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弋
摘 要 从高职院校课件制作室建立的必要性、建设的原则、环境配置、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等方面对如何建设适应高职院校特点的多媒体课制作室进行探究,为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室
中图分类号:G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3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教学观念和手段也在急促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扬弃,新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涌现。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的建立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化技能教学培养。使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大了信息量及时高效传送,增强了教育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对高职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1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手段的重要方法,很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有这些硬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硬件还必须有软件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把现代化教育推向深入,必须建立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研制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因此.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场所,配备一些必需的设备,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良好服务,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的设计
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室设计原则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是教师制作各种类型多媒体课件的地方。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件制作室所需所用的各种硬件、软件配置,达到配置效能最大化。同时,还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打造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团队,集众人之长,完成精品课件制作。这样既可以缩短课件开发的时间,也有利于及时推出精品课件。
环境配置 很多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在设计时,只考虑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一个硬件与软件环境,忽略了制作室的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对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环境的设计至关重要,它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心理环境。研究表明,光线、色彩、温度、湿度、噪音等条件对人的能力有着基本的影响,合适、合宜、合量的感知觉刺激度能极大调适人的心理,促进人的能力发挥。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室设计时,要尽量保证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接受各种合理的“刺激”。
适宜、适量的光照条件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室非常重要,需要合理设计灯位置,保证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各个角度都能照明。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内的灯光要进行分组控制设置,保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行为模拟上课过程中各个教室的明暗情况。采用情景实时制作课件的,对室内光线及照明的要求会更高: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要保持很好的度,让人感到适应,感到愉悦,积极性得到很好发挥。
多媒体设备要求室内光线强弱是动态的,根据演示场景的不同,光线强弱要有不同的变化:当展示的事物需要进行强烈的对比,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时,就要求室内光线弱一些;当展示的事物需要较高的清晰度,方便学生看清事物演示的情景时,就需要室内光线强一些。教学条件足够的高职院校应在室内安装可调试灯光系统,让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由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窗户上悬挂便于开、闭的窗帘,这样一方面可以遮挡室外光线,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开闭窗帘来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为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效果,考虑到教师模拟讲课时逆光、背光等因素,要在讲台两侧及上方配置冷光源、散射灯,共同组建成亮度可以调控的灯光系统。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要做好消除噪声的合理配置。多媒体课件制作室一次使用人数不宜过多,保证每一位教师在录音时不被外界所扰,以增强录制的效果,最大化地满足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环境配置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在窗户上挂丝绒等较柔软的织物窗帘,墙壁上做个布景增加吸音度。这样设置可以有效阻断外界噪音与室内声音引起的混响,更好地采集教师的声音。实践也多次证明,此类方法比现已出现的同类课件在效果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要配置好演示区域。进行教学使用、增强教学效果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最终使命。制作完成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在教学中进行多次试用,以准确测试和评价其效果。同时,要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不断改善其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一切都是以科学配置的演示区域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课件制作室内一定要配备较好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教师在一个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工作,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合理的布局可以使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方便舒适,让其可以专心制作课件。
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室水平和性能的重要保障。根据现阶段硬件设备发展情况,结合成本因素,通常包括以下配置。
1)计算机系统。建议CPU使用Intel酷睿i5,主频3.2 G,
缓存3 M;内存使用8 G DDR3 1333;硬盘使用500 G SATAII接口硬盘;显卡支持1080 P高清;显示器24寸LED;具有网络同传功能,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维护管理。
2)视频处理系统,包括制作前期视频拍摄、后期编辑处理以及视频采集等设备,如摄像机(专业或DV摄像机等)、视频采集卡及采集用计算机、线编或非线性编辑设备、录放像机、影碟机等。以广播级视频采集卡为例,支持4路HD-SDI/SD-SDI/CVBS信号输入,一路支持输入输出信号复用, 支持多达24种视音频编解码格式,10种视音频文件格式——支持高清视频格式,包括YUV 4:2:2@10bit、YUV 4:2:2@8bit、MPEG2 I(100~300 Mbps)、DVCPRO HD、XDCAM HD、XDCAM EX、HDV、AVC-Intra、AVCHD、AVID DNxHD;支持标清视频格式,包括YUV无压缩、DVSD、DVCPro、DVCPro50、MPEG2 I(10~50 Mbps)、MPEG2 IBP、MPEG4;支持音频格式,包括WAV、WMA、MXF、MP3、AC-3、DTS、DRA;支持文件格式,包括FLV、VFW AVI、OpenDML AVI、MXF、WMV、3GP、TS、DVD。配备大量模拟和数字视频接口,包括SD/HD/Ultra HD 6G-SDI、HDMI 1.4b、SD/HD分量、复合、S-video、4通道平衡模拟音频、2通道AES/EBU输出(可切换为6通道输出)、BB和三电平同步输入、RS-422录机控制接口、SD抠像和硬件下变换器。
3)音频处理系统,包括录制声音、音效、背景音乐等。音效在课件中对于增强画面表现力、层次感、空间感的作用不可小觑。背景音乐对于深化主题、烘托气氛、激起学生兴趣、舒缓学生心灵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同时,要考虑多种声源的合成,教师讲解、师生交流、背景音乐等声音必须同时进入合成设备,这样会省时省力,还能确保信号同步,提高课件制件的质量。合成设备主要包括音频采集、录音机、话筒等各种音频相关设备。考虑录制声音的音质,建议使用电容式收音头、心形指向特征、灵敏度在-37 dB、
频响在20 Hz~20 kHz范围内、100 Ω阻抗、74 dB信噪比的录音室专业话筒。使用头戴式监听级耳机来解决制作过程声音播放的问题,让教师能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专心的制作课件。
4)资源共享(存储)服务器,解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素材资源共享以及课件整合时方便多人使用的问题。同时提供云服务,让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方便制作和使用课件;
5)多媒体课件输出设备,如打印机、光盘刻录系统等。
6)多媒体课件输入设备、图文采集设备,包含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软件配置 素材收集和课件编制,常常需要多种软件,同一素材也可用多种软件制件,但制作的效率和制作出来的质量有时也相差甚大。高职院校通常专业多,设计领域也多,多媒体课件制作室配置的软件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适用硬件要求、易学易用、制件效率高、输出质量好的工具软件,再依据各专业特点适用相关的专业软件。软件配置通常包括视频编辑工具软件、视频转换工具软件、音频编辑工具软件、音频转换工具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流式媒体制作软件以及各种课件制作软件等。随着智慧校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快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有效地把教学资源的制作、管理、共享等整合在平台中,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在选择软件时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安装易于教师操作、系统稳定可靠的软件,可有效保证课件制作的质量。
人员配置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不仅是为教师提供制作课件的场所,更是教师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过程中,除了配置多媒体课件制作所需的环境、软硬件设备外,还应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维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协同教师进行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以及课件的交流与评比等。专业人员必须有“专”的实力与能力,还应具备教学设计、美工、音视频编辑制作等方面的较好的技能。
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多媒体课件制作室,领导重视关心是保障,只有领导重视关心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才能从组织上、设备上保证课件制作室工作的健康发展;其次,制度健全是核心,只有健全科学的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才能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理念先进、团结奋进的制作队伍,才能真正地为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服好务;再次,管理科学是重点,多媒体课件制件室应配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保养、维护,才能保证多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建设稳定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评比、交流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中.浅谈高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2]李鸣,李蓉蓉.网络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室[J].福建电脑,2002(11).
[3]王建.情景课件制作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