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砾月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阶段是培养、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识字教学的理念、目标、策略和评价等都进行了新的阐述和界定,特别是对识字教学提出了“多识少写、识写分开,打牢根基、提高能力,增强愿望、养成习惯,文化熏陶、提升素养”等新的理念和更高的要求。
一、继承传统,挖掘意象
汉字造字有六书,象形字源于绘画,见形知义;指事字源于记号和图画的组合,表示一定的意义;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组成,也表示一定的语义;形声字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也可以说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所以说,每个汉字都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感情。识字教学首先应从象形字入手,因为象形字就如同汉字的字根,字根掌握扎实了,由这些字根添加的部首偏旁所演变出来的其他合体字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示文字画,让学生写出相应的汉字,从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与有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看字作画,再根据画面内容编故事,让学生丰富奇特的想象得到充分展示。面对擅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教师恰当地运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教学指事字和会意字,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识记指事学与意字。如教学“呆”字,做一个张着大嘴巴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的表情;教学“闪”字,表演人在门中快速地一闪;教学“串”字,学生一眼就看出两个“口”如同两块羊肉,当中的一竖是穿羊肉的铁签。形声字约占汉字80%以上,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而大多形旁都来自于象形字,学生易接受。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能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从而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4》中有一组形声字:猫、锚、喵、描、瞄。在新课导入时,为了让学生对生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给学生讲一个《猫和老鼠》的故事:汤姆猫和杰瑞鼠是一对欢喜冤家(出示“猫”)。一天,汤姆在轮船上看到杰瑞探头探脑地出来了,就马上瞄准目标(出示“瞄”),一下子猛扑上去,抓住了杰瑞。它高兴地朝小主人“喵喵”直叫时(出示“喵”),谁知杰瑞趁汤姆没注意逃跑了,汤姆拼命地追,杰瑞突然往一个铁家伙后面一闪,汤姆一下子撞了过去,撞得眼冒金花(学生哈哈大笑)。这个铁家伙是谁?(出示图片“铁锚”)同学们能把这个精彩的瞬间描写下来吗?(出示“描写”)这样的呈现方式既生动有趣,又完整形象,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使学生深深地记住这几个生字,在以后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时也不容易混淆,能收到好的识字效果。
二、盘活创新,生发想象
1.趣味识字。识字教学要重视趣味性,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把汉字看成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在脑海里想象、勾画,挖掘汉字浓厚的情感色彩,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创造,实现学一个汉字就是听一个故事,就是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就是欣赏一幅精美的画,就是做一个夸张的动作,从而赋予汉字鲜活的时代气息。学生写“哭”时,常常漏掉右边的一点,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哭”字下面的“大”像个站着的人,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人哭的时候,会从眼睛里掉下眼泪,少了这点就不成“哭”了。如“底”和“低”字的“氏”下面有一点,受此影响,学生常常会在“纸”字右边的“氏”下面也加一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造纸厂的叔叔。造出来的纸张雪白雪白的,加上一点,白纸就弄脏成次品了,这一点千万不能加。”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在“纸”字右边的“氏”下面加一点的错误。
2.游戏识字。儿童喜欢游戏,如果把汉字也当作玩具一样,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拆解、组装,那么,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故事。比如“怕”字,由“心”、“白”组成的,学生理解是因为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又如“停”字,可以说成“人到亭子上坐坐,不走了就是‘停。”再如“贪”字,“今天想宝贝,明天想宝贝,老想宝贝,真贪!”还有,“些”字是“此地有银二百两”;“趣”字是“取字会走真有趣”;“朝”字是“十月十日”等等。只要遵循儿童生活实际、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游戏、赏玩的策略引导儿童对汉字进行创造性的拆解、组装,儿童对所拆解的汉字记忆就特别深刻。
3.儿歌识字。捕捉和分析汉字的相关性和相似点,是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编儿歌来区分形近字,如“辩”、“辫”、“辨”、“瓣”:辛辛俩人在说话,中间有言来争辩;辛辛两个小姑娘,都用丝带扎发辫;辛辛中间有点撇,请你用眼辨一辨;辛辛俩人种南瓜,开出黄黄的花瓣。如:“兆”字家族大,兄弟姐妹多,有木是桃树,有手能挑水,有足能跳高,有目能眺远,加个走之儿,很快逃跑了。
4.想象识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和区分生字,如:小松鼠拔花生时,朋友多一点就能更快地把花生都拔起来,所以“拔”是朋友的友多一点;而“拨”的右边是出发、发出的“发”,在“红掌拨清波”的诗句中,鹅用脚掌轻轻一拨就出发了;打电话时人们拨电话号码,声音就能发出去了。通过这样的想象记忆,学生就不会把“拔”和“拨”写错了。
三、随文识字,灵活多样
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接着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它的,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最后,老师出示生字词语,全班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这样的识字教学可以称之为集中识字。而分散识字即随文识字,是以课文为生字的载体,利用课文情境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学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引导学生口头造句加以区分运用,在随文识字的具体情境中体会词义比单纯讲解词义要好得多。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文中出现了“飘”和“漂”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
师:是什么让风筝飘在了空中呢?
