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荣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双源螺旋CT扫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齐 荣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扫描成像技术对肺部肿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收治的早期肺癌诊断患者60例,其中57例经过术后病理检验结果明确肺癌诊断,3例经临床诊断及随访明确肺癌诊断。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根据CT扫描能量不同(高千伏140 kVp、低千伏80 kVp)分为常规组及虚拟组,各30例。两组分别进行常规及虚拟CT扫描后,根据图像中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主动脉及脊柱肌肉CT值信号差异,进行分析比对,并对图像质量评分、钙化及坏死灶的比较,来探讨不同信号CT扫描对肺部肿瘤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 ①CT扫描后,各组均得到不同辐射剂量值,虚拟扫描组CTD、DLP、ED较常规扫描组CTD、DLP、ED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及周围肌肉组织的信号噪声比均得到不同变化,虚拟扫描组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脊柱周围肌肉较常规扫描组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脊柱周围肌肉水平明显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组织影像均得到不同对比信号比及图像评分值,虚拟扫描组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较常规扫描组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优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钙化及坏死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螺旋CT虚拟扫描可在相同CT值的水平下,提高肺部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器官间差异,得到较高组织间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较常规扫描图像质量更优异,并最大限度降低钙化坏死病灶对肿瘤组织的信号影响,减小检查辐射剂量对机体的影响,提高临床诊断精确度,明确反应肿瘤组织情况,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肺部肿瘤;双螺旋CT;常规扫描;虚拟扫描
肺部肿瘤(lung cancer)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可导致呼吸系统因肿瘤细胞增殖、压迫、扩散而危及机体多脏器及生理功能,从而危及生命[1]。肺部肿瘤疾病早期症状不易察觉,但晚期由于肿瘤细胞恶性增殖扩散,影响肺周神经如压迫喉反神经等而出现声音嘶哑,浸润肺泡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危象[2]。目前临床上对肺癌患者主要以CT及MRI扫描、支气管镜、肺部穿刺活检等方法明确诊断[3]。但由于MRI扫描费用较高、预约困难,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4]。且常规CT扫描伪影较多,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间信号噪声比较低,影像学并不突出,影响了临床诊断效果。近些年,临床上出现以低千伏虚拟扫描方法平扫肺组织,以提高组织间信号差值,突出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间差异,明确肿瘤组织大小、分布及程度,且临床确诊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高清晰、低辐射、低不良反应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为此笔者做了大量临床研究,通过观察不同电压伏CT扫描肺部组织而呈现的肺部各组织信号噪声比,来探讨虚拟扫描对早期肺癌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以早期肺癌为诊断入院并行双螺旋CT扫描的患者60例,其中57例经过术后病理检验结果明确肺癌诊断,3例经临床诊断及随访明确肺癌诊断。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3.5±8.2)岁。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高千伏的常规扫描组及低千伏的虚拟扫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符合《中华肿瘤科学会肺部肿瘤诊疗标准》[5]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排除标准。肝、胆严重疾病;除肺癌以外的其他恶性肿瘤;神志异常患者;既往有脑、心血管疾病史。
1.4检查方法:患者均在CT检查前6~8 h禁食水,应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及虚拟扫描,信号电压分别为140 kVp及80 kVp,旋转时间为0.5 s/圈,管电流控制在250 mAs,准直128 mm× 0.6 mm,螺距0.6,扫描方向从头向脚。得到扫描图像后,进行后期处理。应用syngo MMWP 西门子医学影像处理系统version2008工作站,将140 kVp及80 kVp两组原始数据分别调入双能量Dual Energy 软件,应用影像程序能量减影技术,通过调整组织间CT信号值比率,并得到各组扫描结果的正常组织、肿瘤组织、血管及肌肉周围组织的信号噪声比,统计两种辐射剂量,应用临床影像学评分标准对各组图像进行评分。
1.5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①两种扫描辐射剂量比较:常规及虚拟双螺旋CT扫描结束后,在相同CT信号值水平基础上,分析并计算扫描对人体发出的放射剂量,统计并分析比对各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水平。②两组信号噪声比水平:扫描结束后,对两组肺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及周围肌肉组织的信号噪声比进行统计并分析比对。③两组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情况:扫描结束后,对两组肺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及周围肌肉组织的对比噪声比进行统计并分析比对,并统计各钙化及坏死病灶显示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方法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1各组扫描辐射剂量比较:CT扫描后,各组均得到不同辐射剂量值,与常规组比较,虚拟双能量CT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扫描辐射剂量比较情况()
