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
摘 要 英语视听说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视听说课程应以培养通识型英语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拓展课程内涵,改进相关教学环节,更好地利用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将人文素养的培育有机地渗入语言教学中去。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英语视听说课;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12-02
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在英语专业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为继续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设置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快速的理解和较为牢靠、准确的记忆。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日趋丰富,以及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对人文教育本位的逐渐回归,视听说课程也像其他英语专业课程一样,亟需内涵上的提升与蜕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既是相关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革英语专业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1 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英语视听说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注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全面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外语人材的迫切需求。在新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一表述与众多学者所提出的英语专业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改革方向是不谋而合的。综合来看,新时期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应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任课教师要善于在语言与文化的契合处找到着力点,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英语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目前,在多数地方院校英语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开课时间一般集中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在脱离了听力等基础性课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练耳练口的习惯,听说水平普遍不高;二是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极度匮乏,且已成为其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
结合上述情况,在现有课程体系下,作为一门以视听动感材料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英语视听说更有利于在磨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因此,英语视听说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学生输入生动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所学内容,提高其口头输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 视听材料的选择
由于视听说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对于材料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质量的高低。当前国内流行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影视材料为主,以经典英语电影选段为学习重点,如王镇平主编的《高级英语视听说》,以及黄际英主编的《博学英语·英美影视欣赏》等;另一类以情境交际为主,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引入知识点,如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品的《走遍美国》和卢志鸿主编的《英语视听说教程》。这两类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需要,但均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前者缺乏足够的广度,容易使学生误将视听说课混同于影视欣赏课;后者的编排多为英语初学者着想,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而言则显得过于简单。
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认为,现行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材已远远滞后于课程本身建设。他们进一步指出,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准确把握现代语言、同时提升其文化敏感性的新型课程,形式上的不落窠臼是视听说课程的一大特色,不指定固定教材反倒可以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选用合理的视听材料,用丰富灵活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当然,这种颇具创新意味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较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师选取材料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首先,选择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材料时要突出“视”的特点。“视”既是这一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标志,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国内较早开展视听说课程的俄语专业教学中,研究者发现,对所学材料,学习者单凭视觉能记住70%左右,如视听兼用则能记住85%。此外,经过一段时间后,学习者单凭视觉或听觉所获记忆的留存度仅有15%和35%,而视听兼用的记忆留存度则可达75%[2]。由此可见,视频材料能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和情境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从而对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形成良好的识记。
其次,虽然视听材料种类繁多,但长度适宜、同时具有较强知识性的却比较有限。从课堂实践看,时长5~10分钟的视听材料教学效果最佳;此外,材料形式上应以新闻、访谈以及纪录片等为主,以便从多层面展示英语国家人士的表达习惯以及人文信息,让学生在领受鲜活语言的同时充分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最后,教师要注意把握视听材料的难度。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即经由接触大量有意义的、可融会的语言材料而达到的。考虑到视听说课程要求学生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视听来理解并接受新知识的,因此,材料内容及语言的适合性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在视听说课程中不宜采用语速过快、内容过难的材料,否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与兴趣;但材料也不能过于简单,要保证每一篇材料中都有新的语言与文化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追求,有所提高。
3 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视听说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自主学习为辅,并以“视听”和“说”为主要课堂活动。
对视听说课程的课堂教学而言,内容的编排非常重要。每次授课应确立一个中心话题,先做好文化知识和词汇导入,然后合理规划视听材料,同时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专题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话题形成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时数有限,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学生必须在课后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因此,课外自主学习也是视听说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听力练习方法和实用的资源搜索技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就视听说课程的主要课堂活动来说,“视听”与“说”是分别针对学生两方面的能力而设计的。“视听”侧重于听力基本功的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可在播放完视听材料后,通过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检测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说”则以锻炼学生的会话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在对材料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复述相关信息,或结合话题安排小组讨论,在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 目前的问题
在众多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视听说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今后这门课程的改进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理解视听内容,学习效果差。因此,如何在满足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照顾到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将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相同的学生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学生的诉求,做到因材施教,让他们对视听说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今后教学工作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其次,虽然不设固定教材的专题化教学方式优势明显,但教师为获取适宜的教学材料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所以在有限的时间之内选定和编排适当的教学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还要针对材料列出词汇表,设定各类练习题,查找相关背景知识,等等,这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如何不断开发和利用优质的视听资源,使材料在兼具时效性的同时形成相对固定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最后,要逐步摸索出视听说课程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之间的合理比重,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听说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人文浸润应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把视听说这门以“练”为主的语言实践课变成以“讲”为主的文化知识课;另一方面,也不可将人文知识传输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内容。毕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人才是当代英语学科的发展潮流。正如胡文仲等人所指出的:“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3]因此,在视听说课程建设中应努力使学生既有语言能力上的进步,也有人文精神上的升华。只有这样,视听说课程才能实现语言技能训练与人文素质培育的“双赢”,与造就通识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学科改革目标契合得更为紧密。■
参考文献
[1]尚梅.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授课资料的选择方向[M]//胡小花.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7.
[2]罗惠美.讲授视听说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俄语教学,
1985(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