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鹏
[摘要]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阐述了其消费思想,形成内容丰富的消费理论。他认为消费与生产既同一又互为中介,两者相互依存;资本主义前各社会的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不再是生产的目的,它和生产一同成为资本增值的要素和过程,是人的非自由的消费;只有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才是人的本真需要,它充分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社会公共消费积累。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我国正确处理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社会积累的关系以及在国际上建立我国消费话语系统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生产;消费话语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10-0004-09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阐述了其消费思想。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及其与生产的关系,阐述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消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作为资本循环和再生产过程的要素如何发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必然矛盾,指明共产主义条件下的消费才属于人类的真正消费,是人的本真需要。虽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形成于一百多年前,但对指导我国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积累的关系,以及建立我国的消费话语系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研究消费的理论视角
有别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马克思采取唯物辩证法,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消费由此被纳入他的研究视野,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消费理论。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他所要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P8),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P10)。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社会经济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明确表示,他既不认同古典经济学家将消费看成是生产的“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2](P689),也不认同“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2](P689)的“正规的三段论”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消费不仅是单次经济行为的终点和生产的目的,也不仅是一种个人规定性的行为,而且更是一种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性行为,消费所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以及人的社会关系。恩格斯对此曾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2](P14-15)因为物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物、产品凝结着人类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是不同的人,也就是说消费者与生产者是分离的,马克思要揭露的就是不劳而获的资本家如何剥削生产者,而这恰恰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故意模糊和掩盖的。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它们的关系来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背后的秘密。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贯穿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采取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的思路首先研究了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进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规律及其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趋势,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状态下的消费才是符合人的本质的消费,才是人的本真需要。
(一)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及其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了消费及其与生产的关系,认为消费本身包括两种:“与生产同一的消费”和“原来意义上的消费。”[2](P690)前者即生产性消费,是“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2](P690)。这种消费的结果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再生成以及生产资料的消费后新产品的生成。后者即生活性消费,是人对产品的消耗,是“起消灭作用的与生产相对的对立面”[2](P690)。生活性消费是人维持生命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1](P214)。
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就其单一表现形态来看是不同的。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看,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消费与生产两者相互依存,“生产同消费合一和消费同生产合一”[2](P691)。具体表现在:
1.消费与生产融为一体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周而复始循环,消费与生产融为一体,“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2](P692)。“生产是消费”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的人需要消耗体力和脑力,是人的能量的耗费;而作为生产资料的客体在生产过程中其原来的状态、样貌、性质等会被改变而转移到新的产品上,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也会被磨损、损耗。因此,从生产的主体、客体、载体来说,生产过程就是消费过程,生产就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指的是消费过程也是生产的进行,从人的生活性消费来说,人的吃、喝、住、行等基本消费和享受消费是对生活资料的消耗,而在这消费过程中,人的体力、精力得到恢复,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从生产性消费来看,生产资料在被消费的过程形成新的产品,生产性消费直接就是新产品的生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它们融合在一起,消费是生产,生产是消费。
2.消费与生产互为中介和对象
生产是消费的中介,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生产把消费资料生产出来,为消费提供现实的对象,不管是生产性消费资料还是生活性消费资料,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消费的是生产的产物,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了对象;生产也规定着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比如同样是解决饥饿问题,“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2](P692)。消费对于生产来说不是被动的,它也影响着生产。首先,只有通过消费,生产出来的物品才成为真正的产品,否则只是可能性的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2](P691)其次,消费从观念上影响生产,是生产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如果没有消费的需要,就没有生产的必要,正是因为有了需要,才有生产,而需要首先是以观念的形式表现的,“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2](P691)。因此,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撇开任何一方,对方就将不复存在。
(二)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下的消费
马克思在普遍意义上分析了消费及其与生产的关系后,转而进入对具体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消费展开了研究,分别是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
1.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消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各种社会的消费与生产是统一的,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生产直接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3](P803)。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主要是个体生产,通过获取更多的剩余资料来扩大社会再生产是少见的。因此,社会生产的目的总体来说主要是满足人的直接需要,不管是满足生产者本身还是封建领主的需要,“中世纪社会……生产都是为了直接消费,无论是生产者本身的消费,还是他的封建领主的消费”[3](P815)。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社会产品并不很丰富,用于交换的就更少了。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并不丰富,但是,社会产品除了用于个人消费外,也有一部分用于社会公共消费,这两部分的消费产品分别由劳动者的必要劳动直接生产和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生产。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4](P994),劳动者剩余劳动生产的产品“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而不问这种剩余产品怎样分配,也不问谁执行这种社会需要的代表的职能”[4](P994)。虽然在社会分配上有一部分劳动产品用于社会公共消费,但是这部分产品也只是直接用于消费(当然也包括生产性消费)而非用于社会积累。同时,由于社会产品主要直接用于个人消费,社会产品在分配上就缺乏科学性:社会消费基金(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占绝大部分,而用于储备的资金却很少,这样的社会分配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因为“商品形式的储备或商品储备知识财富的很小的、微小的部分。但是,消费基金,特别是真正的生活资料的消费基金,在这里相对地说却是很大的”[5](P158)。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对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进行直接消费为主,没有考虑对社会产品进行一定的、必要的储备,缺乏必要的储备金的社会,其抗风险能力极差,容易导致内部瓦解。
2.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
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与资本主义之前社会的消费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消费的满足不再是生产的直接目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资本增值的要素和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从属于资本增值。
