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仁 陈世明张瑞华 何思长孙渤星
随着新传染病的出现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人类正接受种种灾害的考验。作为卫生政策的决策者和医院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常态下的医院管理模式无论从组织结构、资源配置还是应急准备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医院应急反应的要求,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应急管理模式来提高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1]。无论是美国的JCI认证,还是中国的医院等级评审,都将HVA(灾害脆弱性)列为医院认证、评审的重要条款。
在新医改背景下,新一轮的医院评审在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开展起来,旨在提高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更好地缓解现阶段看病贵、看病难的局面。在原卫生部颁布的二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中,医院应急管理作为单独列为一节,且将其中“编制各类应急预案”条目作为核心条款,可见其在医院管理中也不容小觑,而合理科学评估医院灾害易损性分析又是编制各类预案前必经步骤。本文以新疆托克逊县人民医院为例,运用Kaiser模型进行了灾害易损性的识别与分析评估。
1.1 医院灾害种类及来源 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的要求,医院要开展灾害易损性分析,明确医院针对主要突发事件,编制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以确保医疗安全[3]。托克逊县人民医院地处314国道旁,是县城内唯一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全县13万人口的医疗、急救、保健、康复、预防等任务。托克逊县是通往南疆必经之地,医院就医患者流动性较大,常年大风天气较多,县郊小草湖附近时常发生车祸等灾害性损伤事件,因此灾害易损性分析必不可少。为此,医院于2015年重新调整“灾害专家分析小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通过专题讨论方式,确定医院的灾害事件分为4大类16种来源(详见表1)。
表1 某二甲医院灾害分类及来源
1.2 Kaiser模型调查内容及赋分标准
1.2.1 Kaiser模型简介[3]。全球最大的健康维护组织(HMO)——美国Kaiser Permanente医疗集团开发的Kaiser模型,将灾害易损性分析与数学模型结合在一起,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组织开展调查,可明确医院各重点危险事件,以制定科学应急措施,提高医院应急管理能力,因而在医疗机构灾害脆弱性分析中使用较广泛。该模型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严重性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和外部反应7个内容,风险的可能性与严重性均分为0~3级,0代表无/不适用,1代表低,2代表中,3代表高。
1.2.2 调查内容及评分标准。凡是灾害危及的对象或是承受灾害冲击的客体均称为承灾体(Bearing Disaster Object),承灾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易损性(Vulnerability)与脆弱性(Week ability)同是承灾体所具有的特性,其中易损性源于脆弱性[4]。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中称为“灾害脆弱性分析”,而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中称为“灾害易损性分析”,虽然名称不同,但两者都可运用Kaiser模型进行灾害医学评估与分析。该模型涵盖7个方面,在评价时每项指标分4个等级,分别赋0、1、2、3分。在赋分时,首先对Kaiser模型的7个方面分别予以解释。(1)发生可能性: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2)人员伤亡:可能造成的医务人员、患者或来访者的伤亡,伤者的预后、情感和心理的影响等。(3)财产损失:包括计算更新的费用,建立临时替代设施的费用,维修的费用和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等。(4)服务影响:包括正常工作的延迟或中断、关键物资供应的中断、外部服务的中断、员工的减员、可能的法律纠纷、公共声誉和形象的损失等。(5)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应急预案,举办应急演练和对职工应急培训,考虑应急物资、应急支援等。(6)内部反应:做出有效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物资种类和数量、工作人员的相关技能、后备机制等。(7)外部反应:考虑国家和本地的应急反应能力、其他单位的援助能力、社区志愿者的情况、与物资供应机构签订的应急供应计划或合同的情况等。
1.3 调查对象及方法
1.3.1 调查对象。以全院65名中层干部(医、护、技、行政管理)为调查对象,调查前对Kaiser模型调查内容与赋分标准进行集中培训,明确调查表填写要求,培训结束后发放调查表,填写完毕全部收回。
1.3.2 调查方法。运用Kaiser模型制定调查问卷。此次发放调查表65份,回收6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89.23%。将数据录入EXCEL 2007,相对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排在前几位的风险值作为目前医院高风险事件。
根据Kaiser模型的7个方面取每一项平均分,以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权重。同时采取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相对风险(%)。
表2显示,我院面临危险事件的风险排序依次为:暴恐事件(63.11%)、大风(52.35%)、暴力性医疗纠纷(49.96%)、高温 (41.98%)、大规模伤害(交通事故)(40.26%)、电梯故障(35.74%)、医用气体故障(28.64%)、停电(24.87%)、地震(24.86%)、医院感染暴发(24.78%)、放射性物质暴露(21.86%)、医疗垃圾/废物遗散(21.74%)、火灾(21.65%)、信息系统故障(21.39%)、停水(19.07%)、洪水(15.20%)。同时对医院灾害易损性分析进行排名汇总,得出自然灾害(54.0%),技术事故(48.7%),人员伤害(65.7%),危险品伤害(38.0%)。
表2 灾害易损性分析调查结果
灾害易损性分析调查结果(续表2)
3.1 医院应及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 在各种灾害性事件发生后,相关影响常常会导致医疗工作的中断或瘫痪,使医院不能正常发挥或者根本无法发挥医疗救治的功能[5]。因此,医院应根据调查结果,及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医院应急管理。
3.2 加强工作人员应急培训 健全医院应急体系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排名第1的暴恐事件,医院除了安装硬件设备(安检设备、视频监控、防爆设备)外,还应加强工作人员应急培训,建立健全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应急体系。当意外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取决于人员、设备最大功能的发挥。
3.3 根据季节变化 及时做好应急准备 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夏交替、秋冬交替的季节,在此期间,医院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向科室职工及时通知,以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后勤部门及时做好水电、物质供应,医务人员加强对病人的管理,以免发生意外。
3.4 加强医务人员医疗法规培训 暴力性医疗纠纷事件各医院都难以避免,但可以降低发生的几率,因此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法规的培训并定期考核。同时,医院经常组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使医务人员践行“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3.5 定期开展演练 及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在春季,由于大风天气,伴随而来的是沙尘天气,大规模(交通事故)频发,为此医院应及时做好包括人员、设备、物资、服务等在内的各项准备。同时,医院应针对此类情况,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并进行评价,查找疏漏、薄弱环节。
3.6 系统性开展灾害易损性分析与评估 建立联动共享合作机制 本文在运用Kaiser模型进行灾害易损性分析时,由于医院灾害专家分析小组为本院人员,调查对象样本量不足,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尝试加入第三方人员,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专家组成“医院灾害分析”委员会,建立互动、共享、上下联动的合作机制,系统地开展灾害易损性分析与评估,应是当前县级二甲医院应急管理努力的方向。
医院的应急准备是一个减灾、准备、反应和恢复的动态过程[6]。对医院管理除了建立起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响应机制、反馈机制,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对作为抗灾一线的群体的医务人员,应加强应急培训。作为医院管理者,如何对灾害事件通过定量的方式去分析,如何采取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将医院损失降低最低限度,最大程度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安全,也是今后医院管理最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1 辛衍涛.美国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J].中华医院管理,2008,24(9):588.
2 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S].2012.
3 陈晋,桂鸿斌,闫若玉,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40 -43.
4 赵顺.灾害医学视角下中部地区三甲医院脆弱性评估[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2):42.
5 姚瑶,刘瑞林,李妙,等.灾害脆弱性分析在医院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1):39.
6 成沛玉,鄢碧,刘群友,等.灾害医学视角下三级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医院,2014,(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