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雁
【摘 要】本文拟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对第七届南博会发展报告英译为例,展示外宣稿件英译典型工作过程,揭示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翻译理念、翻译思路和翻译技巧,为今后南博会的外宣稿件英译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外宣稿件 英译典型过程 南博会
一、引言
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南博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04年举办以来,其规模持续扩大,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本地区乃至全球正不断提升。广西作为该项活动的永久承办方,在每一届活动结束后都会编制南博会发展报告,对相关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将报告翻译成英语,向各参会国家媒体和相关单位发放。相关的翻译工作主要由广西方面承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翻译质量仍有待提高。
本文拟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对第三届南博会发展报告英译为例,展示外宣稿件英译典型工作过程,揭示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翻译理念、翻译思路和翻译技巧,为今后南博会的外宣稿件英译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充分理解原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前提下,以读者或受众可以理解的接受的方式,用另一种语言传递作者明确表达、希望表达,甚至是应该表达的意思。译者的理解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
传统翻译理论追求译文和原文的语义对等,在不同时代产生过各种大同小异的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外宣资料英译中,受到时代特点、文化观念、意识形态、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采用等值论的翻译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证明并不成功。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并非如表面所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译者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对目标语受众施加相应的影响,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下实现预期的一种或多种交际功能。功能翻译理论是对一直强调等值论的传统翻译理论的一种颠覆。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呈现出跨文化活动和交际互动的特点,译文在作用上要保持与翻译活动的赞助人的目的相吻合,在形式上是对原文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改写或阐释,在效果上要实现信息或情感的传递,并尽量符合目标受众的认知期待。
功能翻译理论在操作层面将文本分解为:a)突出客观事实和观点见解的信息性文本; b)强调呼吁或感染和付诸行为的感染性文本;c)虚构性文学作品为主的表情性文本等,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相应的翻译。
不难发现,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这些观点正好与外宣翻译不谋而合,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来指导和开展具体的翻译工作是具有科学性的。
三、南博会发展报告
南博会发展报告是每一年南博会结束后由承办机构撰写的工作总结,对已经完成的与南博会举办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包括了与这一重大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示活动的全貌。同时该报告的英译稿也将会向东盟国家的相关媒体和有关单位发放,以利于各方达成共识,为下一届活动做好准备。如第三届的南博会发展报告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寄语中国—东盟博览会;前言;共襄盛举——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珠联璧合——开幕式;盛况空前——各国领导人巡视展馆;友好交往——会期领导人会见;高峰盛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展会结合——博览会系列论坛;客户至上——展会服务;共办共赢——十一国携手共办博览会;全球瞩目——各国媒体高度关注博览会;共唱和谐——博览会文化体育活动;硕果累累——博览会闭幕新闻发布等。因此选取南博会发展报告作为展示南博会翻译工作典型过程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四、南博会外宣稿件英译典型工作过程
结合本人实际参与的第三届南博会发展报告的英语翻译工作,剖析南博会外宣稿件英译典型工作过程如下:
(一)文稿目的性的确认。在接受文稿的翻译任务后,对相关的文稿进行了目的性确认,即清楚文稿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所面对的读者或受众是谁,避免盲目性。因为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如果不明确读者是谁,翻译也就无法进行相关的交际互动,更不用提实现交流的目的了。这一点需要译者有清醒的认识,在翻译真正开始前一定要完成好这项工作。严格来说,这也是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翻译文本类型的确认。南博会发展报告主要是工作总结,从类型上比较容易被划分为信息类文本,事实与数据成为报告的核心内容。但仔细研读,则会发现其中也不乏对活动盛况的文艺性的描写和对自我工作表现的溢美之词,此类呼唤行动的感染性文本的内容,采用了不少国内文本常用的华丽辞藻。不同的文本类型呼唤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翻译中也存在着对原语文本的调整,对于原文的取舍增删,关键在于译者对于文本类型的理解和交际功能的认识。此外,相关报告通常是图文并茂,文字与图片形成互补与印证的关系,译者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文字的翻译,但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必须综合考虑相关的传播效果,不能简单地翻译文字。
(三)翻译视角的定位。南博会是一个由11个国家共办的活动,原则上应由所有的参与国共同撰写相关的工作报告,但实际工作是由中国方面的广西承办方具体来操作的。中文文稿的写作者在编制工作报告时,其视角是面向国内受众的,而且多有主观性的判断夹杂其中。这些在中文的语篇中是自然而然的,并不会让读者产生太多的反感或排斥,但在翻译时必须加以视角的重新定位,对主观性过强的内容应加以淡化处理,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文本。
(四)专有名词的确定。南博会发展报告的一大特点是涉及众多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职务、活动等,其中一些名词是固定的表达,在各种场合都可以使用。但有一些名词,由于不是单独的一两个单词,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必须有统一的表达。如各国政府首脑的名字和头衔就需要规范表达,因为东南亚国家中的伊斯兰教国家如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对国家领导人的表达多包含有敬语成分,而且姓名构成复杂,在这些国家的英语媒体中总是不厌其烦,但在我们的外宣英译中则不宜机械模仿或如法炮制,应根据外宣传统或实际进行取舍或加工;再如中南半岛国家中的姓名与西方国家的姓名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对此类名词或称谓进行翻译时,一定要事先设定好规范。还有一些名词并无权威译名,但由于此前已经在某些场合出现过,是继续沿用该译名或是另起炉灶,译者需要权衡和斟酌。因此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需要确定或统一,不能想当然。endprint
(五)语内义解读。功能翻译理论在大方向上为南博会的外宣翻译指明了一条大路,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对于原语文本的语内义解读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语内义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对现有的文本用原语进行相应的分解或释义,使文本中所包含的内涵意义明朗化,以便其后进行相应的翻译,也就是使用外语进行解读或阐释。语内义转换是外宣翻译中的必要手段和技能,通过对原语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发现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六)电脑翻译工作。可以按照正常的笔译工作程序开展,在电脑操作中可使用Word文档模式,进行中英对照方式的翻译,而不必采取打开两个或更多文档窗口。如遇段落过长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分解细化,将文本切割成较小的或合适的大小,方便翻译工作的开展。但在切割后,在视觉效果上容易造成对原文总体的丢失,相应地也会在翻译中产生一些诸如关联转换替代重复等方面的瑕疵,这些问题虽然不算太大,但容易造成译文效果比较僵硬或死板的感觉。因此,在完成相应的翻译后,应注意结合所翻译的段落进行调整。
(七)翻译质量审核。翻译质量审核包括译者自审和他人审核两个方面。从译者的角度来看,在完成译稿后,应至少通读译作一至两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常见的问题多属于硬伤类,如拼写错误、时态误用、单复数不对应等,通过译者的自查是很容易发现的。即使是一些相对不易发现的错误,如表达是否地道、用词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等,如果译者能够站在译语读者的角度,摆脱原文的干扰,对译文进行耐心细致的通读,同样也是可以查找出问题的。而他人审核则要求有具有相关资质的译审人员才能进行相应的把关。
五、结语
外宣稿件的英语笔译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手段,但对相关工作进行提炼可以得出相应的典型性过程,对于有效地开展外宣翻译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产生积极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翻译从业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长栓,施晓菁.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