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省土地要素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效率影响研究

2015-10-31 03:15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弹性要素土地

徐 枫,王占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部6省土地要素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效率影响研究

徐 枫,王占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研究目的:对土地要素投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情况进行研究,定量测算经济系统中各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值,分析中部地区各城市土地要素的投入效率及与其他要素的竞争趋势,为省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中部地区各省市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持续增强,土地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替代能力因地而异,其情况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基本相符。研究结论:(1)中部6省市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要素需求旺盛;(2)土地扩张与劳动力增加不可持续,提升劳动与投资效率,使用行政、经济手段抑制土地扩张,能够平衡好用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土地经济;土地要素投入;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中部地区;城市经济

1 引言

在经济社会里,土地具有三重特性,它既是资源,又是资产,还是资本。在生产环节中,土地既是生产场地,又是生产资料,其供给总是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经济发展。城市土地由自然土地或农耕用地在城市化改造下形成,而城市化是人口与产业聚集的自然结果,是聚集经济、规模经济的显著体现,反过来,经济增长推动了城市化在扩张规模与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刘涛等[1]在研究中提到,城市用地扩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地是城市扩张的根基,根据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和预期,投入和匹配一定规模的土地,如此往复,将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用地与农用地的冲突加深,因此,通过合理规模的土地投入,走集约节约的供地用地路线,达到城市生产规模效益的最大化,是惟一可行的出路[2]。

2 发展现状与研究情况

2.1发展现状

在中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与规模呈较快增长态势。张利[3]等的研究显示,1997—2007年间,全国共有9个省(或直辖市)的城市建成区扩张指数超过100%,其中,幅度超过150%的城市多达29个。另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1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由于城市各类规划修编滞后或未得到切实执行,使城市土地面积的增加并未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质量,反而出现土地闲置浪费、交通拥堵加剧、人居环境退化、大气污染严重等问题[4],极少数城市甚至出现大面积住房、用地空置[5],形成“有地不能耕,有地没人用”的特殊城市现象。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市容量的扩张要从根本上改变用地增幅大于城市常住人口增幅的现状,加大城市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投入,以更小的用地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产出。在城市建设方面,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土地及地上附着物进行翻新改造的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2研究情况

在研究城市土地与经济关系方面,学者们从不同方向入手,证明土地投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取得了大量成果。一些学者基于城市扩张角度,研究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例如梅昀[6]等以武汉市为例,以统计学方法测算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分析各驱动因素与各类用地间的对应关系。盛业旭[7]等提出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假说,分析江苏省地级市土地扩张趋势并给出差别化管控政策。王小鲁[8]等综合国内外城市扩张影响因素,定量计算出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较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城市规模度与集中度。还有一些学者基于经济学角度,将土地资源作为支撑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例如,刘耀彬[9]等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水土资源“尾效”模型,认为中部6省经济增长会受到当地水土资源的局限。王爱民[10]、杨志荣[11]、谭术魁[12]和丰雷[13]等分别从市域、省域和全国尺度,认为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需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土地政策以应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毛振强[14]、李鑫[15]等则分别从土地投入时间及空间角度,分析其对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郭其友[16]等则从土地投入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联性入手,进行土地政策参与经济宏观调控的分析论证。

总结现有研究后发现,学术界将土地要素作为城市扩张重要内涵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案例逐渐增多,但有三方面缺陷:一是研究尺度的局限性,现有研究集中在省内的小尺度或全国层面的大尺度上,缺少中间尺度下地区性省份之间的比较。二是方法的局限性,土地要素指标的选取有失偏颇,传统数学模型也有缺陷。三是提出的对策较为单一,以土地要素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作为参考,制定经济政策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领域设定在城市一级,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供给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终给出城市土地供给管控建议。

3 研究区选择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区选择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不同要素组合的投入程度与配置方法差异显著,因此将土地纳入生产投入要素范畴时,需考虑经济的发展程度[17]。在此前提下,本文选择中部地区6个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以下三点原因:首先,中国的经济4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用地投机性更强,西部、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城市用地扩张状况参差不齐,而中部地区城市用地扩张水平居中;其次,中部地区处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各经济要素投入处在扶持与发展阶段,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普适性;最后,中部地区6省之间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适合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3.2数据预处理

本文综合考虑数据全面性与可得性,选取中部6省共80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的建成区(市辖区)为研究对象。以往很多研究[9-15]选用新增建设用地量或建设用地累计存量代表城市总的土地要素,并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各类用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故本文选择城市建成区数据为宜。研究时间跨度为2004—2013年,主要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类经济统计年鉴,使用城市辖区为统一口径,城市GDP数据换算至2004年为基年的实际GDP,城市固定资产存量的计算借鉴了向娟[18]的研究思路,先推算出2004年资产存量并作为基数,再按永续盘存法逐年累加形成各年度数据,劳动力数据使用各年度各城市单位从业劳动力总数。通过对各城市市辖区用地面积与GDP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检验,验证了土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3.3数学模型与主要公式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前沿生产函数为数学基础,它以非线性模型的方式建立对象的输入输出关系,得出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技术进步的时变情况[19],能够有效应用于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测算中[20]。使用改进型的变弹性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21]作为研究模型,构建函数如下:

