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胰利胆退黄方配合胆道冲洗加内镜治疗胆管结石疗效观察

2015-10-31 00:41:33
陕西中医 2015年9期
关键词:利胆胆总管胆道

汪 芳 王 萍

武汉市武昌医院中医科(武汉 430080)



清胰利胆退黄方配合胆道冲洗加内镜治疗胆管结石疗效观察

汪芳王萍

武汉市武昌医院中医科(武汉 430080)

目的:探讨清胰利胆退黄方配合胆道冲洗加内镜治疗胆管结石(CB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8例CB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内镜治疗联合胆道冲洗,观察组配合清胰利退黄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明显低于对照组;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排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清胰利胆退黄方配合胆道冲洗内镜治疗,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

胆管结石(CBD)是我国常见病,其临床发病率为2.4%~16.8%左右,占结石性胆道的80%以上[1]。随着近年来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内镜微创治疗胆囊、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操作可重复性、结石取净率高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但仍存在术后感染、症状改善慢、易并发出血及急性胰腺炎等局限性,中药联合胆道冲洗,可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内镜治疗的不足,取得更好疗效。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胆道冲洗加中药口服联合内镜治疗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8例CB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35~56岁,平均43.5±8.7岁;胆总管结石23例、肝内胆管结石10例,肝内合并胆总管结石15例。观察组:男35例,女14例;年龄34~63岁,平均43.8±8.6岁;胆总管结石25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肝内合并胆总管结石15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结构、结石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内镜微创取石:对于胆总管下段结石者,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经口行十二指肠乳头(DP)胆道插管,先进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患者胰胆管梗阻部位及病因,再切口DP及胆总管下括约肌,用碎石网篮击碎结石并取出或者是直接取出,术后鼻胆管引流。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或者是胆总管上段难取出的结石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治疗,先采用高级彩色超声、X线进行双定位,避开肝内血管,使穿刺线与胆管之间的走向超过90°,如肝内胆管不扩张,可先ERCP,或对准结石穿刺后造影,穿刺针准确穿入胆管,然后回抽胆汁以确认,再将导丝置入,沿导丝将扩张管插入,置入F9鞘,术后放置引流管。以上两种方法均于术后第1天采用0.9%的生理盐水100mL进行胆管冲洗,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每次抽取30mL,连接引流管对胆道进行反复冲洗胆管,1d1次。

观察组:内镜治疗同对照组,于留置引流管后第1天服用清胰利胆退黄方治疗(生大黄、厚朴、枳实、青皮各10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郁金、栀子、木香各12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100mL。同时采用茵栀黄注射液胆道冲洗:采用20mL的茵栀黄注射液,注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每次抽取30mL,连接引流管对胆道进行反复冲洗,1d1次,连续冲洗5d。

疗效标准血清学指标:术后第1d、5d,禁食12h后,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5mL,采用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等,酶学检查均采用FLEX试剂盒,检测方法:赖氏比色法。术后第5天观察结石清除率,清除标准[3]:治愈,经胆道引流管造影示患者结石影完全消失;显效,结石显影较前改善>1/2;无效,结石影无变化或者改善<1/2。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右上腹痛、上腹饱胀、口苦咽干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后未减轻计3分;有所缓解计2分;仅有一点点不适感计1分;自觉无不适症状计0分。

治疗结果血清生化指标手术前,两组血清生化指标(Tb、GGT、ALT、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血清生化指标(Tb、GGT、ALT、ALP)均明显下降,观察组Tb、GGT、ALT、AL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s)

临床症状积分手术前,两组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s)

排石疗效观察组治愈33例,显效14例,排石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76,P<0.05),见表3。

表3  两组排石疗效比较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胆管结石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多由情志不畅、忧思郁怒、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虫积所致,患者大多肝胆湿热内蕴、肝气不疏等症状,治疗当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为原则。本文采用清胰利胆退黄方,方中生大黄、厚朴、枳实具有通腑泄热、行气宽肠的作用;配合青皮、木香的行气导滞功能,具有疏肝利胆的作用;郁金、栀子合用能够清热利湿退黄;金钱草清肝利胆,促进胆汁排泄;鸡内金加快结石溶解。诸药合用,共凑疏肝气通腑、退热去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发现,方中诸药有利于肝脏分泌功能地恢复、促进胆汁排泄,有利于胆道平滑肌地扩张,清除胰、胆管内残余胆汁、胰液、造剂以及结石等[4]。

本文研究中,两组术后血清生化指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5dTb、GGT、ALT、ALP明显低于对照组,于杰也有类似文献报道[5],提示胆道冲洗加中药口服有助于改善胆管结石患者肝功能。

胆道术后留置引流管,由于胆管内结石、炎症等因素地刺激,易引起血块堵塞,造成胆系感染,从而导致胆汁引流不畅,故术后多进行药物胆道冲洗。有报道研究表明,使用中药经鼻胆引流管进行胆道冲洗胆,局部药物浓度高,药效起效快,可稀释胆汁,预防引流管堵塞,冲刷残留结石,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6]。笔者采用茵栀黄注射液行胆道冲洗,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茵栀黄注射液有退黄疸、下调谷丙转氨酶水平的作用[7]。茵栀黄注射液胆道冲洗,能够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进一步分析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观察组术后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提示胆道冲洗加中药口服有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1] Rogers SJ, Cello JP, Horn JK, 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LC+LCBDE vs ERCP/S+LC f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disease[J].Arch Surg, 2010,145(1):28-33.

[2] 贾健珑.胆道排石汤配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管结石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4-15.

[3] 郭春光,蒙锦莹,迟玉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1例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9):1190-1191.

[4] 高文艳,王长洪,麻树人,等.内镜下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478例回顾性分析-对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35-37,60.

[5] 于杰,张宁 ,姜清宇,等.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2(4):19-20.

[6] 陈永辉.自拟陷胸三金汤预防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4):74-75.

[7]朱虹,刘俊丽,杨卓,等.加减清胰化石汤对胆总管结石ERCP/EST取石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患者症状改善及康复促进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水化杂志,2014,22(3):118-121,125.

(收稿2015-04-13;修回2015-05-10)

R757.6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23

主题词 胆管结石/中西医结合疗法@清胰利胆退黄方

猜你喜欢
利胆胆总管胆道
HPLC法测定和肝利胆颗粒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34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8:46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0:30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利胆退黄夸茵陈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2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
西南军医(2014年5期)2014-04-25 07: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