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
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在婚姻中追求个人自由,依然不太被社会所认可。而从过度牺牲和妥协的文化到过度掠夺和自恋的文化之间,我们的婚姻始终找不到足够好的支点支撑。于是我们对亲密关系有很大的幻灭感,面对婚姻,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
大家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要苟且着过吗?”愿意花钱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往往都是不愿意苟且、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理直气壮地活的人。什么是苟且?苟且就是当我们无法改善自己的情感关系时,却还要勉强维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很多人都会说:“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如果不是因为怕父母伤心,如果不是怕被人议论,我早就和他/她离婚了。”
为了孩子,我们要凑合吗
这几乎是所有在婚姻危机中的夫妻都会提到的“苟且”的最大原因。内疚感是很多夫妻的难题,在他们的观念中,单亲家庭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不可磨灭的伤害。
但事实上,孔子、孟子、欧阳修这样的优秀人物都是出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真的对孩子有如此致命的影响吗?美国人在更科学的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离婚家庭出身的孩子和非离婚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心理层面的差异不是很大。
其实婚姻最考验的是人的情商。离婚并不会伤害孩子,你的情商不高才会伤害孩子。
心理研究证明,对一个人一生心理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两种家庭,一种是高情绪表达的家庭,一种是低情绪表达的家庭。高情绪表达的家庭呈现为激烈的冲突,这会对孩子的精神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孩子会停止发展自我,而将精力用于应对外部强烈的刺激;低情绪表达的家庭呈现为压抑的氛围,这也会让孩子因为缺乏足够好的情绪表达的环境,而失去了探索自我的机会,其副作用就是长大以后,对情感有否认的倾向,过度追求独立,而对依恋有很强的抵触。
但无论单亲家庭还是双亲俱在的家庭,都会有这两种倾向。对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父母到底有几个,而是父母的情绪是否有足够的稳定性。很多人长大以后都说,自己不会对父母说真话,报喜不报忧,这是因为他们从小过度发展了照顾父母的生存能力,而无法发展在亲密关系中,对他人产生依恋的能力。
结论是,只要你的情商能力足够好,那你就可以做到在任何矛盾中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把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承担,产生了需求倒置,让孩子来承担父母无法承担的情绪压力。
亲密关系的支点在哪里
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否在任何时刻都能坚挺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总给自己杀价。
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自我预言,决定了我们在婚姻中的表现。如果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就是小红帽里的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忍受婚姻的折磨;如果我们对外界的看法是相对中和一些的,那么,我们就更能去追求好的生活。
我们经常可以在婚姻中看到当下中国人的世界观,用一本畅销书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世界如此险恶,我们要内心强大》。我们当下的社会心理必定无法摆脱中国过去的影响。近百年来,中国一直都在动荡中度过,更不要提我们的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让我们无法再用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来面对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60年代的父母的婚姻文化,无法应对80年代出生的孩子所面临的世界。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告诉我,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被父母欺骗的感觉。因为父母许诺的那个用牺牲和道德以及家族文化来建构的世界并不存在。中国文化开始从熟人文化进入陌生人文化。尤其在大中城市,人都以碎片化存在,陌生人之间的支持甚至会高于亲朋好友,家族的力量此时非但不再是支持的力量,反而成为压力的来源,每年春节都会爆出的应对逼婚指南就是明证。
而“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父母们的婚姻观,还是来自过去的年代,可支持婚姻的社会体系已经崩溃,他们观念的落伍过时也是必然。
于是当市场进入婚姻的时候,拜金主义、女性主义等竞争文化开始滥觞。在过去,女人的形象是以道德至上的弱者来制衡男权文化,用内疚感把男人强留在婚姻中;但现在很多女性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她们从小接受的是竞争文化,所以,她们很难扮演《渴望》里的刘慧芳式的老式女人。苦情女人是无法战胜“小三”们的。可是很多人又从过度妥协走到了过度竞争的另一个极端,整个社会都不知道如何用平常心面对竞争。我们的婚姻始终找不到足够好的支点支撑。
于是我们对亲密关系有很大的幻灭感,我们不能相信男人的承诺,也不相信女人的美丽,似乎两者都是速朽的。面对婚姻,我们没有足够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父母的那套已经不堪使用,而当下的危机又日新月异,以前是QQ,后来是手机,然后是微信……这些都在让我们日益发现维系关系的艰难和能力的贫乏。
如果女人的年龄是关系最大的障碍,那么,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因为婚姻就意味着我们要一起白头到老。
“80后”的婚姻与父母发生冲突
“70后”的父母大多对孩子没有那么强烈的关注,起码那时孩子还是自己上下学,校门口还没有“淤积”大量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们。
我看到的大量的“80后”和父母发生冲突,很多人婚姻出问题的原因不只是二人关系不好,而是和彼此的父母有了冲突,甚至是彼此的父母之间有冲突,这个婚就结不了了,或者日子过不下去了。于是就会出现父母为孩子活、孩子为父母而活、而谁也不为自己负责的现象。
但很多人的婚姻就是因为被父母所迫而进入的,在进入婚姻的时候,他们没有太强的动力,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情。紧接着,他们又被催促着生孩子,往往到了生孩子以后,他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婚姻。
这个时候,他们的困境是:如果我要坚持自我,我就会伤害到父母。如果我坚持走自己的路,那就意味着我将会让他们失去寄托的期待,如果没有了我,他们何以为继?
这个本来应该在青春期就完成的分离个体化的过程,被放在了婚姻中,甚至有了孩子以后,想要拥有自我的夫妻们,缺乏足够的应对上一代父母冲突的经验,他们羽翼刚刚丰满,还没有飞翔的能力,此时的他们更应该去做的是平衡自己、孩子、父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去选择到底为什么而活。但要让这一代人走父母的老路,是万万不可能了。不过今后的半个世纪,社会只要能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相对成熟的文化体系也会被重建起来,因此,对自身来说,保持一个怎样的婚姻态度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本刊有删改)(责编 悬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