式1中,Y表示各城市GDP总量(104元),L表示市辖区建成区土地面积(km2),P表示单位从业劳动力总数(104人),K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104元)。t表示实际年份,τ为引入的时间变量,τ = t-t0,即从2003年至2012年分别表示为1,2,…,10,β均表示各待估参数。

3.3.1产出弹性 根据演算及其他学者的推算[22],式2—式4分别给出劳动、土地、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它反映不同时期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式5则表示产出随时间的自主变化弹性,它反映整个经济系统中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

3.3.2替代弹性 计算要素的技术进步快慢来反映要素之间的替代能力强弱,表现为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的挤出效应,此处推导过程省略,式6—式8给出土地与劳动力、土地与资本、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分别为:

从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等结果中,分析要素投入量对产出的影响、相互的作用关系及各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进步差异等,相应地能得出土地要素在各地区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4 结果与分析

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各自变量因子的统计检验发现,因子彼此间多重共线性严重,统计相关性较强。考虑到经济模型各变量须保持完整,使用对病态数据包容性更强的岭回归[23],在损失较少样本信息和统计精度的前提下,确保各待估系数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表1为6个省区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1 6省区模型参数估计结果Tab.1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 results of six provinces

(表1续)

本文中,对K值的选取综合考虑了三方面因素:首先,K值选取必须使得回归结果中岭迹图各参数估值均处在趋于稳定的区间内;其次,K值选取必须考虑统计结果对整个样本的代表程度,即R2取值尽量接近1,F value估值尽量大;最后, K值选取必须使得模型对应参数估计值符合经济学常识,即几个主要自变量参数(τ,lnLt,lnPt,lnKt)估值为正且在5%程度下达到显著。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6省区省会城市(长沙市、太原市、合肥市、南昌市、武汉市、郑州市)作为案例,进行各要素指标的计算与比较,对上述城市进行定性分析。图1是6个城市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及时间自主产出弹性变化示意图。

从图1的结果来看,城市各要素弹性均持续增加,技术进步逐年增强,但各要素弹性强弱与增长幅度因地而异,均高于系统随时间的自主技术进步程度,结合表2所示的各指标进行进一步说明。

表2 6城市相关分析指标Tab.2 Correlative analysis index of six cities

图1 6城市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Fig.1 Output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factors of six cities

表2中,年均弹性增长率根据各年份要素弹性值计算得出,直接弹性占比则根据各城市要素系数βL、βP、βK与对应弹性平均值的比值得出。从指标来看,合肥的各要素均呈现弹性增长快速的特征,南昌其次,长沙与郑州的各要素弹性贡献增长适中。从各要素的直接弹性占比来看,武汉与长沙的土地数值较高,长沙的劳动力数值居首,而6个城市的资产数值则十分接近。总的来说,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其弹性贡献占主要份额。图2—图4分别是6个城市在土地—劳动、土地—资本和劳动—资本要素替代弹性上的比较示意图。

图2 6城市土地—劳动要素替代弹性Fig.2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land-labor factors of six cities

图3 6城市土地—资本要素替代弹性Fig.3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land-capital factors of six cities

图4 6城市劳动—资本要素替代弹性Fig.4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of labor-capital factors of six cities

图2中,土地—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的有太原和郑州,数值逐年下降表明土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有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南昌和长沙的土地、劳动之间的相互替代能力趋近于等效状态,侧面反映出土地的集约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程度接近。合肥市的土地—劳动替代弹性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地的土地扩张趋于粗放,但利用效率有所改善,而武汉的土地扩张作用力持续处于高位,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力保持稳定强度。图3中,郑州的土地与资本的互相替代能力保持相对稳定,而另外5个城市都表现出土地相对资本不断增强的替代能力,其中,武汉、南昌、长沙的替代强度增长较快,而合肥、太原两地的土地对资本替代能力十分接近,它们都会导致土地要素需求对资本要素的强烈“挤出”作用。图4中,合肥的劳动与资本逐渐接近可等效替代的平衡状态,而其他5个城市的劳动要素依然处于优势地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优势愈发明显,这充分反映劳动力素质提高与资产投资效率下降的双重作用效果。综合表2与图1—图4的数据可知,6个城市的经济系统中,合肥土地产出弹性远高于其他要素,弹性增速快,且对其他要素替代能力强,未来系统进步仍将依赖土地投入。其他5个城市虽然在土地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上各有优劣,但除武汉外,其他4个城市劳动力产出弹性增速更快,且土地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力持平或减弱,但劳动对资本的替代能力持续走强,总的来看,未来经济系统进步更有可能依赖劳动力投入。6个城市均未表现出对于资本的依赖,这与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相符。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得出,除个别城市外,各省内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及现状与其省会城市相近。基于省会城市的土地要素影响能力分析可以推广至全省。结合前述各指标的分析结果,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加强城市扩张的管控力度。以河南省为例,虽然其劳动力投入产出能力强,但该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城市土地扩张速度位居6省前列,土地需求旺盛的本质暂时被人口红利所掩盖。与此同时,其他省份均表现出较强的土地要素需求,一方面是大量土地投入城市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土地要素投入高热态势的根本体现。这就要求各省份采取措施,抑制城市过快扩张,控制大城市规模,适当发展中小城市,提升城市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要素持续大量投入的驱动力。

