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体育暴力成因分析——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

2015-10-29 08:35:50谢高长田俊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2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竞赛

谢高长 田俊龙

(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0;2.南昌工学院体育部 江西南昌 330000)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更不能忽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达到健身目的,更能健心,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完整人格品质。可是在大学生在校园里参与体育活动时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恶意辱骂、推搡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有时这些现象甚至会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 观察法

深入南京部分高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竞赛时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进行记录并观察

1.2.3 问卷调查法

深入南京部分高校的体育场所发放问卷并组织回收问卷。1.2.4 数理统计法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271份,问卷有效率95%。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体育暴力的概念界定

体育是大学生宣泄学习、生活、情感等压力的优良平台,作为性格不够完善、心理缺乏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不能把握宣泄尺度,使隐藏在内心的攻击性倾向外化为真实的暴力行为。

校园体育运动暴力一般是指在校园里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竞赛所发生的暴力行为。它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或竞赛过程中,亦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之前或之后。这里所指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辱骂、推搡、打架斗殴等伤害他人的行为。

表1 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四所高校中所发生的体育暴力事件统计

表2 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情况调查

2.2 校园体育暴力表现形式及四所高校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统计

心理学者认为体育暴力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和侵犯性行为,亦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依据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程度,我们亦可将上述侵犯行为大致分为三种。(1)偏差行为,指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且不受大多数人赞成的行为,它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背离的行为。(2)越轨行为,指违反了相关法规制度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低且并没有构成犯罪。(3)犯罪行为,指严重的越轨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要受到严重刑罚的行为。

2013年9 月—2015年9月在四所高校的体育场所进行观察,观察次数219次。主要涉及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对体育竞赛的观察主要以校内竞赛为主(见表1)。

高校校园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主要以偏差行为为主。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相对较少。多数暴力行为发生在体育活动或竞赛过程中或之后,表现形式为言语攻击等。越轨行为多数发生在体育活动或竞赛过程中,表现形式为轻微的身体侵犯及丢掷杂物等干扰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犯罪行为基本都发生在体育活动或竞赛过程之后,表现形式以打架斗殴及打砸场地设施等行为,此类行为更多是将场上的怨气和怒火延续到场下,多伴有报复、找回尊严的心理动机。

2.3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

经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多数学生对体育暴力的理解大多来源于网络及其他新闻媒体。对国内外足球联赛关注程度较高的学生对一些影响比较重大的体育暴力事件略有耳闻。但是对发生在校园内的体育暴力事件却鲜有关注。在参与调查问卷的271名学生中只有36名同学认为自己目击过校园体育暴力事件,仅占13%。多数学生认为校园暴力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个别的身体侵犯行为、打砸场地设施”和“群体斗殴”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分别占91%、87%,99%。而“个别的言语攻击与侮辱手势、向场地或个人投掷杂物”和“组织或自发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谩骂行为”则被较少学生归入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特别是只有12%的学生认为“组织或自发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谩骂行为”是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结合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较为欠缺,在他们眼里体育暴力只包括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

2.4 校园体育暴力的成因分析

2.4.1 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特质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自由的平台来展现自己。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尊心也相应的提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72.1%的学生认为自己抗压能力较差,69.3%的学生认为自我调节能力较弱,8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压力较重,令人担忧的是41.6%的学生在自尊心受到威胁时更倾向用暴力解决问题。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导致行为失控。

2.4.2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差异

体育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体育行为的看法及体育行为倾向。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频率、态度等。学者孙兴东认为兴趣爱好是影响体育价值观的最直接因素,积极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情绪。不成熟的体育价值观表现在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理解偏差。例如厌恶体育活动或者对待体育竞赛过于功利,只看重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2.4.3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竞赛的氛围

当前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越来越过于功利化。校内竞赛(学院或班级等集体的比拼),特别是在一些身体对抗较为激烈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项目,其中的火药味并不比一些职业赛场轻。这促使场上队员和场下观众处于一个异常敌对的状态。加之大学生有别于职业运动员,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粗糙或运用不合理,更容易发生拉扯或冲撞等带有明显恶意的犯规动作。

2.4.4 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组织管理松散

高校的体育活动或竞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大部分是由学生团体如学生会或体育协会组织管理。多数学生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规程设计、裁判员培训及调度、场地场次安排等工作较为生疏。上述工作的不完善势必引起参与者不满,无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调查问卷中有69.5%的学生认为在参与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5 遏制校园体育暴力的策略

2.5.1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积极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体育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道德和法律这两个基本社会规范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理性看待体育竞技关系,理智处理场上及场下冲突,构建和谐安定校园。

2.5.2 强化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

高校管理者应努力提高学生团体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团体做好体育活动或竞赛的规程设计、裁判员培训调度及场地场次安排等工作。同时提高学生团体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处理能力,打造出让参与学生满意,让观赛学生满意的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

2.5.3 积极发挥校内学生体育协会的作用

高校体育协会或社团是大学生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建立的体育组织。它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锻炼和发展能力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作用。高校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体育协会或社团的组织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宣传和体育文化教育,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锻炼、文明竞赛、理智观赛。

[1]郄爱萍,郄爱军.市场经济下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市场,2008(3):151-152.

[2]李映红,文建传,黄玉保,等.大学生发生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8(21):463-464.

[3]迟雷雷.赛场冲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预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212-213.

[4]孙兴东,陈开梅.江苏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31):73-76.

[5]王燕飞,朱建清.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题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5,12(27):77-80.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反性别暴力
环球时报(2022-03-09)2022-03-09 22:44:18
“暴力”女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戏剧之家(2016年6期)2016-04-16 13:01:01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妇女生活(2015年6期)2015-07-13 06:17:20
向暴力宣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所暴力行为
海外英语(2013年5期)2013-08-27 09: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