表1 各组扫描辐射剂量比较情况()
注:扫描结束后,与常规扫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CTD(mGy) DLP(mGy*cm) ED(mSv)常规扫描组 30 33.77±2.19 850.68±90.05 14.71±1.32虚拟扫描组 30 23.12±2.15 609.08±82.36 8.09±1.01 t 8.331 9.217 7.623 P 0.031 0.033 0.025
2.2两组信号噪声比水平: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及周围肌肉组织的信号噪声比均得到不同变化,与常规组比较,虚拟组信号噪声比明显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情况: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组织影像均得到不同对比信号比及图像评分值,与常规组比较,虚拟扫描组影像学评分及对比噪声比明显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钙化及坏死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信号噪声比水平比较情况()
表2 两组信号噪声比水平比较情况()
注:腰椎MRI检查后,T1及T2加权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正常组织 肿瘤组织 动脉血管 脊柱周围肌肉常规扫描组 3.31±0.31 1.37±0.29 3.18±0.95 3.14±0.32虚拟扫描组 4.78±0.52 3.91±0.37 3.93±0.59 5.85±1.97 t 7.368 9.181 12.157 10.118 P 0.006 0.035 0.031 0.027
表3 两组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情况比较()
表3 两组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情况比较()
注:扫描结束后,与常规扫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坏死灶显示率(%)常规扫描组 1.52±0.6 2.97±0.22 14(100%) 17(100%)虚拟扫描组 3.28±0.82 3.86±0.17 14(100%) 17(100%)t 8.198 10.281 11.127 15.128 P 0.021 0.031 0.036 0.021组别 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 钙化灶显示率(%)
肺癌是常见的呼吸系统肿瘤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且晚期恶化及转移程度均高于其他脏器癌症,成为首要威胁生命的肿瘤疾病。但由于早期肺部影像学信号值差异较小,且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耽误病情的治疗[6]。笔者通过观察不同电压伏下对肺组织进行CT扫描来观察肺组织间信号噪声比及差异情况,来探讨虚拟扫描对早期肺癌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效果。
本实验中,①各组扫描辐射剂量比较:CT扫描后,各组均得到不同辐射剂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虚拟扫描及常规扫描在得到相似CT信号值的水平下,虚拟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及容积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均低于常规扫描,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精度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对机体的损伤,避免患者产生其他不良反应;②两组信号噪声比水平: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动脉血管及周围肌肉组织的信号噪声比均得到不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情况:扫描结束后,两组肺部组织影像均得到不同对比信号比及图像评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钙化及坏死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肺部钙化及坏死病灶的确诊中,常规扫描及虚拟扫描均可得到满意效果,并且虚拟扫描较常规扫描的临床图像质量评分更高、组织间对比噪声比更明显,可降低钙化及坏死病灶对诊断肺部肿瘤的误差影响,为肺癌患者做出精确诊断并为其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双源螺旋CT虚拟扫描可在相同CT值的水平下,提高肺部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器官间差异,得到较高组织间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较常规扫描图像质量更优异,并最大限度降低钙化坏死病灶对肿瘤组织的信号影响,减小检查辐射剂量对机体的影响,提高临床诊断精确度,明确反应肿瘤组织情况,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1]鲁芳.肺部肿瘤组织成像扫描及治疗经验介绍[J].中国心胸外科学,2003,35(10):10-11.
[2]隆艳.CT扫描对肺部肿瘤35例治疗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35.
[3]王民.肺部肿瘤CT及MRI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0,24(l):68.
[4]王和清.影像学对肺癌的诊断经验[J].河北临床医学,2001,23(4):16.
[5]中华医学会肿瘤医学分会. 早期小细胞肺癌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信息,2009,24(1):20-21.
[6]罗华.早期肺癌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华中医杂志,2002,20(1):17.
R734.2
B
1671-8194(2015)29-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