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单簧管演奏中音准的训练教学分析
陈凡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单簧管的演奏需要对个人指法、音准记忆等进行有效训练,通过大量不断的发音练习、新的尝试可以有效的提升音准的精准性、创造性,让音准的内容得到不断地扩展、精细化,从而让演奏更加的丰富和精彩。在相关教学上,要加强基础训练和演奏经验的丰富,才能通过实际操作中去体会音准提升的效果。
单簧管;音准训练;教学方法
单簧管又称作黑管,其特点在于深沉的低音、浑厚感的中音以及明亮的高音发音特色,在乐队的和独奏的表现中都极具风格。而音准训练是其训练中的基础部分,无论怎样美妙的音色和演奏效果,如果出现了音准的差错,其整体的演奏效果都会失去光彩,成为其瑕疵。
一般在初学阶段,学生均依照专业的指法图来进行训练,但是由于学习者的水平较低,大多停留在传统指法内容之内的操作,而对于其内容之外的新指法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尝试。虽然指法表的内容是在长久历史积淀之下形成的规范性指法,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演奏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演奏形式的不断丰富化,人们的演奏技术不断的深化,新指法的发现则很好的对原有音准内容进行的扩充与完善。其中辅助键的运用则很好的对特殊音进行了展现,因此相关音准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其中乐器本身在制作过程中也无法达到音孔上的绝对性的精准,这也就体现了辅助键的实际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对音准的调整。而在指法的训练上,对辅助键的使用也尤为关键。在不同型号与品牌的单簧管时,可以通过辅助键来对其音准做试音,而后在通过手指遮盖音孔进行顺序指法。在此环节汇总,辅助键的使用可以为较好音准的处理打下基础。
在演奏情况中会出现不在指法表以内的指法需求,因此在音准的训练中,一定要将非指法表内的情况进行了解和熟练的训练。同时在同一个音准上,也可以多练习不同指法的处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音准做偏高或偏低的需求选择,而后选择合适的指法和音准进行乐曲的表现。
音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乐器本身的音准效果,一般情况下通过无缝隙的乐器节的装置可以达到较准的音准效果,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全部符合。一般由于乐器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性,导致音准受到其差异变化。如果使用人员缺乏对音准调适的经验,最好选择专业人员做音准的调节和试吹,如果相应音区表现为偏高偏低的情况,就需要将其乐器节的距离做伸缩处理,并且熟知其距离特点。同时还需要结合演奏人员自身的音准把控能力来进行演奏,日常要注重乐器的细小调整来让音准得到不断的完善。
在基本功的训练中,长音训练可以考验训练演奏者吹奏耐力,同时考验对乐器的掌控能力。在吹奏中每一个长音要一气呵成,对演奏者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有较强的要求。虽然每种乐器中都有对长音的训练,但是乐器训练中也有具体的差异。在单簧管的训练中,长音训练可以分为三步骤,基础性训练主要是针对初学者进行简单训练操作,让学习者对音的指法、口型有更深刻的记忆;在自然音阶的训练后,可以让长音训练来达到训练音程间的气息、口型的细小变换以及按键的反应力。在强化阶段中则是让演奏者有更强的音准差异感受,其中主要以琶音与自然音阶的有效联合训练方式,其中更强调连音的处理,要求更平稳的发音效果。第三阶段则是对长音与音阶练习的综合。该阶段是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加入更多丰富性的演奏形式与节奏,让演奏者可以从指法、气息、舌头的各部分综合配合上得到能力的提升。
一般对于音准的把控是通过演奏者自身对于音准的记忆来完成,因此要对大脑内形成的音准进行训练,提升大脑反应的敏感性、细腻性,从而可以更加精确的听出不同音准效果的差异,从而帮助演奏者进行音准的精确调整。因此记忆音准的准确性对演奏者来说直接关系到音准的基础把握和提升。在日常训练中要多听优秀音乐演奏,不断丰富记忆中音准的资料库,让音准的在品质上、丰富程度上得到提升,从而让自身的演奏不断的提升。只有反复性刺激大脑,才能让音准在大脑中形成习惯性的敏感反应,让训练中可以得到自然的流露发挥,而不是在不断记忆搜索的情况下进行演奏。真正浑然天成的演奏是完全没有刻意音准回忆的演奏,而是让音准的展现完全成为人的条件反射现象而顺畅演奏。
单簧管音准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的训练,需要从初学到不断深化学习提升中逐步的完善提升。无论是指法、长音训练还是记忆训练,都可以达到音准掌控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各方面训练来综合性的达到演奏能力的提升。即便是演奏名家也需要对音准训练进行不断的练习来保证音准掌控能力的稳定,在使用不同单簧管乐器中,音准的调适和把控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音准把控才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训练,需要深入到演奏生涯的每个环节,甚至是每一天。
[1]卫阳.浅析单簧管演奏教学中音准训练[J].习得攻略,2014(05).
[2]张望.谈单簧管演奏中的音乐处理[J].乐器,2014(10).
[3]邓元双.对单簧管学习的几点建议[J].音乐时空,2014(09).
J621.4-4;G642
A
1005-5312(2015)26-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