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东
互联网蓬勃发展及互联网金融新格局,众多传统银行纷纷放下“大佬”身段,杀入这片“既红又蓝”的竞争海域
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势头,撕开了传统金融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的一道口子。2014年,传统银行逐渐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净利润增速纷纷下滑至个位数。面对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造就的新格局,众多传统银行纷纷放下“大佬”身段,杀入这片“既红又蓝”的竞争海域。
不过,传统银行实际上是苦苦追赶的落后者,面对垄断、不公平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传统银行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也并不容易。由于传统银行天生缺乏互联网基因,特别是缺乏服务基因、大数据基因和“普惠金融”基因,传统银行向着“互联网+”转型并不容易。但即使如此,传统银行也需要进行改变,并以开放心态迎接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利润个位数,谁的错?
2015年3月,中国各家银行发布2014年年报,根据年报数据,曾经被视为中国“最能赚钱行业之一”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在逐步压缩,利润增长也从“高速”转入“稳速”。其中工行、农行、中行、中信、招行、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均下滑至个位,如中国工商银行2014年实现净利润2763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银行利润1795亿元,同比增长7.9%;中行实现净利润1772亿元,增长8.22%。五大行已公布年报的三家利润增幅均已跌入个位数,意味着传统银行曾经动辄20%—30%的年增速将一去不复返,银行也告别了躺着赚钱的时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金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热,并且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形成了一种清新的、有着无限朝气的格局。仅仅在2014年,余额宝用户数量轻松过亿,规模就达到5000多亿元;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去年达到59924.7亿元;网贷运营平台去年底突破1500家,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528亿元。而在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人们也都言必及互联网金融,一种移动支付代替传统支付、人人贷代替传统存贷款、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等潮流正在汹涌而来。
这似乎是一场颠覆,当不少银行的利润增速没有跑赢GDP增速,一定说明了这个行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无论对手是谁,实际上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正因为自己有诸多弱点,所以对手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进攻。
面对传统银行的一系列顽症,如垄断、不公平和效率低下,连李克强总理都看不下去了。因为传统银行所代表的金融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李克强总理对传统金融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和效率低下深感忧虑,并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了极大期望。他说,你们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
是的,这就是中国传统银行所处的金融生态圈。曾经的国家行政监管制度的背书和过去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标准的不苛求,造就了一个行动迟缓,内部浑浊不堪的传统金融体系,也造成一个又一个市值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的银行。
也正是他们,对于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步履蹒跚,最好的例子就是堂堂世界第一银行工商银行,至今没有为Mac OS X操作系统推出适配的浏览器插件,以及众多银行服务后端现在仍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用C语言编写的,没有丝毫改进。
实际上,许多国有大行早在10年前就开始探索互联网化。但是我们看到的多事将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存贷汇等核心业务搬上互联网,另外传统银行业也做出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和改变,比如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以此简化业务流程,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但是其内核仍旧没有改变,传统银行的垄断、不公平和效率低下长期难以解决,中国亟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连年升高,也间接拖累了中国经济。
正是这种来自系统基因的缺陷,给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会。
挑战传统金融服务格局
在互联网金融来临之前,传统银行认为互联网只是个渠道,所以传统银行业只做出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和改变,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反省。但实际上互联网早已超出了渠道的范畴,已经成为一种商业精神,代表的是反垄断、大数据、以用户为中心、实行普惠服务的创新模式。那么,相比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到底缺少哪些互联网基因呢?
其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基因。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意识普遍缺乏,传统银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当时的银行部分网点和部分员工的真实写照,很多银行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就是核心竞力”的认识不深,不仅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别少、结构单一,而且无法对消费者或者投资者披露准确、真实、可理解的投资信息,很多银行都不会主动提供合理的投资建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云服务、多媒体、大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成熟运用,不断凸显出对客户进行服务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的技术进步,互联网金融公司积极探索“服务+交易+营销”相结合、相促进的方式践行转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经营,提供了很多差异化、情感化的专项服务,并将服务内容由单一理财、融资等延伸到集咨询、交易、营销、理财、客户关系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
其二是大数据基因。
传统银行虽然也有大量客户数据,但是这种客户数据与互联网企业平台上的大数据不是一个概念。银行拥有的数据是客户经营结果的财富和现金流数据,对于分析挖掘客户信用基本不管用。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可以与部分电商企业合作,分析到囊括客户从生产、库存、销售、财务流、现金流等所有生产全过程的全方位数据。正因为如此,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的挖掘分析,并确保信用状况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其三则是“普惠金融”基因。
传统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极大地依赖于其所覆盖的地域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沉淀在银行的存款再放出去贷款所获得的“存贷利差”。这种依赖于所能获取的“利差”的发展模式导致传统银行基本不做“普惠金融”,而是靠“垒客户”,“挖大客户”,也就造成传统商业银行都十分看重资产规模、存款规模、贷款规模这几个指标,于是他们千方百计争取当地大客户、高端人群,而对中小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区分对待,也就造成了“长尾”用户的流失。
所以,综合来看,传统银行业竞争力下降主要与其自身的素质相关的。传统的银行就像被宠坏的孩子,造成利益捆绑严重、金融服务流程混杂、对中小商户授权标准苛刻、银行与客户之间条款不对等现象,而这些弱点,都成为互联网金融进攻的目标。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银行支付中介的主导地位。特别是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迅速崛起,它们借助互联网特色的灵活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支付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支付场景由原来的实体店转变为网店和平台电商,支付渠道由原来的银联和POS终端转向网络支付和移动终端,不断冲击传统银行支付中介的地位。
