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盘腕”组合动势审美分析

2015-10-27 15:30黄磊
艺海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动势身韵古典舞

黄磊

〔摘要〕本文通过有别与传统审美韵律的美学分析,以教学中常用的“动势”一词作为对象,在物理学的科学视野中寻求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审美表现力的深入分析。并以“盘腕”组合为例,建立剖析坐标,具体分析其作为身韵教学组合的复合性及重要性,深化其在古典舞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古典舞韵教学盘腕组合动势物理审美

古典舞身韵技术训练中,“形、神、劲、律”的动作要义决定了古典舞身法运动的内在品质:气韵流动,连绵不绝,刚柔并济,纵横摆阖。在身韵课堂教学中,“动势”一词是反复出现的理论性词汇,对于动势的把握和感受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能看到未必能做到,能做到未必能表现到。身韵强调开合、松紧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巧妙配合,尤其以腰为轴,一动俱动的内在神韵正是通过连绵不断的“动势”得以表现出来。

“动势”并非一个固定的姿态和套路,而是在动作流程中,在动作衔接变换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一种“势态”与“效果”。例如我们看到“斜塔”舞姿,自然会不自觉地对它产生的下一个动作过程加以期待;观者醉心于花梆步伐的迅速移动时必然会随着它的流转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这种内在的审美效果正是由于“动势”的存在而产生的。然而,问题在于,“动势”存在于哪里?

一、关于物理学“动势”在舞蹈体态审美中的解读

在东方舞蹈中,曲线与圆融的舞姿则成为主要的风格特征。古典舞中,处处出现的“拧倾圆曲”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典舞的‘气重在‘沉,故其动势以平移为主;古典芭蕾只重下肢的蹲而同时躯干要讲究‘拔,故其动势以升空为主。”1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舞蹈风格可以在科学分析中直接找到几何学的对应关系,种种关于线条、角度、透视等的空间关系可以在舞蹈、舞姿分析中加以运用;但是东方舞蹈的气韵与流转却不是一个外显的直观体系,我们在种种文字描述中只能看到许多神、意、气、力等虚化名词的描述,真正的彻悟是在具体的身体内部实现的。科学主义的分析手段在这里遇到了困境。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首先要从对“动势”一词的解读入手:在此概念中,动”与“势”两个独立字,这两个独立字课分别对应与物理学中关于“动能”与“势能”的科学分析,借助对这两种“能”的物理学理解,可以获取导向对身韵内部审美体系的科学性解读。

经典物理学中,关于能量,有一条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动能和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其它形式的能产生,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势能”分为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两种———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在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在二度空间完成的动作基本不具备“重力势能”(重力势能体现更适合应用于大量弹跳直立动作为主的芭蕾舞的分析中),因此,我们的讨论集中在“弹性势能”上。“弹性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最简单直观的例子就是弹起落下的皮球:在着地一瞬间,它的速度最快,动能也最大;在弹到最高点瞬间,它的速度为零,高度最高,势能最大。如果排除摩擦力来看,这个球可以在动能与势能间进行无休止地转换。

我们可以在身韵训练中尝试发现在动作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动能”与“势能”———人体的复杂结构决定了动作在变化过程中不可能是单一的物理起落,并且人的动作变化不是一个由外力决定的机械运动,人体内部产生的力量会促使动作不断地朝着舞者决定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仍可发现:任何动作的推进我们都在体态上保持着某种“弹性”,这种“弹性”决定了动作的发生和可能的走向。例如“云间转腰”的训练,“在‘上身或‘全身的顺势中,‘云手会以势就势,把原属于臂膀的运动转化成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2手臂与腰胯在动作构成中都始终在强调一种相对的“拧劲”,正是这种力量导致了动作的变化和发展,虽然决定这种“拧”的状态不是外力,但是正是这种拧的势态决定了动作往下必须转化为某个必然的“动作”才能化解,这个化解的过程,事实上,正是类似于能量的“守恒”过程。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前辈总结出来的“拧倾圆曲”这关于“形”的描述来作为分析的描述:我们看到,“拧倾”是关于动作形态的描述;“圆曲”是关于动作线路的描述。动作的形态之所以能够被描述,是因为他们具有了某种“相对的停止”,此时,正是“势能”的积蓄时刻;而线路之所以被察觉,是因为动作已经在空间中留下了轨迹,这一个过程,正是“动能”的释放,及至下一个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则是由人体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因此,舞动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动作始终在“动”与“势”之间来回转换。无论动作如何变化多端,其始终是在身韵的阴阳、开合对立中完成这种“动”与“势”的转换。而所谓“动势”,其实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综合体现出来的感受。至于“守恒”———假设舞者能够不停息的舞动下去,维持这种不停息的动态平衡就实现了“永动”,这其中,是舞者的主观发力抵消了身体的自然重力与摩擦,而事实上,舞者不可能“永动”,因此,“守恒”是已然存在的。