(2)提升投资效率,提高劳动力素质。从统计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但投入产出规模效应增长不如预期。以长沙和武汉这两个地区较发达城市为例,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位于中部各市前列,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占比高,但面临其他要素进步的激烈竞争,呈现为资本效率的持续下降。这就要求各城市对新兴化、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进行扶持,针对性地疏通融投资渠道,合理引导各方资金参与产业优化与改造。另外,由于人口生育政策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中国人口红利面临枯竭,在计划生育新政从实施到效应显现的过渡期内,在严控城市规模的大背景下,只有适当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目标结构,提升投资产出效率,并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要素的内在作用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4]。

(3)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狭人稠的生活或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人类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认识逐渐加深,控制城市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城市用地集约水平,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优先路径[25],为此,地方政府需要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城市 “三生”空间分布的科学性,减少因反复变更土地利用类型造成的土地资源效力下降问题,确保人居环境的和谐。

(4)加强土地的资本化运作,抑制城市低成本扩张。中部地区城市规模较其他经济地区偏小,农业人口占比高,农村人地资源较为充裕。应充分发挥土地的资产效力,将多种金融工具引入土地资源,唤醒土地的资本属性,通过对占用农地的资本补偿,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丰富农业生产的投资来源,缩小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城市土地的资本化运作,盘活土地资产,使土地权属在市场中交易流通,抑制“耗地”产业在城市内部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当然,也需要注意防范土地资产泡沫化及政府对城市土地增量巨大经济利益的资金依赖。

总的来说,土地要素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拉动效应,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方针下,合理配置土地要素,在不同规模城市采取不同的用地供地策略,科学调控城市扩张速度及规模,将为中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下一步需对具体的土地要素配置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

[1] 刘涛,曹广忠.中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以2005年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1,33(8):1570 - 1577.

[2] 马姝玮,刘觉民,任艳胜.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3):37 - 41.

[3] 张利,雷军,李雪梅,等.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07 - 614.

[4] 石忆邵.中国“城市病”的测度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2014,34(10):1 - 6.

[5] 林坚,杨有强,苗春蕾.中国城镇存量用地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探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0 - 15.

[6] 梅昀,邓胜华.基于通径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2):9 - 14.

[7]盛业旭,刘琼,欧名豪,等.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分析——以江苏省13个城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4,36(2):296 - 302.

[8]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2010,10:20 - 32.

[9] 刘耀彬,杨新梅,周瑞辉,等.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水土资源“增长尾效”对比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3(9):1781 - 1787.

[10] 王爱民,刘加林,尹向东.深圳市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热带地理,2005,1:19 - 22.

[11]杨志荣,靳相木.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5):409 - 415.

[12] 谭术魁,饶映雪,朱祥波.土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61 - 67.

[13] 丰雷,魏丽,蒋妍.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2):4 - 10.

[14] 毛振强,左玉强.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59 - 63.

[15] 李鑫,张瑞平,欧名豪,等.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长贡献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64 - 68.

[16]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J] .当代经济研究,2007,5:44 - 47.

[17] 汪段泳,朱农.中国城市化发展决定因素的地区差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66 - 71.

[18] 向娟.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D] .长沙: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1.

[19] 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12 - 320.

[20] 于君博.前沿生产函数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J] .中国软科学,2006,11:50 - 59.

[21]Battese G E,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 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2):325 - 332.

[22] 郑照宁,刘德顺.考虑资本—能源—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51 - 54,115.

[23] 杨楠.岭回归分析在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中的独特作用[J] .统计与决策,2004,3:14 - 15.

[24] 向仁康,曾伟.土地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效应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89 - 95.

[25]孔伟,郭杰,欧名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区域差别化管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00 - 106.

(本文责编:郎海鸥)

Research on the Infuence of Supplement of Land Element on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Effciency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XU Feng,WANG Zhan-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Wuhan 430074,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d element supplement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output elasticity, replacement elasticity and technology advance value of the element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element supplement and the trend of competition between land element and others in those cities of Central China as a reference to make differentiated provincial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olicy. Methods of stochastic frontier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re employ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tput elasticity of land element in the cities of Central China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replacement capability of land element to other elements varie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the status basically corresponds to tha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ose province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main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are land and labor resources in Central China,and the demand for land element is continually strong, and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capital element rises rapidly in some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mitation on land expansion and unsustainability of labor force growth,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and resources, promo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and labor, and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meansto curb the land expansion, will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land economy; land element supplement; stochastic frontier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 Central China;urban economy

F301.2

A

1001-8158(2015)10-0004-08

10.11994/zgtdkx.2015.10.001

2015-06-18

2015-09-2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05B02)。

徐枫(1988-),男,湖北武汉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学。E-mail: whcugxf@163.com

王占岐(1965-),男,陕西岐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土地评价。E-mail: zhqwang@cug.edu.cn

猜你喜欢
弹性要素土地
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