生:是风。
师:那我们请“风”站到“票”的右边。大家看,“飘”这个字的意思与“风”有关。比如旗子飘、大雪飘、气味飘,都要用这个“飘”,因为他们是风吹起来的。大家再看看课文,是什么让纸船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的呢?
生:是水。
师:那么我们请“氵”站到“票”的左边。大家看,这个“漂”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比如荷叶漂、浮萍漂、小船漂,都要用这个“漂”,因为它们是水托起来的。那谁会分别用“漂”和“飘”组词说话呢?(学生组词“漂浮”“飘扬”,并进行说话练习,课堂气氛活跃。)
“漂”和“飘”的教学,结合课文提供的语境,渗透了字理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据此知晓了字的音、形、义,还尝试了运用。这样的语言训练,使字、词、句、文的学习整合在了一起,收到了综合训练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一课时,教师结合课文围绕识字创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去了,当时别的小朋友是怎样表现的呢?读一读课文。
生: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师:大家看书看得真仔细。一个“慌”字,最能表现小朋友的心情了。那大家观察一下,“慌”字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
生:左边的竖心旁(忄),右边是一个“荒”。
师:大家想想,“慌”字为什么是竖心旁(忄)呢?
生:因为人心里害怕才会慌。
师: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当一个小朋友掉进缸里时,别的小朋友具体表现是怎么样的?他们“慌”表现在哪里?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认真地解读了教学内容,抓住了其他小朋友的“慌”与司马光不“慌”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慌”的字形、字音、字义,并督促学生关注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司马光的人物形象。这样的阅读教学,巧妙联系字理知识,恰当利用文本自身资源,使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四、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1.在校园的文化环境中识字,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的环境感到新鲜、好奇,无形中就产生想认识想了解的欲望。教师要把学生的认识欲望与认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园,认识学校的办公室、多功能教室、阅览室等;通过墙壁教育故事如“三字经”、“校园之星”、“红领巾评比栏”以及认识班上同学的名字、认识课程表上所学学科的名称等来识字。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环境的布置,也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做到看似无意,实为有意,让一首儿歌、一首古诗、一幅图画等都成为学生认字的“教材”。
2.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识字,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逛街认识大街上的各种招牌、广告和各种商品、各条街道的名称等。教师要与家长协调配合,做到家校合作,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识字舞台。
3.在娱乐竞赛中趣味识字。有益的玩就是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认识规律,设计出形象生动的认字游戏,让认字活动成为学生识字的舞台,让学生在识字游戏中充分享受“玩”的欢乐,在展现学生认字成果的词时,体现学生的识字能力。
4.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应用,教师要采用积极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早期阅读,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效果,进一步理解汉字所具有的语境意义。
5.设计创造性的识字作业。“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布置创造性的识字作业,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动画片是颇受学生欢迎的电视节目,要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认读字幕,让学生不仅看得开心,还能认识不少字。还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包装物以及各种报刊杂志上认识的字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写写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自制识字课本”,使学生动手、动脑和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过程享受识字的乐趣。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