综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来总结这一尝试性的分析:

拧、倾———势能的形态体现;圆、曲———动能的轨迹体现;动态平衡———能量守恒;自身发力———克服“摩擦”,保持“永动(守恒)”。

二、应用于“盘腕”的分析与启示

盘腕组合(亦称为“盘手”)是古典舞身韵课中的又一个重要组合练习。它的形成与展开,不仅仅包含了身韵训练的基本特征,例如拧倾的动势变换,以及动作流程的转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材整理与组合编排的一些基本规律。“手保持掌形,以手指尖引领,手臂做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由下至上、由上而下的盘旋运动。分为单盘手、双盘手、里盘手和外盘手。”3以下,笔者将基于编导教学中空间、时间、力量三个动作要素维度,结合前文所述的“动能”与“势能”审美意义,针对此组合的教学应用分析展开细节剖析:

(一)空间

1、动作———势能的形态体现。盘腕组合的动作幅度由小至大,由腕发展到胸、肩、再到腰,形成了一个循序的递进关系,每一个动作发展都来自上一个动作的收尾,身体抓住每一个动势契机逐渐放大扩充,形成连绵不断的动势走向。

2、走向———动能的轨迹体现。在学者金浩的定义中“动势路线”被划分为“平圆、立圆、八字圆”,动作线路的走向始终强调收放的同时,不断在平圆立圆八字圆间进行转换。如初始的盘腕,手臂线路是立圆,而腕部线路则走平圆;最后的“青龙探抓”舞姿的形成则是将几种圆的线路同时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动态效果。

3、路线的设置(四方与中心的关系)———在组合设计中,动作的路线基本是围绕以身体为核心的中正辐射变化。脚步路线从开始的原地,到探脚,到出步,到大幅度的探步,都在以身体原有位置为圆心,在子午相方向上进行变换。同时,这种放射的路线又以身体前部(2、8点)的延伸为主,身体后方(4、6点)的对称变化相对简单。站在舞者角度看,形成的是一个稳固而开阔的动作流程趋势。

(二)时值

动作在完成时值上的分配有所区分,形成了这一组合特有的圆流周转,顿挫有致的表现特征,而审美上的表现则是通过微妙的节奏处理来实现的。“身韵之‘形,一要注意静止体态的气质和意识,二要注意动作过程中的路线与轨迹,三要注意‘亮相(由动到静的瞬间)和‘起法儿(由静到动的瞬间)的运动法则。”4开始盘腕时候以小动作长时值为主,发展变化后以大动作短时值为主,这期间穿插了大动作大时值与小动作小时值的对比。盘腕的动势特征在发展到腰部时形成了大幅度的动作变化(时值短),而作为末梢的盘的动势依然在动作连接的过程中呈现(时值相对较长)。这种时值长短的对比配合上动作的幅度变化,形成了气息的收放缓急对比,配合动作,形成了整体的动态美感。

(三)力量

4、从盘到涮、拧的变化———前面在空间总结中也提到,动能呈现的轨迹路线、动作幅度在空间中发生了放大,形态上的变化必然是由于力量的变化引起的。手腕部的力量不大,但是产生的力量变化动机却逐步牵动了肩摇、胸含腆和腰部的涮与拧的变化,同样的力量方式在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使动作产生了不同的姿态变化,从而构成了组合训练在体态势能上的内在对比功能。

5、收放的对比连接———在腰部等大动作进行同时,腕部的小力量变化同时在进行,动作在大开大合的变换过程中正是靠这些局部的小的力量转换达到各种力量的同步并存变化的衔接。如在探步转身之后,穿胸刺肋牵引的大幅度涮腰动作突然停止在大弓步上,剩下的提气拧倾靠的是腕部的盘的动势来使动作的完整性得到统一。

综合前述,“盘腕”组合的审美意义除了建立在传统美学分析基础之上,也可构筑于现代科技理论的“动势”分析之中。清晰的结构意识也使组合产生了潜在的审美效应。动作力量上有完整的起承转合过程,形态上具有开端发展与变化高潮,配合细节的气息变化,在教学或编创过程中,可以利用该组合的完整、严谨性,一方面以科学理论解读为支撑,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其深厚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3金浩.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50页

4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金浩.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

[3]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动势身韵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及其意义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探究
浅谈书法中的“势”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