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

2015-10-29 19:02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数学组周长黑板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固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这就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剖析学生平淡、稚嫩、精彩,亦或错误的回答背后隐藏的思想,站在同一思维频道上,解读学生思维,进而激起学生思考,跟进教学行为,成就课堂的精彩。

读懂学生情感,等待自省,唤醒思维认知

小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只有读懂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才会真正了解学生,明白他们“因何而起”“何以如此”。

《分数的初步知识》课上,笔者请部分学生在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诠释“一半”这个概念,目的是为后面让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价值作铺垫。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了不同的1/2图。

分析引出1/2的概念之后,笔者看着一开始到黑板上表示“一半”的学生,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画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学生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图、文字、线段。只有一名学生坚持认为自己画的图更好,执意不擦,笔者并没有强求,而是尊重了他的意见,并把这幅桃子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

最后,笔者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学生甲:“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口的1/3。”学生乙:“我们组有7个人,我们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7/50。”……当一个学生说道“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1个,打碎了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笔者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并特意把开始上课时坚持用画图方法表示分数的那名学生请上来,“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名学生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他扬起小脸:“老师,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分数表示好。”边说边使劲把开始画在黑板上的桃子图擦掉,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这时笔者握着这个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分数。”

读懂学生思维,搅动平衡,直击知识本质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和活跃到何种程度,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课堂就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思维充分动起来。

课上,学生4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

师: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话音一落,学生立刻合作起来,非常积极地探索各种方法。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

生1: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周长。

师: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生2: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周长了吗?

师: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

(停顿片刻,笔者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

师:小球走过的痕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办法吗?

(学生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生3: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3次,这样圆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了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很有创意!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以及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学生探索,规律找到了,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

读懂学生困惑,构建平台,理解内化知识

学生困惑的地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着力点,也是知识的生长点,思想方法的渗透点。读懂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为学生的理解搭建平台 。

一起看笔者讲的《重叠问题》一课的片段:

笔者在黑板上贴上语文组和数学组,找两名学生在黑板前对号入座。女生完成语文组,男生完成数学组。

语文组 数学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师:一起数一数语文组有几人?

(生齐数3人。)

师(对完成的女生):语文组同意吗?

生1:不同意。

师:怎么办?那赶快抢啊!

(女生把4号和5号移动到自己处。)

师(问男生):你们呢?

(男生又抢了回去。)

师:这样抢下去可不行,怎么办?怎么解决4号和5号呢?谁有主意?

生2:再写一个4和5。

语文组 数学组

1 2 3 4 5 6 7

4 5 8 9 10

师:行不行?

生3:不行。

师:还看不出语文组有5个人,怎么办?

生4:放中间。

师:行不行?试试。

(生4把4、5号放在中间。)

师:怎样能一眼看出来。谁有招?

生5: 语文组 数学组

1 2 3 6 7

8 9 10

↖ ↗

4 5

师:我们看懂了,就是4号和5号可以是语文组,也是可以数学组的。

师(指前面排队问题的圈圈):我们可以借助前面的经验啊!

(生5把语文组、数学组用集合圈圈起来。)

语文组 数学组

师:这次给他的掌声热烈一些。

师:独立思考一下,看图,你能写出怎样的算式?

(教师巡视,找几种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板书:5+5+2=12 5+7-2=10 3+2+5=10 5+7+2=14 ) 之后笔者引领孩子们结合图分析算式,错——错在哪里,对——讲出道理。重叠问题的本质就是在一次次图与算式、算式与算式的勾连中明晰的。

最后,笔者带领孩子们深入分析。

师:现在是两人重复。还有可能几人重复?

生1:3人、4人、5人、6人、7人、8人。

生2:嗯?

师:为什么“嗯”?

生2:不可能有8人重复,最多5人重复。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会有一人重复吗?怎么表演?

(两名学生上前把一个点遮住。)

师:想象两人重复会怎么样?(学生演示)

师:3人重复会怎样?(学生演示)

师:4人重复会怎样?(学生演示)

师:5人重复会怎样?先闭眼想象一下。

生3:合在一起。

生4:圈上了。

师:6人重复?

生5:不可能。

师:谁能把刚才的经历画成图。

(教师说,两名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画图表示每次重复的现象。)

不重复:你是你,我是我;

重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全重复了:包围了

学生的困惑就在这“抢”“画”“演”中慢慢清晰了。

教师读懂学生的困惑,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因此,教师要能够机智地发现并抓住来自学生中的真问题,了解学生思维的生长点,真正地发挥学生的潜力,理解内化知识。

(北京市顺义区东风教育集团仓上校区张萍老师对此文有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数学组周长黑板
擦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晓黑板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怎样扎实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数学组备课活动的几点感悟
巧算周长
《湖南教育》“潇湘数学组”栏目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