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巧用乡土历史教材

2015-10-26 21:15涂德兰李娟
新课程·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三制育人价值教法

涂德兰+李娟

摘 要:乡土历史教材与教法研究,对于推动中学历史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三三制”教法,在预习环节布置实地考察任务,在课堂导入环节凸显乡土教材相关内容,在补充史料、情感升华中插入乡土历史,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乡土历史教学;“三三制”教法;育人价值

一、问题提出的根源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的内容,也是我代表本校小班参加县卓越课堂历史课大赛的课题。在为赛课准备的过程中,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同仁们确立了课堂要围绕“体现小班课堂特色,体现历史课堂本色”这一中心。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四段三步式”历史课堂教学法,成功解决“体现小班课堂特色”这一难题,而“体现历史课堂本色”这一难题却悬而未决。

在对教材不断地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课是以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主线展开的历史,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历史,在川教版的七下历史教材中却是空白。衔接这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重要人物,就是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这个人物在川教版的历史教材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却屡次出现在历史中考的试卷上,原因何在?因为这个人物在乡土历史教材《重庆历史》中有重点介绍。讨论到这里,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如何体现历史课堂的本色?如何补充本课空白的历史而不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乡土历史教材《重庆历史》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二、乡土历史教材的重要性

所谓乡土历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历史新课标规定乡土历史教学应纳入教学计划。重庆地区现行的初中乡土教材《重庆历史》一书,不仅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也注重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维特征。

重视乡土史教材与教法研究,对于推动中学历史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整体文物价值和现状,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三是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家乡的历史与祖国历史之间的血脉关系,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乡土历史教材的现状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一直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时间约8课时。但老师很少结合中国历史课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原因何在?主要源于乡土教材在中考中所占的有限分值和试题类型。总分为50分的重庆历史中考试卷中,乡土历史的分值仅有5分,而且多是以简单的选择题类型出现。两本《重庆历史》乡土教材共13章,中考所涉及的内容不超过4章。这直接导致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历史教师只是浅尝辄止,仅仅是以中考所涉及的几章内容为主的知识勾画。

四、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误区,以及为了体现本次赛课“卓越课堂”的宗旨,本组同仁们在不断地磨课、反思、整合过程中,采用了“三三制”的教学法,即把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统编教材,二是地方史教材,三是补充说明部分。教学中先按大纲要求理顺教材,把握主线,确定教学重点;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补充地方史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科学系统地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必须注意的是“三三制”并非机械地把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等份,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中国历史和重庆历史的衔接融合,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至于出现混乱和本末倒置的后果。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和重庆历史一书不单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乡土教材中《宋蒙在重庆的争夺》一目着重介绍了蒙古大汗蒙哥攻打重庆合川钓鱼城,以及钓鱼城保卫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历史。这段历史其实是整个元朝建立过程中的一步,如果脱离中国历史的大范围而单一地给学生讲述这段历史,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段重庆历史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占的地位;而脱离了这段重庆历史的元朝建立史,就会出现零散、空洞的局面。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段元朝的建立史才是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血泪史,才是我们身边的可触摸的历史。因此,本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中国历史与重庆历史进行衔接:

1.在预习环节布置实地考察任务,引发学习的兴趣

重庆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史料、文物遗址。合川钓鱼城遗址就是学习本课内容最好的实地考察基地。庄严肃穆的钓鱼城,在近千年的风雨中默默述说着抗蒙的艰辛和最后免遭屠城之祸的喜悦。你可以登上挺拔雄峻的古钓鱼城城台,领略抗蒙英雄们的忠烈风范和古战场的腥风血雨。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导入环节凸显《重庆历史》相关内容,引发学习的探究性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通过视频《合川钓鱼城保卫战》简单介绍钓鱼城长达36年的抗蒙历史,给学生一个熟悉亲切的开始。然后教师提问:“你去过钓鱼城吗?”因为预习环节有实地考察的任务,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提问:“这里上演过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探究根源的积极性,将这段重庆历史自然地带入整个元朝的建立史中。

3.在补充史料中插入重庆历史,引发学习的生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补充是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的有趣解释和深入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处补充史料中插入重庆历史:

一是在教师讲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汗国时,补充史料“蒙古汗国疆域及四大汗国的形成”。在这段讲述中,教师实际上就是通过介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引出蒙哥其人,既点明了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三者的关系,又明确了元朝的建立过程。

二是教师介绍忽必烈生平时,补充一段忽必烈选封地的趣闻。

这样故事性的衔接,不仅能自然地由重庆历史过渡到本课的重点内容“忽必烈的汉法措施”,而且轻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目的学习中,还解决了“为什么忽必烈要学习汉法进行改革”这一疑难问题,可谓一举数得。

4.在情感升华中插入重庆历史,引发学习的思想性

在讲本课“文天祥抗元”一目时,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的机会。我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问:“在元灭南宋的过程中,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重庆钓鱼城作为抗蒙的前沿阵地,涌现出余玠、张珏、王立等抗蒙英雄。在南宋的抗蒙英雄中,有人写了这样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知道他是谁吗?”以重庆历史中涌现出的抗蒙英雄切入文天祥,将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英雄提到与耳熟能详的文天祥同等的高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作为重庆人的自豪感,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的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巍.预习,目标教学的前提与保证.职业教育,1999(S1).

[2]李仁琼.教师主导,精讲多练.辅导员,2011(09).

[3]谢明俊.用图示比较法突破教学难点.江西教育,2000(09).

[4]周军玲.深化与拓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巧用.河南教育,2006(02).

[5]朱家鼎.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11).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三三制育人价值教法
“三三制”政权下陕甘宁边区基层党建与乡村民意的互动博弈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