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访学经历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影响

2015-11-01 06:31吴君
教育界·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

吴君

【摘 要】文章以深度访谈为工具收集数据,从专业身份的四个方面出发,即教学技能、教学中的权衡取舍、教学艺术及学术研究,分析三位海外访学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海外访学经历加深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的自我认同,教师对各自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反思,同时在另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经历和感受提升了教师对“学术人”身份的认同。海外访学项目为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和发展搭建了有力平台,教师的体验成为推动内在专业认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海外访学经历使教师专业身份的四个方面,即教学技能、教学中的权衡取舍、教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提升了教师对自己学术身份的认同;2)海外访学项目为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与发展搭建了有利平台,教师所经历的体验成为推动内在专业认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专业认同    海外访学经历     高校英语教师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我国政府逐渐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成梯队、成建制地派出专业化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科技和人文学科,这其中包括高校英语教师的外派访学项目。外语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日益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一个被专业认同研究者忽略的群体:有海外访学经历的高校英语教师。

Norton指出,在目的语环境中,语言学习者会经历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的自我认同在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随之产生变化。对于有过访问学者经历的英语教师而言,他们的自我认同、专业认同的发展和变化可能更复杂一些。做访问学者的英语教师既是这种语言的教授者,也是语言的学习者,他们必须协调教师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达到矛盾的统一。同时,访学的教师还肩负着学术交流的任务。置身于国外高校环境,一个全新的学术氛围,他们与教授、学生之间的互动,无不影响着他们专业认同的变化和发展。

对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出国访学意味着在真实语境下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和能力,适应另一种文化以及适应全新的社会实践。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交汇碰撞中,教师更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深入了解海外访学经历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是否有我们设想中的推动作用。

1 研究背景

1.1外语教师的专业认同

近年来,“认同”(identity)正逐渐成为社会科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Bauman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城中最热门的话题、最时髦的游戏” 。

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使外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专业认同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发展的途径、教学信念,以及他们应对教育改革的态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学改革,对外语教师的专业认同研究逐渐被推上了重要日程。

时至今日,研究人员对专业认同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或视角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从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后结构主义领域等等,但研究者们对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和看法。即便如此,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当前外语教师专业认同研究主要指向三个核心观点:1)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发生在真空状态,而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包括教师所处的具体教学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等一系列因素。2)专业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形成并发展于教师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逐渐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学的反思、各类进修项目、攻读学历学位、与学生的互动等等,都会促使教师的专业认同产生变化,甚至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教师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体特色的专业认同。3)专业认同的概念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多个子认同,有时子认同甚至互相矛盾。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专业认同被看作是通过外语教师的社会实践,通过与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不断建构和重新建构的一个连续体,发展于外语教师对自身经历的(再)解读。

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分析在两种文化、不同的社会实践交汇碰撞之时,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理清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海外访学项目是否能够推动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发展?

2)有海外访学经历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认同变化有什么样的特质?

1.2 理论框架

虽然对外语教师专业认同的研究日渐得到重视,但理论建构尚未成熟。社会学、心理学、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研究为分析教师专业认同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基于社会学理论,Coldron & Smith提出,教师专业认同的发展和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解读。1)教学技能(craft tradition):指经过一定的培训可获得的一系列具体的技能,比如课堂的组织方法与管理、教学工具和软件、课堂活动方式、教学评测方式等。2)教学中的权衡取舍(moral tradition):这个方面指的是,教师需要权衡实际教学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决定适合的教学工具;教师在批判性思考之后,面对不同的选择理性地决定在教学中哪些是正确的事。Coldron & Smith指出了教师实现取舍的一般过程:教师首先衡量教学要求和目标是否有价值,然后综合考量社会环境、学校社群等因素,最后判断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3)教学艺术(artistic tradition):教学的过程绝不是课本知识由教师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为建构知识共享、知识共建的健康课堂,教师需要发挥个体特色和个性,讲究授课方法,充分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4)学术研究(scientific tradition):教师需要进行科研探索,用科学、严谨的方式验证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为教与学中的问题找到答案,变身为研究者,提升学术对话能力。本文以此框架为基础,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三位有出国访学经历的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变化。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教师专业认同研究通常会选取教师生涯中的关键事件、关键时期为关注点,如初次就业、教学改革、职后读博等等。本研究中的三位调查对象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高校英语教师,在加拿大某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王老师来自一所著名外语院校,副教授,博士学位,22年教龄,15年前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被学校派往美国工作一年;李老师来自某艺术学院,副教授,16年教龄,此次为第一次出国访学;陈老师来自某综合性地方院校,讲师,13年教龄,此前也从未有过任何出国进修经历。三位教师在各自单位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应该说处于职业生涯的稳定上升期。在本次出国访学前,三位老师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没有参加过师资培训或其他形式的进修。

