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征引《诗经》《楚辞》考论

2015-10-26 16:54曹容春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物色刘勰楚辞

曹容春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46篇,论述了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关系的两大重要方面:自然景物对思想情志的影响;以自然景物为抒情对象的文学创作方法。多年来,中外学者有许多关于《物色》的专题研究,其中以朱东润、陆侃如、周振甫诸位先生贡献尤多。综观以往相关研究,多着眼于译注、校释、札记以及物色观的理论研究,而较少涉及与前人作品征引的关系。《物色》的创作初衷大抵是刘勰有感于当时文坛写景的过度虚浮夸张,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刘勰结合前人的优秀诗歌、辞赋作品为例子并以之为工具阐述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思想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同时它也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提出了前人所未发的见解。本文以《文心雕龙·物色》引用前人的文学作品成辞情况为研究对象,考订《物色》引用这些作品成辞的次数、涉及篇目,并对其进行详细考察,以期管窥《文心雕龙》一书大量征引诗骚成辞的初衷。

一、《文心雕龙·物色》中对《诗》《楚辞》征引成辞的引用情况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中古时期最早、最完备、最系统全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开源发流,为世楷式”。①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先秦到六朝全部的优秀作品。周振甫说:“《文心雕龙》中共引述著作500余部,涉及作家200余位。在所有被引述的著作中,《周易》被引用的次数最多,《诗经》位列第二,紧随其后。”②关于引用,刘永济说:“文家用典,亦修辞之一法。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③并进一步解释:“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③

《文心雕龙》引述前人的文学作品的最突出特点,恰恰在于对文学作品成辞的引用和化用。据笔者最新考订,单就《诗经》的引用:《文心》全书除《体性》《定势》《声律》《隐秀》《总术》5篇外,其余45篇均有引用,共计152处,引用频度高,覆盖率90%。内容涵盖《诗经》风、雅、颂各个部分,涉及《诗经》作品94篇,占《诗经》总篇目的30%。可见,刘勰之于《诗经》已到了随手拈来、纵意渔猎的程度。除了《诗经》《楚辞》之外,《物色》篇对前人的文学作品的征引的范围极广,包括《左传》《孟子》《庄子》等先秦文学作品,以及张衡《西京赋》、陆机的《文赋》等诗赋作品。下文将具体考察《物色》中对于《诗经》《楚辞》的征引。

(一)直接引用

1.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此句分别出自《离骚》。《离骚》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此处刘勰直引之,强调四时变化对于诗人情感的影响,正如《诗品序》所言:“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2.是以献岁发春……滔滔孟夏……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

按:“献岁发春”语出《楚辞·招魂》:“乱辞: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据王逸注:“献,进。言岁始来进,春气奋扬,万物皆感气而生,自伤放逐,独南行也。”“滔滔孟夏”语出《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天高气清”语出宋玉《九辨》:“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可知,刘勰此处引之,亦以言时节之气对于诗人情感的影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两句,扼要地说明了人们的感情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则又是由于感情的激动而产生的。

3.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按:“或黄或白”语出《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笺曰:“华或有黄者,或有白者,兴明王之德,时有驳而不纯。”“绿叶紫茎”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刘勰此处引之,因为两处的描写,都是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勾勒出事物的情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以此为范例说明作家贵白描,不重妆点,从而强调学习《诗经》中“以少总多”的写作方法,反对辞赋家堆砌辞藻的倾向。

4.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按:“飒飒”语出《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春日迟迟”语出《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此二句都是将诗人的情感与景色相结合的典范。刘勰将《离骚》和《诗经》中的这两句化用进赞语中,从而引出了“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个结论,说明了虽然最先是由于景物的美的感召,但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感情动荡于心,相互起着作用。此亦可见,对于《诗》《骚》的推崇是贯穿整个《物色》篇的。

(二)间接引用

1.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按:语出《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霰,雨雪杂的样子。引此意在说明雨雪杂乱无垠的样子,会勾起诗人对国事深重的思虑,说明了物象对于诗人情感体验的影响。

