着国家和灾区人民的期望,奔赴吉隆灾区组织实施救援活动。

地震灾情突发,全院官兵坚决执行命令

面对突发灾难,全院官兵纷纷请缨,先后有146名同志递交了“请战书”。全院人员快速反应,自觉行动,充分做好救灾前准备工作。在医院召开党委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抗震救灾保障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的基础上,出动30人,4台车辆,战救药材1个基数,战常药材0.5个月量,基本医疗装备1套,通用物资1套,棉帐篷3顶,主食0.3吨,付食0.3吨,燃调料3日份,油料携运0.5个基数;生活费20000元及加夹板、固定器材、止痛、消炎药品等抗震器材箱2个。后送战救药材3个基数,战常药材0.5个月量,基本医疗装备1套,通用物资1套,主食0.3吨,付食0.3吨,燃调料3日份,油料携运0.5个基数,另增加夹板、固定器村、止痛、消炎药品等抗震器材箱2个。

时间就是生命,风雪兼程赶赴灾区实施救援

该院抗震救灾野战医疗救护队由医务处主任张宇同志带队,在途中成立临时党支部,于2015年4月26日凌晨出发,不间断行驶15小时,途经三座海拔5000米积雪山口,博风雪,过泥石流,战塌方,一路艰难险阻,车队众志成城克服种种沿途障碍,于26日18时20分,提前了3小时到达了灾区吉隆沟,医疗救护队及时到来,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温暖和战胜灾情的勇气和力量,为灾区生命财产安全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倾其所有,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工作

医院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医院最得力的医生,最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把灾区一切可用最好的药品器械,前往灾区组织救援。坚守地震重灾区吉隆县的医疗队截至5月7日21时,共巡诊3404人次,接诊1475人次,手术27人次,收治伤病员1607人次,药材消耗85037元。此外,该医院第二医疗队在求助站巡诊2520人次,接巡288人次,救治伤病员30名,心理疏导668人次,药材消耗85037元,给灾区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院党委表示,要认真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做好伤病员救治及心理疏导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当节日来临,他们在灾区幸福过节

“5·1”期间,作为军人,一种职业,本是与家人一起分享假期的开心日子。然而,第八医院奔赴灾区救灾的30多名医护人员却组成几个巡诊小组,在附近进行巡诊。朗久村是此次受地震影响吉隆县吉隆镇受灾人数最多的一个村庄,共有40多户150多人,很多村民在灾后都出现了头痛、腹泻、感冒等多种症状。一大早,郭艳、朱丽、张春梅、杨晓敏4位女同志组成的巡诊小组来到了朗久村出诊,得知她们的到来,村民们纷纷奔走相告,把她们围得水泄不通。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巡诊,村里所有的患者都领到了药品,几个病情严重的都被送到了灾区安置点内设置的“灾区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

西藏军区后勤部抗震救灾野战医疗分队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术救治灾后的无数个伤病员,让灾区村民们减轻了疼痛,由于语言不通,灾区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勇挑重担   甘于奉献

——记西藏军区后勤部第八医院抗震救灾野战医疗救护队队长张宇

4月25日14时11分、45分,尼泊尔西北地区连续发生8.1级地震,造成当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波及西藏部分地区受灾。接到地震消息后,第八医院党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抽组4台车30人,成立了以医务处主任张宇为队长的抗震救灾野战医疗救护队,于26日凌晨3点奔赴灾区,积极救治受伤群众,发放急需药品,受到灾区群众称赞。

途中受阻,千方百计驶向灾区

震后24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接到上级命令后,张宇率领4台车、30人的抗震救灾野战医疗救护队于26日凌晨3点冒雪连夜赶赴灾区。此时的他深感压力特别大,由于紧急组建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事先官兵都没和家里说,临走时,同时身为军人的妻子深情地给了他一个拥抱,过了一会,他放开妻子,说:“国难当头,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和家庭利益,我要走了。”说完,他坚定地向待命出发的指挥车走去。但临上车时,当他看到刚重病治愈的妻子招手向他送行时,凌乱的头发在晨风中飘动,妻子的一句话更让他禁不住泪流:我理解,我也是军人。此时,坐在车上,山野黑压压一片从眼前飞过,地震灾后反常的雪花更是纷纷洒落,当经过5248米的加措拉山口时,由于遭遇暴风雪,路面积雪结冰,医疗救护车队前行受阻。这样的情况下,带队领导张宇为了安全是可以返回单位的,但他没有,为了早一分到达灾区救援,群众少受一分损害,他号召医疗救护队官兵积极投入到清除障碍工作当中,在零下10度左右的恶劣天气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排除,救援车队顺利驶出加措拉山口。连夜的劳累使官兵们只能在车上得到短暂的休息,但身为队长的张宇顾不上休息,召集医疗骨干在车上召开了临时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党支部,要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保证救治工作顺利开展。他和队员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于26日7时许,西藏军区第八医院作为解放军首支医疗救护队安全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黄金时间,争分夺秒救伤员

