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医院(101400)任国钰
1.1 研究对象 采用查询电子病历及存档病历的方式,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怀柔区2家医院(怀柔区第一医院及怀柔区中医院)的住院病历进行筛选,选取出院主诊断为房颤的病例,且进入统计有效的病历数为30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入选标准 2008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房颤病历,有详细病史,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证实为房颤的患者,房颤诊断至少有1次心电图证实。
附表1 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分布情况(例%)
附表2 房颤患者不同抗凝药物治疗后CHA2DS2评分及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1.2.2 诊断标准 房颤的诊断标准:P波消失,可见快速而不规则的碎裂率,称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房颤分型:凡房颤能自动转复,持续时间<7d者诊断为慢性房颤,其中持续≤1年者为永久性房颤。脑梗死:有脑梗死病史、体征及头颅CT或MRI证实。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类型房颤的心功能分级与治疗 ①心功能分级:3种房颤组的心功能分级CNYHA分级所占比例有所不同(P<0.05)。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心功能Ⅰ~Ⅱ级比例高于慢性房颤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功能Ⅲ~Ⅳ级比例高于其他二种类型的房颤患者(P<0.05)。②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1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40例使用胺碘酮复律,成功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20例。采用射频消融治疗16例,其中维持窦性心律12例。80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56例接受地高辛治疗。③慢性房颤患者的治疗:140例慢性房颤患者中30例使用胺碘酮复律,复律成功并维持窦性心律9例,采用射频消融治疗10例,其中维持窦性心律8例,120例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70例接受地高辛治疗。在胺碘酮复律、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地高辛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方法中,阵发性房颤与慢性房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附表1。
2.2 房颤的抗栓治疗 300例患者中250例患者接受抗栓治疗,其中应用阿司匹林160例,华法林80例,利伐沙班等其他新型抗凝药物10例,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比较显示:使用3种药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引起房颤的病因常难以明确,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是房颤的明确病因,有些疾病或因素与房颤伴发率高,如: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心衰、风湿性瓣膜病、特发性房颤、心肌病、糖尿病等。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复律药物,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房颤的成功率为34%~69%,口服胺碘酮转复成功率为15%~40%,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治疗房颤随访半年的成功率为95%,远期成功率在80%以上。本研究中怀柔区住院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胺碘酮复率还是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均高于慢性房颤(P<0.05)。慢性房颤控制心室率是基本的治疗目标,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成功率在80%左右,β受体阻滞剂与地高辛是临床常用的控制心室率的用药方案。本研究中慢性房颤患者(86.4%比56.3%),(P<0.05)。
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0世纪末有关房颤抗血栓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发表,均提示抗凝治疗显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中用阿司匹林的比例占总人群的53.3%,脑梗死发生率为18.7%。华法林使用率仍然偏低(占总人群26.7%),可能的原因是医生担心华法林的出血风险及频繁监测INR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依从性下降,脑梗死发生率为12.5%。新型抗凝药对脑梗死的预防作用与华法林相似,优势在于不必监测INR,脑梗死发生率为18.7%。本研究中新型抗凝药的应用占总人群10%。房颤抗栓治疗中,华法林及新型抗凝药物在减少脑梗死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