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系列讲话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2015-10-23 08:48赵兴良
求实 2015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

[摘要]习近平系列讲话对如何加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一是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仅要坚持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而且要坚持平衡的观点,以促进二者在实践中保持协调一致、平衡发展。二是精神文明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为重点内容,以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三是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站在时代前列、引领风气之先,使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威力;要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关键词]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10-0019-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可以归结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讲话。这些讲话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也初步形成了习近平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观。习近平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种文明关系的新观点,阐明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及其重大意义,以及确立了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须确立的新原则和新要求。

一、提出正确处理两种文明关系的新观点

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笔者认为,这里不仅强调了我们党已有的基本观点,而且含有习近平的新认识,这就是在正确处理两种文明的关系问题上,不仅要有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而且要有平衡的观点,因而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大家知道,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后有过许多论述,总的看法是要有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所谓辩证的观点,是说这两种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谓全面的观点,是说正确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都发展,以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总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上,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长期坚持的基本观点,在这个基本观点的指导下,30多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而且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某些方面,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新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一些人的理想信念丧失、思想道德滑坡、精神追求缺失、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淡薄甚至丢弃的现象已十分严重。有学者指出,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学着外语,听着西方的摇滚乐,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而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却漆黑一团,他们实际上成了一种“香蕉人”,即从皮肤上看,他们属于黄种人,属于中国人;但从精神上看,他们却成了白种人,成了西方人[2](P87)。这种现象显然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但如果我们把它摆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对比中来看,实际反映的是一个精神文明的某些方面与物质文明成就的严重失衡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即两种文明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是否会存在某些不平衡,应当怎样去认识和解决这种不平衡?

应当说,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思考得比较少,因为那时我们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者说,这样的问题还不很突出。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刚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事业,用什么理论观点来为人们指明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标志,因而适时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对范畴,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种文明的关系要有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并对工作中开始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提出了警告。这些当然都是完全正确的,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现在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某些不平衡问题已很突出,因而理论上只讲辩证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可能就不够了。因为辩证的观点,主要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的关系,所要解决的是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而全面的观点,则主要是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着眼,以为人们提供判断社会进步的科学标准。综合起来看,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主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问题,它们都还没有也不可能涉及两种文明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平衡性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思考,需要在坚持原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思想观点。

思考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这个原理是说: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思想文化上不一定先进,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思想文化上却有可能是先进的,例如恩格斯在晚年通信中就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3](P704)这个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平衡的、同步的;即便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的情况下,精神文明的某些领域也可能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甚至出现较大的反差。其原因,也像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道理一样,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状况并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文明条件,也并不仅仅取决于社会制度条件,虽然这些条件都是重要的,但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决定的因素”。它往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因而客观上也就会产生某些不平衡。

如果我们这个分析站得住,那么,习近平提出的正确处理两种文明的关系不仅要有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而且要有平衡的观点,也就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据,并且对我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它表明这两种文明在实践中的发展客观上会存在某些不平衡问题,因而具有某种必然性;其次,它表明客观上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它放任自流、安之若素,而是要正视这一问题,以平衡的观点来正确处理这两种文明在发展中的某些不平衡问题。而所谓平衡的观点,笔者理解,就是指这两种文明在实践中要保持同步,在成就上要保持相等,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要保持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习近平在讲话中谈了很多,如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4](P46)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P153)不难看出,这些讲话中提出的“两种力量”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种强大”即物质强大和精神强大,“两种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蕴含着两个文明平衡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因而也就必须在坚持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平衡的观点作为正确处理两种文明关系的一个新观点来认识。

二、阐明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在习近平看来,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在认识和处理它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上要有新观点,而且在它的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有新内容,既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确立基本内涵。我们学习习近平的讲话可以看出,他在历史新时期特别重视和强调的是,要面向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因而也就不仅要把这些内容作为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要深刻把握它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些成就用习近平的话来概括,就是“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4](P170)。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已经发展起来了的中国,就成为国人精神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里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坚定这一理想信念的实质问题,即它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究竟要解决什么的问题。从习近平的有关讲话精神看,我们理解它是要解决或坚定国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问题。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所谓信仰——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5](P453)。从这个解释看,就某种主张、主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最正确的信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其本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实质是要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它在当下中国,具体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些国人总觉得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言必称西方,连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然而他们不懂得,没有什么比自己国家的巨大成功更让人自信了。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理直气壮。”[6]

其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实际具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评判国家、社会和公民素质的价值标准。但这里也有一个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价值观及其意义的问题。一般理解是就价值观讲价值观,学理性很强,但比较抽象,不太容易抓得住。笔者认为,从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看,应把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观联系起来理解,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理解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这样的理解,既在学理上说得通,又比较具体实在,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从我们中国人的理解习惯看,“德”是对“道”的认识和践行,即对事物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则的认识和践行。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又外施与人,便称为“德”。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习近平也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P168)从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就是重建或确立我们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

最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它的根本意义是增进国人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已处于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正从经济生活上拆除一切民族国家之间的自然屏障,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失去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中国人就会在精神上处于飘荡无根的状态,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黑格尔曾谈到古希腊文化是西方人的精神家园,他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8](P157)毛泽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有明确的认识,他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9](P533)这在习近平也同样如此。我们看习近平的有关讲话,可以体会到他十分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根基这一点,并且总是这样那样地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例如他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P164)“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4](P181)他还说:“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位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位品人生。”[4](P283)类似这样的讲话还很多。归结起来,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意义,是要牢固中国人的“根本”,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概括上述,在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的“信”,即共同的理想信念或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的“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的“根”,即精神家园。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起着塑造或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因而意义重大。

三、确立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原则和新要求

在习近平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中,还包括了如何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想。这方面的内容也很丰富,我们这里主要根据习近平在2015年2月28日的讲话精神谈两点认识。

一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使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威力。

什么是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呢?笔者理解,这就是要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沿,直面和回应那些关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直面和回应那些关系当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提供能够引领人们前进的精神食粮。因此,这里正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而真正“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10](P289)。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更大威力,就必须通过抓住和解决“问题”来体现,否则它就会脱离时代,就会空洞无物或者“隔靴搔痒”,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

在这方面,习近平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我们看习近平的讲话,总能这样那样地体会到他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他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4](P74)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是如此。事实上,当代中国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面临诸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有些人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或者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上,有些人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是什么“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问题上,一些人认为这24个字并非社会主义所特有,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观”,从而把它混同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在中国梦的理解和实现问题上,有的人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而我们党又把科学变成了“梦想”,因而是一种倒退;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选择问题上,一些人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享受至上,如所谓“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难看出,这些问题都是关涉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当代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直面这些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这些问题,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才是站在时代前沿,才能引领风气之先,也才能发挥更大威力。

二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里涉及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关系“为什么人”的问题,“树立以谁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问题。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混乱说法,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这一边,还是站在群众这一边”;还有人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错误的,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我们党之所以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其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P82);而“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P283)。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也一直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P4)。因此,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也只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它说到底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

这样,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给我们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必须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而不能脱离实际空讲大道理。邓小平曾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3](P146)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中国梦等等,都必须让人们从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上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认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理想,而我们党现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都是在朝着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方向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它也必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联系,而不能无视或轻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我们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14]。虽然说,中国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与前30年相比,又确实已经发展起来了。因此,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也必然大大增长起来,迫切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切实有效地把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以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1.

[2]俞吾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道路[C]//.陶德麟,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汉语大辞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礼记·大学》.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赵兴良.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J].求实,2014,(12).

责任编辑 刘云华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发挥电力党建工作 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简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党建工作的长效性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