安全到达地震受损较为严重的吉隆县后,他不顾旅途劳顿和安危,立即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接到指挥部调遣,他带领官兵没有休息立即收拾行装,赶赴该县受灾最严重的吉隆镇,投入到紧张的救援行动,镇长见到他们这支“跋山涉水”的医疗队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并伸出大拇指,用颤抖的藏语说:“你们真了不起,在灾后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抽出救援队,这么快就来到这里,真不容易!”张宇指挥医疗救护队官兵迅速展开手术车,搭建起手术平台,取出手术包,冲洗伤口、逢合包扎,在吉隆沟灾区安置点开展救援救治工作。在野外救助伤员过程中,张宇总是不怕脏、不怕累,他不仅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带着大家往前冲,由于道路情况复杂,他抬担架时几次跌倒,手心及膝盖都擦破了皮,他仍坚持着。好几位队员都出现头晕腹泻,他就给他们喂药喂水,在单位他是领导,在救灾现场,他就像一个老兵呵护着他的队员。4月27日,为了便于灾区群众统一救治,在西藏军区与西藏自治区的积极协调下,抽组西藏军区第8医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等6家医疗单位在吉隆镇组建“灾区医院”,任命张宇为灾区医院院长,这是信任,更是重托,在张宇的部署下,灾区医院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地开展着救援工作,别看只有8顶帐篷和一辆野战手术车,但灾区医院“五脏俱全”,库房、药房、门诊、内科、外科、检验科、特诊科、手术室等样样具全,安置点内的受灾群众和救援部队官兵生病后就近就快得到治疗,诊治流程大大加快。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巡诊近4000人次,成功的做了120例手术,护理受伤灾民1550多人次,向后方医院转运受伤灾民30多人次,发放10余万元的药品,为灾区群众心理疏导1800余人次,消毒面积近5000平方米。

远赴村镇,全面搜索盲点

在后来的几天工作中,张宇发现还有很多灾区处于医疗盲点,再加上交通不便,有很多居民住在偏远地区的伤员和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于是,从到达灾区的第3天起,张宇和医疗队员徒步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顶帐篷一顶帐篷地巡诊,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由在固定医疗点等待医治伤员,变为主动上门就诊,实行巡回医疗服务,为伤员进行伤口的清创、缝合、包扎、换药、骨折固定、输液、心理疏导等治疗。在远赴义诊点八公里以外的达曼村巡诊过程中,一名藏族妇女看到张宇后,急匆匆地说到:“麻烦解放军同志,救救我的阿妈!”张宇一边安慰她一边询问缘由。原来,藏族妇女名叫德吉,母亲巴桑被埋废墟救出来后呼吸困难,全身动弹不得。张宇带着巡诊医疗救济组赶紧前往,经过初步诊断,巴桑老人右腿骨折,全身多处皮外伤,因疼痛造成心率过快。最后,张宇给巴桑老人进行了伤口包扎,打了石膏,喂了止疼药,半个小时后,巴桑老人终于能说出话了,张宇和巴桑老人一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虽然远赴村镇很辛苦,但张宇和他的医疗队员们认为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张宇和医疗救护队的同志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下,第八医院野战医疗救护队赶赴灾区实施救援以来,抗震救灾点上未发生一例传染病,无一例病人死亡,医疗救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这只是救灾重建的开始,张宇和他带领的医疗救护队,这个团结而又坚强的集体,每一个人都用自己实际行动履行了医务人员的职责并书写了自己的辉煌,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每日的工作都是平平常常,但大家都感到能为灾区藏族群众做点事尽份力,真的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责任编辑:邵星

军人的使命让我一往无前

——记西藏军区后勤部第八医院外科护师张春梅抗震救灾事迹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和平时期的军人,他们战洪水猛兽,抗地震灾害,用忠诚书写着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受到严重波及。作为第八医院外科护师的张春梅带病上阵,战风雪斗灾害救伤员。她说:“是军人的使命让我一往无前。”

驰援在风雪路上

军人就要做好时刻上战场的准备。4月25日下午第八医院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火速赶往灾区,开设野战医院,进行救援。被查出患有三尖瓣重度反流性心脏病的该院外科护师张春梅早早地收拾好行李来到集合地,却被院领导排除在外。

理由很简单:你身体患病,就好好休养吧!院领导的关心让这位女士心暖暖的,但还是据理力争:我参加过2010年亚东地震医疗救援,这方面有经验,而且我不仅是一名护师,更是一名军人。

