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静
他作为我国地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专家,不仅学术成就卓越而且时刻秉承仁爱之心,勇挑重担。他“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对于学术的热忱以及自身的优秀品格成为该领域众多学子的楷模。他就是郭令智,集“智者,仁者,勇者”为一身的地质学家。
智者:专心学术 精益求精
郭令智是湖北安陆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担任过知县,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堂化学系。郭令智在父亲的影响之下,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尤其喜欢阅读科学家的传记。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著作引领他步入地质科学的大门。1934年,郭令智进入中央大学地质系进行学习,后留校任助教。至1946年先后在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任助教,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后任台湾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在1949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做研究工作。1951年,携妻带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人民共和国的怀抱。
20世纪40年代,郭令智从事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的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见解均为苏联学者所引用。郭令智和李承三、袁见齐发表的《西康东部地质之检讨》一文,文中的理论认识对指导普查勘探油气资源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国际地质界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郭令智和俞剑华、施央申等在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时提出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了华南为一活动造山区,而且为寻找金属矿产提供了理论根据。
郭令智是较早把板块构造理论引进我国的学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地球科学中的活动论再度兴起,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灾难十年。为把国际上地质学的前沿研究问题介绍给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我国地质工作者,1973年暑假期间,他冒着酷暑到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做野外工作,并在湖南做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报告,着重论述了板块学说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内容,为在我国普及板块构造理论做出了贡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郭令智多次出访日本、法国、美国、泰国等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我国的学术理论推向国际同时也将国际的理论引进中国。
仁者:为人谦逊奖掖后学
郭令智是我国著名的地学教育家,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多年。在任教期间,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学识、经验、成果以及人生感悟传授给年青一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界精英和领军人物。
据南京大学教授王运来回忆,郭令智在做代理校长期间,受邀去江苏省石油学会讲课,可是他临时有一个学校的公务去不了。于是,他独自乘坐公交车去向对方请假。对方很惊讶,作为代校长的他完全可以打一通电话说明一下情况。但是,郭令智认为自己身在江苏却不能去讲课,就要亲自来说明情况。而且讲课这件事与自己担任南京大学代理校长没有关系,于是,就自己坐公交车专门来请假,这件事令主办方很感动。
郭令智与全校师生一起并肩前行,为全校师生创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汪集旸院士表示自己视南京大学为母校,自求学阶段便敬仰郭先生的学术造诣,将郭令智先生的著述反复借阅。回忆起1986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郭令智先生的情形,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郭先生为人非常谦逊,年近古稀仍时刻记挂着南京大学地学的学科建设。与郭先生的会面开启了他与南京大学地学系斩不断的情谊,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汪集旸自己也投身于教育行列,继续为南京大学培养优秀的地学
人才。
孙枢院士亲切地称郭令智先生为“郭老师”。他坦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郭老师的教诲,不仅在大学时期上过郭老师的课,毕业后各个时期的多项工作中都得到过郭老师的亲切指导。
郭令智对南京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均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郭令智的学术造诣,还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
勇者:不惧艰辛 勇攀高峰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郭令智领导构造地质学科从固定论向活动论科学思维进行转化。在我国,他是最早系统性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倡导将板块理论与地体构造应用于中国地质实践的发起人。
经过数十年长期不懈的调查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学术带头人、阵容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先后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该团队在江南地区发现了元古代蛇绿岩套、岛弧火山岩和岛弧复理石,率先在国内提出华南古板块沟-弧-盆体系的观点,提出了古大陆内部鉴定古板块边界的八项地质标志,论证了华南从元古代开始就已出现了古板块运动机制的认识,成为国际上完整重建元古代板块会聚边界的实例,冲破了国际上板块构造限于显生宙观点的
束缚。
80年代中叶以来,由郭令智领导的团队在中国东南部发现并厘定了一系列地体构造,提出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新认识,对华南各省的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这些重大的发现,勇于探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个人品质。郭令智在科研困难面前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直面困难,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创造出新的成就。
2015年8月5日,享年101岁的郭令智先生在南京逝世,他一生执迷于探寻大地的奥秘,最终回归大地故里。斯人已逝,但是这位地质学者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依旧令他的同事和学生们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