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5-10-26 15:03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笔者

徐 蕾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自从投身教育工作以后,笔者逐渐感觉到语文教学不仅在于书本,也不仅在于课堂;语文学习也绝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而应该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不是机械地在课堂上把知识毫无选择、毫无过滤地灌输给学生。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语文教师的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育己育人的一部分。这促使笔者找到了理论的依据,即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不妨可以用来引导高职语文教学,在实践中渗透这一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具体来说,首先真正的生活教育是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 “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其次,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最后,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褊狭。以社会作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生活即教育”的主要内涵,也揭示了先生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认识。联系当下,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体现了先生这一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理念。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起到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网络平台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改革是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去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呢?笔者认为,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在笔者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曾经进行过以下尝试:

一、读小说,培养读写的习惯

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小说有着普遍兴趣。兴趣是阅读的前提,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所以笔者考虑从小说入手,来培养学生读写的习惯。在付诸实践时,笔者首先通过概述和专题讲解给予学生评价小说作品的基本理论,还使用了由人及文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作者人生遭遇和选择(比如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创作动因和态度等问题,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提出“我的”看法,言之有物,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看法。

二、看电影,做活影片赏析

要想做好这个环节,笔者自身的体验和积累是前提。但要给学生看电影,还是要动一番脑筋。首先是时机选择。看电影的时间适合,选择密集但效率不高且紧接着可做写作安排的那些课时,比如放假前、习题课和考试之后等。其次是选片。内容要精当,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要学生爱看,主题和谐,电影要有优于文字方面的长处。比如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笔者曾经选择过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宫崎骏的动画《龙猫》《千与千寻》等,针对高年级段学生的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饮食男女》《喜宴》)、许秦豪的《八月照相馆》等,以及配合教材文本的影片,如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刺秦》等。以上电影无论是内容主题、台词情节、人物环境,还是影音效果,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再次,是放映后的点评时间,要求学生在看完后做即兴评讲,把自己最直观的观影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欢迎各种观点和看法的交流碰撞。最后是课后要求学生评论及交流并总结成文。比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学生点评的关键词是家庭、亲情、代沟、老年人的婚恋、中西文化冲突等问题,学生也由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几年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获得了学生的欢迎,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笔者以为,语文应该是所有课程里涉及面最广也是知识量最大的学科,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语文课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或者文学,也不仅是阅读写作能力,还应该获取诸如观察、思考、比较、归纳等能力,也能有审美、哲学、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玩微博,玩空间,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大语文”所用

过去十年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普及使每个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都拥有了话语权。只要你乐于发言,敢于发言,自然会有倾听者。微博、空间、微信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如果为 “大语文”所用,其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笔者在平时会鼓励学生多练笔,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感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发表在网络平台。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受众来互动交流,自己亦可以从别人不同的观点、感受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个人认为,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比传统的布置作文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此实践中,更乐意书写,更享受抒发。同时,笔者自己也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备课或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让彼此在教与学的困境中获得开解和启发,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恢复学习兴趣和信心。可见,教育事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一切新的条件来为培养学生服务。

通过以上有限的尝试,笔者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识到生活即教育,职业与事业、事业与生活、学生与学习并不矛盾而完全可以融会贯通。教师自身要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并且要有包容的心态;在教学中,秉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理念,从任何人身上都能学习,随时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避免“师道尊严”的禁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了解自己,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随时质疑和思考。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善卿.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笔者
老师,别走……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