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红
【摘要】本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选择、激发欲望;信任学生、放手飞翔;多法朗读、激发情感等方面着手追本溯源,力求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配合教师让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新课标 自主能动性 动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73-01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比较沉闷、乏味,只是一味地强加灌输知识,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也就难以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为此,那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发出了“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的呐喊,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是新课标的本质要求,也是每个教师迫在眉睫需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对于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丰富有内涵,而真正意义上的“动”,则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则必然要有合理的平台,既可以是合作探究,也可以是小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
著名教育家顾泠阮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此话意在表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书中只有对鲁迅先生的大概介绍,很类似于每首诗的作者介绍,很多学生根本不能从书中刻画出鲁迅先生的形象,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我给同学们展示了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也给同学们展示了鲁迅先生写的一些诗句,譬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让同学们了解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的民族魂,再给同学们讲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所思所感、以及后来愤然弃医从文的事迹。引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好奇,进而再去学习这篇文章,才能使学生有了了解鲁迅先生的兴趣,也才能让同学们理解鲁迅先生的所作所为。最后再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让学生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鲁迅先生的诗句,之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背诵的诗句向全班展示,再让学生谈谈喜欢的理由,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成效。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怎么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呢?我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我将文言文划分为若干个段落,由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文下的注解和工具书理通文意,针对文段进行质疑,小组长做好记录。其次,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把关键字词和句子给同学们进行讲解。最后,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有些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度错误的做法,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上《唯一的听众》时,有的学生认为音乐教授的做法是一种不诚实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则认为音乐的教授的做法是可取的,对“我”的演奏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没有教授做听众,就没有“我”的成功。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他们的思维空间,无形中也使他们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样使学生既有开放的学习空间,又觉得学习语文有用武之地,激发了潜在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就活起来。
总之,我们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就得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也是我认为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华东师范大学 1997
[3]严晓燕 《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程导学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