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无不把“感恩师教”当成做人的美德。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把她的中学老师欧班推上了领奖台。她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下面结合具体习作,谈谈写作“感恩师教”主题类作文的艺术技巧。
一、选取典型事例,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彰显恩师品质。“感恩师教”,从字面理解,感恩的对象是老师,感恩的事是老师的谆谆教导。由此可以确定,这种主题文章偏重于写人的记叙文,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为目的,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然而,写人离不开写事,因为人物的思想品德是在典型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的。
例如,吴星仪同学在《感受师恩》(本期所刊文章)一文中,选取感受深刻的“压软度”“独舞比赛”“师生共舞”三个典型事件,完成“我”由憎恨老师到感恩老师的情感转变。老师的无声教育,使“我”在绝望中检讨、反思、反省,终于发现“那浓浓的师恩”早已浸润到灵魂的深处,塑造出一位大爱无言的“严师”形象。
二、采用“欲扬先抑”的描写技巧,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写作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除用具体事例表现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外,还用欲扬先抑的技法勾画人物的特征: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衣着“模胡”,忘记带领结,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其貌不扬、不拘小节、生活俭朴的学者形象。再举吴星仪同学的《感受师恩》为例,小作者通过前文“驯兽师”的严厉、“小兽”大赛的失利,层层铺垫,为后文感恩老师的付出与“我”由恨而爱的转变蓄足了势。开篇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严厉与慈爱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镜子中我看见了渐渐长大的我与慢慢老去的老师。”老师的无言,“我”的失语,读者被拉入情感的波澜之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营造诗的意境,用散文诗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与思念之情。诗的意境,指给人以美感或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感恩师教”,必然是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因而,语言表达上可呈现散文诗的特质:浓缩、跳跃,一般是跳跃式地联结意象。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留下较多的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
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文中抓取几个特写镜头:蔡老师课堂上假装发怒,课外教“我们”跳舞,假日带“我们”观察蜜蜂,平时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营造出一幅幅诗意的美景。尤其是“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几十年过去了,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的音容笑貌呈现于魏巍笔下。魏巍之所以成长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都与蔡老师的文学启蒙息息相关。“梦中寻师”的情景描述,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纵观本栏目的三篇“感恩师教”的习作,以及笔者所举例的鲁迅的《藤野先生》与魏巍的《我的老师》,在写作形式上都是以“我”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选取师生互动中的典型事件,或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或侧面烘托,或正面描写,赞美老师的高尚品质,抒发对老师的思念、感怀之情。写“感恩师教”题材的作文,同写感恩父母题材的作文一样,是中学生作文的重要主题之一,应予以重视。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西工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