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煜 王永强
(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 辽宁大连 116026)
体育锻炼与健康密切相关是不争的事实,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该研究基于阶段变化理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干预,促进他们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Prochaska和Diclimente在1982年提出阶段变化理论(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stage of change)[1],该理论将行为变化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其理论依据是将人的行为变化看做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并且每一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要和动机。目前,针对阶段变化理论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研究较多,但还仅限于国外[2-4],国内尚不多见[5-6],因此,该研究不仅可以为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提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基本概况,而且还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有效依据。
表1 变化阶段
表2 不同年级各个变化阶段的人数
表3 不同性别各个变化阶段的人数
图1 变化阶段柱状图
在沈阳和大连6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取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9份,其中男生677份,女生532份。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广泛查阅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问卷采用“大学生体育锻炼变化阶段量表”,该量表是在Stages of Change- Continuous Measure Scale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量表共分成5个维度(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每个维度分4个条目。该量表总的α系数达到了0.804,各个分量表的α系数也均达到了0.8以上,说明该量表内部所有条目间的一致性较好,是一个信度较高的量表,同时,重测信度达到了0.573,说明该量表重测信度较好。
1.2.2 数理统计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
图2 不同年级各个变化阶段的人数柱状图
图3 分性别各个变化阶段的人数柱状图
采用描述性频率统计分析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共计有39.5%的学生处于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33.2%处于准备阶段及27.3%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不同变化阶段的分布呈现倒U形曲线,其中准备阶段人数最多,整体分布趋势是越往两端人数越少,比例也越小(如表1和图1所示)。这说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采取新的体育锻炼行为,而坚持锻炼的学生最少,仅有10.5%,大部分学生还处于没有准备和犹豫不决阶段,另有近三成的学生有锻炼的态度。
在对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的调查中,研究发现,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上的人数分布与总体趋势变化相似,这两个年级内处于不同变化阶段人数都形成倒U形的曲线(如表2和图2所示)。
而大三以上年级处于各个变化阶段上人数的趋势不如大一和大二明显,没有明显的倒U形曲线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大三以上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着考研、找工作等诸多压力,并且多数高校在大三以上年级都已经停止了体育课,也是造成大三以上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一些趋缓,各个变化阶段趋势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如图2所示)。
最后,在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阶段的分析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变化阶段上也具有相似的规律,都是倒U形的曲线(如表3和图3所示)。但也可以看出男生的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所占有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这说明,对于相对好动的男生而言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认知和经验层面的教育工作,促使他们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呈现倒U形的曲线关系,中间高,两头低,也就是准备阶段的人数较多,而前意向阶段和维持阶段人数最少。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缺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处于前意向阶段,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进行体育锻炼,也没有进行锻炼的任何思想准备,而处于意向阶段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够,知道锻炼的重要性,但缺乏兴趣。但对于那些正在准备阶段的学生而言,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不缺乏运动兴趣,但缺少政策的鼓励、科学锻炼的方法,以及环境的支持。另外,对于少数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和反复强化,以及环境支持。这进一步提醒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和相关的管理者在加强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多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运用科学运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在对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均呈现倒U形的曲线关系,而大三以上年级处于各个变化阶段上人数的趋势不如大一和大二明显,没有明显的倒U形曲线的关系。这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干预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因为有体育课,因此可以结合体育课进行相应的政策鼓励和环境支持,而大三以上年级的学生由于考研和工作等一系列压力造成的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不明显,也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缓解学生压力的同时,不仅需要提供鼓励和环境支持,更多地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提高劳逸结合的能力,强调运动提高生理水平的同时,更多地还有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在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男生和女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均呈现倒U形的曲线关系,但男生的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所占有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显然,对于性别间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干预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但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更应该加强运动动机和认知水平,以及运动策略的加强和环境支持,而女生还需要注意科学运动与营养的有机结合,因为她们更注重外在形象的保持。
[1]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5-83.
[2]Nigg,C.R.,Courneya,k.S..Transtheoretical model:Examining adolescent exercise behavior[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8,22(3):214-224.
[3]Prochaska,J.O.,DiClemente,C.C.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change[J].Springger US,1986,13:3-27.
[4]Culos-Reed,S.N.,Gyurcsik,N.C.,Brawley,L.R.Using theories of motivated behavior to understand physical activity:Perspectives on their influence[J].Handbook of Sports Psychology,2001:695-717.
[5]吴姿莹,卓俊伶,冯木兰.青少年身体活动及其与人际关系、认知变项及和当时行为竞争需求之关联分析—健康促进模式之应用[J].大专体育学刊,2001(1):39-53.
[6]赖世炯,卓俊伶.跨理论在促进健身运动行为上的应用[C]//行政院体育委员会迎接千禧年运动与生活品质学术研讨会报告书.“中华民国体育学会”,2000: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