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浅析
文/张利华
摘要: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创造能力。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真总结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原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知与情、加强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班主任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生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张利华(1982.08),女,湖南醴陵人,教育管理在读硕士,湖南省师范大学,供职于湖南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51-02
一、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为先就是用思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为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准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加强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教育总的来说就是教会人做事和做人,而只有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才能做好事、做好人,有责任才会有理想,有担当才会有抱负,有了理想和抱负才会有所为,有了责任意识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才会有“与祖国和民族同舟共济”的意识。
(二)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第一,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驱使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自我保健,进而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意志,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抑郁、逃避等不良心理因素。第二,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归属感,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包括对自身、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意识,这样的学生就很难被他人、集体、社会所认同,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希望自己能归属于某一群体,并从中得到爱和帮助。有责任意识的学生,对集体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肯付出,从而能获得较好的集体认同感,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第三,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青年人责任意识强体现在能勇敢地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努力为国家贡献自身力量,在对知识的渴求、人类贫苦的悲悯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三)责任意识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意识驱使思考,思考产生行动,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才会去思考我自己担当的什么角色,我应该怎样当好这个角色,在这个角色中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该用什么行动去履行我的责任。而当树立了较强的责任意识的时候,才会积极去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将自身的优点和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世界上没有不必承担责任的工作,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肩负的责任就越重。一个人责任心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只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精神方显旺盛,生命才会充实,人生才富有价值。一个缺乏责任的人,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漠不关心,许多需要解决的题就不会被发现或引起他的注意,就更不会引发他对社会有益的发明创造了。一个人有对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负责的意识时,他的创造性人格与品质才与整个国家、社会和他人、自己的利益相联系,由此就会产生大的创造力量。
二、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内涵
《现代汉语辞典》对责任的解释是:(1)分内应做的事;(2)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具体到中学生责任意识,一方面是中学生应该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笔者认为中学生分内应该做好的事情包括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在学校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读书,中学生应该认真读书,学习好课本知识,为以后的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中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学会明辨是非,要有感恩、怜悯之心,做一个有正气的人。另一方面,中学生应该要为自己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而承担相应的过失。选择面对,选择解决,有勇气、有胆略。
三、当前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当前某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讲收获,认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二是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三是注重个体发展,缺少集体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四是对自己、家庭、社会缺少担当。追究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父母为孩子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学校引导不够及对对责任的错误理解。
四、班主任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行政管理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在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上起着基础性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将培养责任意识始终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一则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文章深有体会,一个在中国调皮捣蛋、成绩倒数第一的小学生到美国却是成绩第一,家长看到老师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布置的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糖尿病”质疑老师让学生去搞懂大人都搞不懂的问题,结果孩子通过去图书馆找资料、询问医生和病人,写出了整整十三页的文章,老师依据此还发现自己的女儿有糖尿病,并称赞学生以后会是个著名的医学家,孩子也信心满满。通过这则例子,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凡事亲历亲为就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只有形成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能力担任具体的责任,才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且在自我寻求的过程中,就能收获知识,学会筛选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沟通。
(二)让学生学会知与情。“知”是指了解,学生只有通过了解家庭的日常开销,了解维持正常生活需要付出的努力,才能激发自己的爱家情结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只有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学校优良的师资力量,了解老师的用苦良心,才能做到爱校和对自己学业负责。只有了解社会,了解人间疾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激发爱国热情,才能对社会有所担当。“情”是指用情,必须学会用心生活才能在感情升华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对家庭、学校、社会要有感激和铭谢之情,
(三)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是有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感恩”是一种品质,现代人之所以缺失责任意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感恩之心。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家庭及其成员,学会体会父母的不易,孝敬父母,发自内心的爱父母。由此拓展,爱己爱人,爱父母爱国家、爱社会。从小坚持感恩教育,能让学生明白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感恩教育,可从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的小事做起,重点培养感恩意识,要从朴素的感恩教育中体会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班主任,应该多开展以感恩为题材的活动,坚持感恩教育,使学生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和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进而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培养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责任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具体应当做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互相依赖、辩证统一。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复存在。正确地理解个人与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古先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典范。中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感。培养自己对他人和集体的担当意识,并通过承担具体责任来体会此所带来的自豪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决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更不会将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从而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而是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个人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参考文献:
张勤,中学生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教导刊,2010(10):137-138
田俊英,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和培养.长治学院学报,2008,(25):39-40
张庆子、孙立家,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德育探索,2010(11):12-13
邵龙宝,思想道德修养.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52-54
刘永记,新时期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科教文汇,2010(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