2.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按:“灼灼”语出《毛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此极言桃花之盛。“依依”语出《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杲杲”语出《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瀌瀌”语出《小雅·鱼藻之什·角弓》:“雨雪瀌瀌。 ”“喈喈”语出《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喓喓”语出《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刘勰引此,是为了说明“以少总多”的表现手法。黄海章《续文心短论》:“至于表现手法,刘勰以为要能高度概括集中,即用最精炼的词句,来显示丰美的内容。”如用“灼灼”来形容桃花的鲜艳,用“依依”来形容杨柳的当风,用“喈喈”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来形容草虫的清韵,仅仅两字而绘色绘声。而那些描头画角,看来精细却缺乏生气。

3.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

按:“皎日”语出《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嘒星”语出《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参差”语出《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沃若”语出《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刘勰引此,以其能够“一言即一字也”,描摹事物的事理总能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达。

4.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

按:“嵯峨”语出《楚辞·招隐士》:“山气巃嵷兮石嵯峨。”嵯峨,峻险突兀之貌;“葳蕤”语出《楚辞·七谏·初放》:“上葳蕤而防露兮。”引此意在说明“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的道理,主张“要约写真”。

二、刘勰《物色》引用《诗经》《楚辞》成辞原因分析

《物色》用成辞以明今义,可从《物色》引用诗骚成辞的考证中看出刘勰对《诗经》《楚辞》的推崇。这也是出于扭转当时文风,提出己见的论证需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谈道:“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在刘勰生活的宋齐梁时代,文学创作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赋和骈文进一步发展,许多作家刻意追求语言形式的华美,其突出的弊病为语言繁冗不精要、奇诡而不雅正,此病刘勰称之为“淫丽”,即过度追求华丽的辞藻。《诠赋》云:“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指出宋玉开这种弊病之先风。《物色》又云:“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而南朝文人的创作也是照此一路沿袭下来的。《情采》云:“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泛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刘勰认为宋齐这种繁冗靡丽的文风源于过分追求辞藻。为了扭转这种浮华文风,刘勰标举《诗》《骚》,通过强调“复古”来调和当时过于偏重形式的文风。在上文的考证与分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复赘言。

文学发展到刘勰所在时代,前代文学留下来的创作实践,一是《诗经》,二是《楚辞》,三是汉大赋,四是历史散文及五言诗等。而《诗经》《楚辞》无疑是最为伟大的丰碑,从价值上来说也是最应该学习的范本。在《序志》中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体乎经”的“经”即五经,而《诗经》恰恰是五经中的重要一极。因此,刘勰禀《诗经》以制式,酌《诗经》成辞以富言,也是其尊崇经书、师法圣人思想的具体实践。正如黄侃所言,刘勰认为《离骚》上继《诗经》,④下开汉赋:“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辨骚》),产生时代处于二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地位上,刘勰认为《楚辞》是继《诗经》后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从“文之枢纽”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论述《楚辞》可以窥见一斑。而在《物色》篇中,刘勰往往将《诗经》与《楚辞》对举,如“春日迟迟,秋风飒飒”,可见刘勰认为,虽然这两部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但这两部作品在典范性上具有同样价值。

从《文心雕龙》的写作样式(骈体文)、语言措辞来看,《诗经》《楚辞》之于刘勰,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尊崇的对象。他标举诗骚的态度不仅是后世读者对前人作品的喜爱之态,更是作为创作者对前代文学、思想、文本的学习、吸收和涵化。所以,刘勰将其立为旗帜,从而提出物色论。

注释

①胡辉,孙玉荣.良文盈箧 妙鉴方定——刘勰诗经观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5):41.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296-271,357-359.

③刘永济.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

[1]刘勰.文心雕龙义证[M].詹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周振甫.刘勰论物色[J].文艺理论研究,1982.

猜你喜欢
物色刘勰楚辞
论《文心雕龙·物色》之内涵及定位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欧洲研究委员会物色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