2.2数据收集

本文为多案例研究,以深度访谈为主要工具收集数据。在访学的前、中、后期,研究人员对每一位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每次大约四十五分钟。经同意后,对每次采访录音,并转录成文字资料。访谈问题大致如下:

出国访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出国访学?访学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出国访学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3 研究发现与讨论

Kanno & Stuart指出:“教学实践可以培养教师对职业产生认同,同样职业认同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实践。”通过分析访谈记录,研究人员明显感受到三位教师对“语言教师”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和职业责任感。从最初制定访学计划、抵达后的课程选择,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绝大部分都是围绕“语言教师”身份展开,体现出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意识。

3.1教学技能 (craft tradition)

教学技能指教学中运用到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技能,犹如教师的百宝箱,帮助教师承担起教学中的具体工作,如课堂活动的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学习任务的形式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从三位教师的访谈资料分析来看,教学技能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对西方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直接观摩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更新。三位教师在访学期间平均每学期旁听两到三门课。她们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同时也是观察者,来自课堂的直接体验成了这些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来自艺术院校的李老师,跨专业考研成为英语教师,观摩课堂、提高教学素养的愿望更为迫切:

教书这么多年,有时候觉得就像是走进了死胡同。我不想机械地上课,也不想我的学生很机械地坐在那里听课。以前我大多数时候就是自己关起门来上课,按照自己的教法,虽说(系里)每学期也有教学观摩,但很少会讨论到课堂上细致具体的问题。在这里看到他们课堂上的活动,课后老师布置的任务,对我挺有启发,也让我对回国之后的教学很期待。

2) 由隔离的个体学习者渐渐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学习者。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在西方开放性的校园社群文化的熏陶下,教师渴望走出孤立去追求专业上的归属感,倾向于互助互惠的合作式专业成长途径。陈老师发现:

在这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远远多于国内。教师们经常在一起喝咖啡,讨论教学或科研,既有院系组织的,也有自发组织的。他们讨论分享教学心得,对彼此的学术研究提出意见和看法。我觉得这种氛围特别好,很羡慕。你会知道别人都在做什么、怎么做,会有一种归属感。在国内大家似乎都是各干各的,交流的很有限。希望我们这些出来(访学)的老师能在国内也建立起这样的氛围。

教学共同体的文化和制度会影响到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在民主的、有机的、充满着学习气氛的组织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分享和传承,教师更易展示出对专业工作的正面态度,教师所具有的内在的专业认同则在相互支持的共同体中得以健康顺利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英语语言的更加纯熟,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的实践和体验使访学教师对西方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自信心随之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这些体验加深了她们对自己作为“英语人”“专业教师”的认同。

3.2教学中的权衡取舍

这个方面所体现的是社会期望和教师个体价值观的结合。Coldron & Smith认为,面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会做出价值判断,判断出哪些是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国外访学期间,三位老师跳脱出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对照下,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称为“课堂上的control freak(控制狂)”的王老师的例子比较典型。

总是有很多想share(分享)的东西,其实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因为担心学生犯错,我总是对他们反复强调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还告诉他们“你们听我的没错的,我教这门课都已经15年了,我还不比你们清楚吗!”现在会觉得,我们应该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老师的作用更多的应该在他们犯错之后帮助他们。

在不同教育体制的对比下,受访教师逐步考虑到教学实践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所体现的正是对“专业教师”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和深厚情感。但如同Kanno & Stuart指出的那样,这种权衡和取舍也有可能导致教师对自身产生怀疑,甚至一种不安全感。

3.3 教学艺术

“虽然独立的学术和科学研究仍然是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方式,但知识的传授,即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科学。”教学艺术渗透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其关键在于从师生互动中把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如Coldron & Smith指出的那样,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源自教师内在的专业身份认同。

在回顾评价自己的教学时,李老师提到:“我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更有创造性一点,让学生更多地专心听讲、参与课堂,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通过课堂观摩、与教授探讨,西方的启发式教学帮助李老师解答了一部分困惑。“我发现这里的老师可能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但是他讲授的内容很少,更多是启发学生去提问并找到答案。” 三位教师中旁听课程最多的陈老师注意到西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对老师没有那种敬畏感,有了疑问随时举手”,反观自己“有意无意之间总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现在想一想,恐怕有些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可能是我今后会改变的”。

