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芝,张雪梅,杨 炯,王晓枫,王冠军,车 薇,程纪群,刘海峰
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尼泊尔地震救援开展流动医院巡诊情况分析
马立芝1,张雪梅2,杨炯3,王晓枫4,王冠军5,车薇6,程纪群7,刘海峰3
目的 分析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尼泊尔地震救援过程中开展流动医院巡诊情况,为今后地震救援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收集病例,对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创伤伤情、患病部位、病情分类、年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流动医院承担医疗救治、消毒防疫、卫生宣教等主要工作,累计接诊7481人次,救治3750人次,其中男1697人次,女 2053人次,包括儿童854人次,进行心理疏导230人次;洗消防疫面积达170 700 平方米,共对17个帐篷村及居民区进行了水质检测及消毒。结论 医疗救援中流动医院的设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特大灾害救援任务的需要,为更好地救治灾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救援;流动医院;巡诊;灾害医学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德满都西北约80公里,距离博克拉较近。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立即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奔赴尼泊尔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武警总医院派出医疗队员携带大量医药物资,随队前往受灾最重的首都加德满都市参与紧急医疗救援,并在现场搜救结束后,成立流动医院,在各帐篷村、北部山区、孤儿院、驻军部队等地进行巡诊义诊。笔者现将本次救援中开展流动医院医疗巡诊情况总结如下。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9.003
作者简介:马立芝,硕士,副主任医师,E-mail: wu0425li@163.com
作者单位: 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1.急救医学中心,2.超声科,3.医务部,4.消化科,5.骨科,6.药剂科,7.皮肤科
通讯作者:刘海峰,E-mail: haifengliu333@163.com
1.1背景资料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受灾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6月11日,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 303人受伤。笔者所在医院先后派出2支医疗队共20名医护人员赴尼泊尔进行紧急医疗援助,并于现场搜救结束后在加德满都市建立了流动医院,设置内科、外科、检验科、超声科、感染控制科、药剂科等,对加德满都市、北部山区及孤儿院积极开展医疗诊治、卫生防疫、饮用水和环境消毒以及心理疏导等工作(图1)。
1.2方法 根据统一设计的地震伤员伤情信息等级表内容,采取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
图1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尼泊尔当地孤儿院巡诊
2.1流动医院巡诊情况 本次流动医院累计接诊7481人次,救治3750人次,包括儿童854人次(22.77%),男1697人次(45.25%),女 2053人次(57.75%),年龄42天~82岁。内科1908人次(50.88%),外科1842人次(49.12%)。年龄:≤13岁854人次,14~18岁411人次,19~59岁1588人次,≥ 60岁897人次。本次流动医院接诊的患者中,地震伤包括骨折、皮肤裂伤、烫伤、皮肤软组织伤等,主要是震后1周内多发;震后3天发热患者逐渐增多,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道感染,其中发热和肠道感染的患者以儿童为主;皮肤病患者也逐渐增多;另外,仍有大量的慢性病患者就诊,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痛,腰腿痛等;还向当地灾民进行心理疏导230余人次。疾病分类详见表1、2。
表1 尼泊尔地震后加德满都地区流动医院巡诊内科疾病分类
表2 尼泊尔地震后加德满都地区流动医院巡诊外科疾病分类
2.2洗消防疫 由于震后卫生条件恶劣,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发放及使用健之素消毒片19 100片,A+B消毒片1400片,指导当地居民进行饮用水消毒,对居住的帐篷村进行空气及地面消毒,洗消防疫面积达170 700平方米,共对17个帐篷村及居民区进行了水质检测及消毒。
尼泊尔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从南到北,海拔高度逐渐加大。北部山区海拔在2500米以上,山高谷深,少量的土壤沿沟分布,人们只能居住和活动于沟谷之中,这就导致当地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等地震次生灾害频繁发生,同时给伤员转出和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本次地震造成北部山区灾情严重,尤其人口集中且靠近震中的加德满都,伤亡人数最多。
3.1医疗救援区域划分 地震后医疗救援区域划分为震中区域、后方区域、介于两者间的中间区域[1],3个区域的医疗救援功能和目的有所不同:在震中区域,医护人员积极寻找幸存者,以抢救伤员生命为主,并尽早完成危重伤员的后送[2]。笔者所在救援队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救出了废墟下掩埋的2名幸存者,分别于震后27、62小时进行了现场紧急处理伤口并紧急后送医院诊治。中间区域的医疗救护主要在于治疗伤病,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情对伤病员的损害。后方区域的医疗救护将作为前方有力的补充和后备。
3.2伤情特点分析 本次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而尼泊尔当地医疗资源匮乏,以致于医院急剧爆满,超负荷运转。特里布胡凡大学教育医院是加德满都市区最大的3家医院之一,拥有578个床位,震后4天已接收了1700多名伤员,超出医院的承载能力。由于地震造成了交通中断,很多偏远农村的危重伤员不能及时转运出来,面对当地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搜救结束后成立流动医院是大势所趋。在巡诊过程中,笔者发现偏远山区灾民出现的肋骨骨折、四肢骨折并未得到及时科学的救治,只进行了简单包扎固定,而对于足部外伤出血,因伤口未得到及时处理,伤口继发感染。
3.3疾病统计分析 从疾病统计分析来看,女性患者比例稍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地震中逃生的能力相关。疾病特点为地震初期以地震伤为主,如全身多处软组织伤、皮肤裂伤、烫伤、肋骨骨折、上肢骨折、踝关节骨折等(偏远山区多见)。尼泊尔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又由于宗教信仰进门光脚以示尊敬,所以当地人为方便一年四季不穿袜子,并且鞋子以拖鞋或草鞋为主,因此地震来临时,灾民为躲避伤害赤足奔跑引起足部受伤,伤后因继续赤足且伤口未及时处理导致感染加重。偏远山区医疗资源急缺情况更是严重,尤其东北部山区灾民患外伤后感染极为严重,笔者所在医疗队巡诊到该地,给予灾民反复彻底清创,以防止继续感染,并赠送大量医药物资。同时,呼吸道及肠道感染性疾病在震后也逐渐高发,加德满都河谷海拔在1360米,早晚温差极大,夜间潮湿阴冷,且由于余震不断,灾民在帐篷内居住时间较长,很容易受凉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3.4震后慢性疾病的防治 地震发生后由于房屋倒塌严重、余震不断,灾民不得不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内,因场地有限,帐篷较为拥挤,连成一片,便形成了一个个“帐篷村”。而且往往是一个家族十几口人住一个帐篷,其中包括老人和儿童。长时间居住在狭小空间增大了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概率[3]。由于食物短缺(震后尼泊尔当地物价上涨,尤以生活必需品及食品上涨幅度最大,价格是平时的3倍),饮食卫生更不能保证。同时灾区还面临饮用水供应困难的困境,虽然在加德满都市随处可见供应饮用水的饮水车,但是由于整个国家都缺乏饮用水净化设备,水质难以达标。医疗队在各个帐篷村进行水质检验,发现水源污染严重,砷浓度高,水质偏黄,肉眼可见大颗粒物悬浮于水中,无一处达到国际饮用水标准。地震后第4天灾区突降大雨,而被埋压的尸体未能及时清理,雨水浸泡导致腐烂加剧,进而导致地下水源污染,灾民的生活更加困难。而此时儿童最为脆弱,成为疾病高发人群,据统计儿童患病大多以呼吸道感染、胃肠炎及腹泻为主[4]。另外,灾区居住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佳,致使灾后皮肤病患者逐渐增多。然而震后3天地震伤员明显减少,而内科疾病、慢性病逐渐上升,本次巡诊中,慢性腰腿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比例较大,所以在医疗救援的同时要考虑到慢性病恶化的发生。