此外,今天的互联网金融也在蚕食着传统银行更多的业务。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介入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极大地冲击了银行的信用中介地位。互联网金融体系甚至在未来可能成为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并驾齐驱的三大金融服务体系之一,那么就形成了对现有的金融服务格局和结构的有力冲击。
更加微妙的压力感应来自政府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不满。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被一再提起,当传统金融机构一直漠视中小投资者和中小企业,新一届政府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难以持续。正因为如此,2015 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才亲自体验了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并提出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
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放大鲶鱼效应和竞争机制,都在慢慢地凸显。
开始投身互联网金融
当前传统银行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巨大的客户流失、资金流失已经是惨痛的事实。据统计,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3亿人,与2013年相比增长11.8%。与之同时增长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增长率同比达到183.8%,总量达到13438亿元人民币。当民众的移动互联网消费习惯已经养成,当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在获客模式、风险管控、客户服务方面新的格局时,传统银行即使没有互联网基因,传统银行也需要进行改变,也需要立刻进行跟进和创新。
特别是在经历了余额宝、P2P、微信支付等一系列冲击后,传统银行看清方向,开始在包括网点转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和业务模式等方面正在后发追赶。
其中建设银行设立了产品创新实验室,专门研究未来银行的创新趋势,并建成了国内首家真正实现后台集成和业务集约的深圳前海智慧银行。目前建行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长春、南京、沈阳、济南、重庆、郑州、厦门等12座城市部署的智慧银行全部正式开业。
工行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高调亮相,“三大平台+三大产品线”战略布局的谋定,让其成为国内第一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
招商银行也于近期推出了“小企业E家”。与工行力图打造电商平台不同,小企业E家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基本金融需求,开发了企业在线信用评级、在线授信、创新型结算、在线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一网打尽中小企业的其他如闲散资金理财、生产链条、内部管理等多方面所需的金融服务,创新思维可见一斑。
传统银行也构建了一系列 P2P平台。比如、国开行的“金开贷”、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兰州银行“e融e贷”、包商银行“小马bank”、齐商银行“齐乐融融E”、江苏银行“融E信”、宁波银行“白领融”等。
此外,国内多家银行开始试水直销银行。其中第一家直销银行诞生于北京银行,该行与境外战略合作伙伴荷兰国际集团(ING)将直销银行概念引入中国,采取“互联网平台+直销门店”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今年2月,民生银行直销银行纯线上模式推出。上线半年,客户量突破100万,资产保有量180亿元,掀起了传统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潮流。此后,华润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包商银行、重庆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南粤银行等多家银行的直销银行相继上线。
但是即便如此,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开始“玩新的了”。仅就互联网银行这一块来说,微众银行已经开业运营,接着阿里网商银行开业在即,阿里网商银行一旦开业,其互联网平台上有将近6亿有效客户,对传统银行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以及支付结算业务等主体业务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冲击波要比余额宝大许多倍。再接着百度和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申请互联网银行。每一个互联网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存贷款、中间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都是无地域限制的。还有蚂蚁金服近日也发布了余额宝可购房的消息;京东金融则推出了针对商户的支付系统“网银+”等。竞争对手的每一招都招招见血,直接从传统银行“口中夺食”。
以开放心态迎接挑战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在诸多方面与传统银行既相互竞争,也蕴藏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银行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互联网金融,变被动为主动,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
以开放心态拥抱互联网金融,就是要扬长补短,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扬长,就是充分发挥银行金融专业服务能力的优势,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按照互联网金融的逻辑重新整合优势产品和服务;补短,就是借鉴学习互联网金融在客户体验、风险管理、数据挖掘、迭代创新、平台搭建方面的方法和经验,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比如互联网金融业与传统银行业在大数据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运用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这方面,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小微金融领域,大数据可以极大改变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银行可以在准确计量风险溢价的基础上,构建快速授信审批流程,既满足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又确保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总体收益水平。不仅如此,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银行可以有效掌握用户(尤其是小微客户、个人客户)行为数据、竞争数据、偏好数据,等等,从而按照市场需求、客户需要开发产品、实施营销,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开发产品,并做到精准营销,实现从客户-需求-运维-测试-使用-后评估的全流程管理,增加客户黏性。
互联网金融业与传统银行业在支付领域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互联网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各具优势,银行在线下支付占据垄断地位,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很强的公信力;第三方支付企业则在线上支付占据优势,资金结算周期短、支付接口兼容性好、产品创新能力强、客户体验好。目前,无论是网上第三方支付还是手机支付,暂时都还无法离开银行而独立存在,需要与银行账户、银行卡相连接才能发挥作用,相当于借助银行支付媒介职能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世界,对此银行应以积极的态度互助并进。
尽管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在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但传统银行业在服务的专业性、安全性以及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则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短期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在安全性方面也有充分合作的机会。
所以,传统银行管理者应该看到,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是否在调整传统银行的问题时,互联网金融固然带来了新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融合与创新。互联网金融源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工具创新,它改变了金融业的发展取向、释放了被压抑的金融需求,这特别值得传统银行反思。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的背景下,传统银行也只有加快与互联网等新兴金融业态的融合、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适应汹涌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