26日凌晨,医疗救援队踏上了奔赴灾区的道路,张春梅赫然在列。一路上,要翻越好几座5000多米的雪山,冰雪混杂的路面上,车辆不停地打滑,几次抛锚。此时,寒冰和极度缺氧让张春梅感到心慌和心脏刺痛,战友们几度问她,她却故作轻松地说:没事。趁人不注意,悄悄吃了几颗丹参滴丸。“我们是去救灾的,我不想成为第一名被救的人。”张春梅的话虽朴实,却让人很感动。

“如果不是驾驶员反应快,估计我们都掉下几百米深的悬崖了!”说起翻越嘉拉措拉山时的情景,张春梅和同车的战友们都深吸一口凉气。车辆晃动了两下就停下了。还没搞明白什么情况,就听到驾驶员在前面大声的喊道:“全部下车”,“快找石头”……路面结冰和积雪足有20厘米厚,汽车因后轮打滑,已经靠近公路的边缘,而公路下面,就是悬崖。

医疗队就这样一路艰难的前行,历时15小时,行程近560公里,终于抵达重灾区。张春梅告诉记者:一座座倒塌的房屋映入眼帘,我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看到那惨状,我的心不禁揪了起来……

救援一刻不停

“金珠玛米来了,解放军来了!”

“医疗队的车辆还没有停稳,就看到受灾群众带着伤员向我们奔来”,张春梅告诉记者,他们是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医疗队,因此任务非常沉重,来不及休整就开始救治伤病员。由于地震的破坏,灾区没水没电。到达灾区的第一个晚上张春梅他们依靠手电和汽车灯光,救治伤员100多人次,直到第一缕阳光撒在满是疮痍的土地上。

27日,野战医疗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家也稍微松了一口气。医院特批张春梅和其他几位女同志休息,而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拒绝了院领导的好意:看着那么多需要帮助的灾民,哪还有心情休息,忙起来就不困了。随后,她们又开始询问伤员病情、发药、处理伤口……

就在这时,一名已近休克的伤员被送到野战医院。张春梅一边跟他说着话,一边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抗休克,伤口清创,止血,缝合包扎,石膏外固定所有急救工作一气呵成。当这位身患开放性骨折的藏族汉子清醒过来,他拉着张春梅的手,不停地说:“谢谢!”随后大家才得知,这位病人名叫桑珠,上有七十岁老母亲,下有两个孩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张春梅告诉他,你已脱离生命危险,我们会很快送你到后方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此时再也抑制不住情感的桑珠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张春梅不禁在想,一个地震都没能屈服的铮铮铁骨,是什么让他泪如雨下?

此刻,大家都为桑珠能逃过这次灾难而庆幸,也为自己又一次挽救了生命而自豪,但更多的,却是为更多其他伤员的担心。来不及伤心,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

巡诊的安置点

当急救工作告一段落时,医疗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安置点巡诊。该院领导告诉记者,他们的任务是确保每一个帐篷,需要救治的伤员,一个都不能落下。

有这么一位藏族老阿妈,让张春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阿妈已是91岁高龄,儿子已经过世,和唯一的子孙相依为命。她的孙子在地震中受了重伤正在抢救,而她因为担心就一直坐着,没合过眼,没进过水,只有手里的佛珠在转动,似乎在祈求什么。张春梅二话不说,背起老阿妈就往野战医院赶。在医疗点,她亲自给老阿妈扎针、输液、喂饭、陪她说话。张春梅一有闲暇就守在这位老阿妈的身边。虽然语言不通,但似乎都能明白对方在说些什么。

三天后,老人家身体已经基本恢复,考虑到她年岁较大,安置点决定将她送到条件较好的县里。当分别的那一刻,老人家从怀里掏出了一根可能是从废墟里扒出来的旧哈达,挂在了张春梅的脖子上,那是一条多么普通的哈达,甚至上面还能看到血迹,但它却是那样的圣洁。

下村巡诊的第二天,张春梅他们去了乃村。刚走到半路,前面的道路就被泥石流给阻断了。医疗小组只能徒步行进,心脏不好的张春梅还得背着20斤重药箱行走在悬崖峭壁间,但是她从来没有畏惧过。

到灾区的五天时间里,张春梅他们未曾喝过一口开水,每次出去下村巡诊,除了要承受来自高山路险,碎石横飞的危险,每次都以压缩干粮和矿泉水来充饥,更加尴尬的是解决个人问题的各种不便。

从来到灾区至今,该院医疗队共救治伤病员近千人次,为灾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张春梅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医疗士官,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使命。

责任编辑:邵星

猜你喜欢
救护队张宇伤员
伤员呵护队
《矿山救护队标准化定级管理办法》印发
Three-step self-calibrating generalized phase-shifting interferometry
娱乐圈神秘贵妇,拒绝刘德华后将丈夫捧成巨星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lasma morphology of ablative pulsed plasma thruster with tongue-shaped and flared electrodes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创新思路、加强矿山救护队党建工作的研究
《关于开展全国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达标及兼职矿山救护队建设互查互检工作的通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