3.5震后消杀防疫 大灾后需防大疫。由于当地医疗系统薄弱,且大部分医疗设备损坏,有的村镇几乎没有医务人员,死亡的动物尸体或未及时清理的遗体都会引起环境污染。再加上尼泊尔居民不太注重卫生,尤其在山区及农村由于缺乏厕所等基础设施,极易暴发肠道传染病等疫情,故而在医疗救援中应向当地灾民发放医疗防疫保障物资,并积极组织卫生防疫培训,指导灾民使用含氯消毒药片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对其居住的帐篷进行空气及地面消毒。使用药品及物资近200万人民币,洗消防疫面积170 700平方米,并向灾区捐赠大量药品和医疗设施耗材等。
3.6震后心理救援 地震等灾难后,往往会给幸存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即急性应激障碍。据文献[5]报道,儿童是灾害的次要受害者,然而儿童生理、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是灾难中极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尽管多数专家呼吁震后对儿童要立即实施心理救助,但是大部分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反应,最终导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地震中,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造成直接伤害。起初可能表现为痴呆、麻木、丧失警觉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出现惊恐、喊叫、噩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这些多发生在灾难后12~24小时。在巡诊过程中,1名10岁女童因目睹了亲人死于地震后过度紧张害怕,而诱发了癫痫发作,经常夜间发作,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带来终生不良影响。因此,震后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灾害救援中流动医院的设立,最大程度上给予灾民医疗救治,尽快满足灾民需求,缓解灾民痛苦,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救援效率,提升了国际救援能力和水平,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David E H,Burstein J L. Disaster medicine [M].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ress,2003: 81.
[2]白岩松,刘中民,王立祥,等. 论地震灾难救援九种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22(9): 951-953.
[3]许志营,王立祥,赵中辛,等.地震灾难后传染病防治与卫生保障策略[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6):410-411.
[4]丁 辉,樊毫军,丁保国,等. 芦山地震早期儿童疾病谱变化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4):191-193.
[5]史 宇,王立祥,郑静晨,等.灾难心理救援中不可缺位的“心理伤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6): 321-322.
(2015-07-20 收稿 2015-09-04修回)
(责任编辑 罗发菊)
Analysis on medical rounds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 unfolding mobile hospitals during Nepal earthquake relief
MA Lizhi1, ZHANG Xuemei2, YANG Jiong3, WANG Xiaofeng4, WANG Guanjun5, CHE Wei6, CHENG Jiqun7, and LIU Haifeng3. 1.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2.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3. Departmen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4.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5.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6. Department of Pharmacy, 7.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medical rounds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 after unfolding the mobile hospital during Nepal earthquake relief, and provide experience for earthquake relief in the future. Method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was applied in collecting cases, data related to patients, such as traumatic injury, diseased parts, disease classification, age during Nepal earthquake relief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Mobile hospitals undertook missions of medical care, disinfection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It had accepted about 7481 victims, in which 3750 were treated, 1697 males, 2053 females and 854 children, and 230 victims underwent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decontamination acreage reached 170 700 square meters, and the water of a total of 17 tent villages and residential areas were detected and disinfected. Conclusions The mobile hospital in medical rescue has met the need of disaster rescue missions,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st-disaster relief work.
earthquake; rescue; mobile hospital; medicare patrol; disaster medicine
LIU Haifeng, E-mail: haifengliu333@163.com
R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