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表明教师们对自己的要求绝不仅仅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在他们眼中也非“知识的容器”,体现出作为“专业的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期待通过积极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建立起知识共建、知识共享的课堂。

3.4学术研究

“学术人”是大学教师身份的根本属性,源自于课堂实践的、感性的个人体验需要得到科学的论证,使显性实践性知识上升到学术高度,提高教师个体的学术对话能力。

通过分析访谈资料,我们明显发现在三位教师身上这个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在申请访学的过程中,王老师“才发现自己属于一心扑在教学上,科研做得不够”,“来到这里对学术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王老师在访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加拿大中国移民问题研究,整个过程王老师描述为“很有意思,乐在其中”,而且“回到国内在指导研究生的时候有帮助”。研究过程给她带来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接触到了这个社会一部分真实的生活,了解到很多对加拿大社会的看法,也会更理解为什么加拿大人对他们的国家那么骄傲,有很多收获想要跟学生分享。”李老师是前后变化最明显的,在第二次访谈时,她说:“上一次你们找我聊的时候,我还只想着提高一下语言水平。这两个月呢,我的想法有些变了,总觉得自己应该写点儿什么。我上周刚投了一篇小文章到我们学校学报,他们准备给我发到年底那一期。我挺受鼓励的,兴趣一下子就有了,我已经想好下一篇写什么了。”

在另一个学术共同体中的实践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访学教师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潜力与未来前景。尤其是当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得到承认时,大大提升教师的自信心,更加认同自己“专业大学教师”“研究者”的身份,专业领域研究素养提高的同时带动了教学素养的成长,促进了教师专业身份的全面发展。

4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海外访学经历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海外访学经历使教师专业身份的四个方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提升了教师对自己学术身份的认同;海外访学项目为教师专业身份建构与发展搭建了有利平台,教师所经历的体验成为推动内在专业认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本研究中,三个调查对象同时经历了多重身份的过渡,由专职高校教师变成了国外高校的访问学者;由固定社交网络中的资深成员变成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的新成员、另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新成员。他们的自我认同在这些转变和过渡中不断地受到外在以及内在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在新的环境中还发现和发展出新的取向。因此,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远远不是一件不再需要任何后续加工的“成品”,而是永远处于加工线上的“半成品”。但是海外访学经历带来的这些专业认同变化是持久的还是短暂的,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把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建构与发展放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考量,具有更深层次意义。在当前改革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建构自我认同,因为这会使他们有勇气和自信面对自己和学生,这样才足以避免或消弭语言学科边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Akkerman, S.F.& Meijer, P.C.A dialogical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ing teacher identity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 27(4): 308-319.

[2]Bauman, Z.Identity [M].Cambridge: Polity, 2001.In Lin, L.F.On the developmental journey: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eacher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NESTs and NNESTs in a US MATESOL program [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2011.

[3]Beauchamp, C.& Thomas, L.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an overview of issu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 39(2): 175-189.

[4]Coldron, J., & Smith, R.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Curriculum Studies, 1999, 31(6): 711-726.

[5]Fotovatian, S.Three constructs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among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s in Australian [J].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17(5): 577-588.

[6]Hall, S.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disapora.In J.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C].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90:222-237.

[7]Kanno, Y.& Stuart, C.Learning to become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1(95): 236-252.

[8]Norton, B.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ownership of English [J].TESOL Quarterly, 1997, 31(3): 409-429.

[9]Prytula, M.& Weiman K.Collabo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teacher identity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model [J].Journal of 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 2011(3): 1-19.

[10]Rodgers, C.R.& Scott, K.H.2008.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self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learning to teach.In M.Cochran-Smith, Smith, S.Feiman-Nemser, D.J.McIntyre, & K.E.Demer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Enduring questions and changing contexts (3rd.ed.[C].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11]Ruohotie-Lyhty, M.Struggling for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two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 identity narratives during the first year at work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3(30): 120-129.

[12]Varghese, M., Morgan, B., Johnston, B.& Johnson, K.A.Theorizing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 Three perspectives and beyond [J].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 2005, 4(1): 21-44.

[13]郝彩虹.大学英语教师职后学历学习与专业认同变化研究[J].外语界,2010 (4): 84-90.

[14]王艳.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谈建构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认同[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3): 102-107.

[15]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 (2): 77-81.

[16]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10 (4): 35-39.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浅谈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