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盛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了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艰巨任务。高校应努力探索在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路径,努力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用创业教育激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活力,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活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1301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攀升,使得大学生不仅仅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更面临着如何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高校作为指导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关键,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保持就业指导活力,保障学生充分就业。
因此,在创业教育视阈下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需要,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和偏差。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大学生应学习好专业知识,而创业是自主行为,不需要的,同时创业教育应属于就业指导,不应该与专业教学“混搭”,理应有严格区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没有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启发或者教学,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就业指导思想。
(2)师资队伍专业化较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学人员主要为就业工作服务人员或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更鲜有创业经验,这些教师开展的创业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创业意识的培养,无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创业指导,加之观念转变较慢,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研究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就无法真正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
(3)缺乏配套的辅导和成长机制。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创业教育更多地局限于“本土”,集中于组织创业竞赛、报告的层面上,鲜有走出校门联系企业为学生主动寻找创业指导的意识和举措,正因为忽视“走出去”的作用,也就欠缺了实际的创业经验。
2 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原则;内容设置的专业性原则;个体培养的差异性原则;创业培养的实践性原则;创业案例的探究启发式原则。
(2)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有机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理论课程的系统传授,也要学生感触和体验创业过程中复杂的环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整合,把各门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去寻找创业途径和机会;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叉融合能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品格和情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
(3)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要实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除与专业课教学工作紧密外,更要与学生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学校、学院各级学生工作部门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以弘扬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开辟实习、社会实践基地为契机,激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大赛(例如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模拟沙盘大赛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3.1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要将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加以全盘考虑,通盘考虑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环节、配套措施等,将创业教育办成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创业模拟、政策抉择、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名人示范的综合教育体系,树立创业与就业融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
(2)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和落实休学创业政策,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免除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安心创业、敢于创业、成功创业。
3.2 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实践水平
(1)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在高校内从事创业或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师中选派部分优秀者到企事业单位锻炼,使他们全面掌握创业就业教育内容,真正成为该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聘请一些企业家、政府官员、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咨询
师等,弥补高校相关师资缺乏,尤其是欠缺实践经验的
不足。
(2)建立创业教育师资评价机制。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来源于对创业教育的认可,更需要外界合理的评价和支持。高校应建立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如成立“创业师资发展基金”奖励在创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革新、创业实践以及创业研究等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
3.3 营造和谐的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氛围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导向,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大学生创业就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素质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塑造。完善创業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建立多样合作、交叉培养和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2)建立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加大创业价值宣传。高校应在就业指导和全面育人中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自主创业和积极的就业意识,把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掘和培树创业先进典型,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创业光荣、积极就业光荣的浓郁氛围。
3.4 拓展创业教育渠道,提升教学效果
(1)搭载校园文化活动“顺风车”,激发学生创业实践热情。高校应鼓励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扶持设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前方百計为学生搭台唱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项目,开展专题讲座、创业测评创业模拟等服务,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决心和能力。
(2)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高校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就业,最终实现自我创业。就业指导课老师可以加强与企业、工厂的联系,组织学生到企业、公司中去,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实习基地,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知识、技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就业指导教学效果。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要求下,尤其是在“互联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理念和口号,同时确立了“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激励大学生通过自我创业来实现就业并在社会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有机融入创业教育,不断深化就业指导课程,采取有效举措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用创业教育激发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活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丘桂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强化创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256.
[2]庄美燕.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6):88.
[3]舒涛,李军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J].教育学术月刊,2009,(3):71.
[4]张彦坤,王尧,谢桂花.职业规划视域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128.
[5]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5.
[6]侯雪莹.互联网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市场,2015,(5):163.
[7]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