(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个人消费),都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要素。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消费同样为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直接体现社会的再生产,生活性消费维持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及工人阶级劳动力再生产,都是资本再生产的环节。总体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这种消费包括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即维持),因而也包括总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再生产”[5](P435)。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是为了更好的生产,但实质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都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从而使资本增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和生产的过程就是资本增值过程。对此,马克思曾明确表述过:“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5](P389)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构成资本生产总过程,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使资本实现了增值。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用于直接消费,因此,社会的产品需要通过交换才能被消费,只有通过消费才使“可能”的产品成为产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交换、消费都是资本增值的过程和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资本都无法实现增值。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的个人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因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是个人能量的消耗,在生活消费中再生产了工人自身,工人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是全部——个人的消费和生产的消费——作为条件进入W′的循环中。生产消费(其实也包括工人的个人消费,因为在一定界限之内,劳动力是工人个人消费的不断的产物)是由单个资本自己进行的。个人消费——除了资本家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消费——只是被看作社会的行为,而决不是作为单个资本家的行为。”[5](P108-109)正是从这个角度,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纳入了社会行为范畴。
(2)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消费表现为工人消费和资本家消费,工人个人生活资料的消费由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而资本家的消费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工资的形式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但所支付的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工人使用资本家支付给他的工资购买生活消费资料来满足和维持工人个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需要。工人的必要生活消费是工人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虽然如此,工人个人生活消费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结果是工人自身的生存”[1](P659)。如前所述,工人作为劳动者和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也进行着对生产资料的消费,因此,工人的消费包括生活性消费,也包括生产性消费,这两种消费对于工人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工人的生产性消费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费,同时也是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消费,在生产中,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价值高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产品……同时这也是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1](P659)。可见,工人的生产消费和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属于他自己,而工人的生产性消费属于资本家。但是,不管工人的生产消费还是个人生活消费在表面形式上是如何不同,本质上它们都是资本总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因为,没有工人个人的生活资料的消费,工人自身作为劳动力就不可能再生产,没有劳动力,资本就不可能运行和实现增值,“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这种消费是资本家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即工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1](P660)。所以,不管工人的生活性消费还是生产性消费,都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资本增值不可缺少的。
资本家的消费包括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消费、资本家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和资本家奢侈生活的消费,资本家的消费通过占有工人劳动力和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消费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体现和实现的,资本家通过用资本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由资本家支配,工人的劳动产品也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其次,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1](P216)。如果从人的生存需要来说,资本家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与工人的生活消费是一样的,并不需要额外的、更多的消费,“资本家为了要起资本家的作用,他也要存在,就是说,也要生活和消费。为了这个目的,他实际上只要像工人一样消费就够了”[5](P69)。但是,资本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需要奢侈性消费。
资本家的奢侈消费主要体现在对奢侈品的占有,奢侈品的占有量取决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而资本家的奢侈消费又总是与年再生产相矛盾的:在年产品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家消费的奢侈品越多,那么用于再生产的就越少,反之亦然。“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他们的必要消费资料的供给,——也就越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要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5](P456)但是,资本家不仅要挥霍奢侈品,也要扩大再生产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资本家就要尽量占有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及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这种个人消费的动机总是和发财致富动机本身相伴而生,同时又和它相对立”[5](P457-458)。这种生产需要与消费需要之间的对立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固有矛盾。
(3)追求资本增值无限扩大的生产与工人消费力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由此产生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标是追求资本增值,通过隐蔽的形式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因此,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资本家所关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并不关心它所生产的商品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它所关心的只是生产剩余价值,在劳动产品中占有一定量的无酬劳动”[4](P217)。资本家只关心生产能够给其带来多少的剩余价值,而不去关心工人的实际收入以及工人的消费能力。但是,如果没有消费,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会成其为产品,资本家所追求的剩余价值就不会实现,社会的消费取决于工人的消费能力,而工人的消费能力取决于他的收入,他的收入又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性的分配。由于资本家无限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工人所得到的只是他的劳动力价值的、维持工人基本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除了维持其基本生活,已经没有能力消费更多,社会处于“剩余性”消费不足的状态中。“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4](P273)社会生产不断地扩张,而社会的消费能力却并没有提高,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造成新的‘恶性循环”[3](P663)。这种矛盾的原因就是工人的消费力受到限制,“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P548)。社会消费不足并不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缺乏,也存在消费不足的现象。但是,由于消费不足而导致社会危机,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并且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周期性地出现,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如果说消费不足是数千年来的经常的历史现象,而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爆发于危机中的普遍的商品滞销,只是最近50年来才变得明显,……群众的消费不足,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造成危机”[3](P673)。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足,并不是因为生产力欠发达,社会产品欠丰富,而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贪婪的无限追求资本增值的结果,这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根源,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与生产的矛盾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就结束了。
3.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
马克思设想,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后,生产资料将由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从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在实行全面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6](P601)。在共产主义社会,所有有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活动,共同占有和消费社会产品,不劳而获的情况将消失,“除了为那些由于年龄关系还不能参加生产或者已不能参加生产的人而从事的剩余劳动以外”[4](P960)。也就是说,通过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不劳而获的剥削事实将成为历史。
马克思认为,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共产主义社会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社会按照劳动者个人对社会所付出的劳动量进行分配,“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3](P363)。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劳而获以及分配不公平的情况,但是由于个人在体力或者智力、需要抚养的家庭人口不同,消费品的分配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不平等,但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产生的分配不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人的体力和脑力都发展得很完善,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极高,人全面发展。那个时候,人作为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各尽所能,社会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那个时候,社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P365)在那个时候,人们不仅可以自由进行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去进行各种文化消费,“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3](P199)。在那个时候,人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各种消费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真正实现了作为人的自我。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同样需要公共积累作为后备资金。这部分属于社会分配中必须的,在社会总产品中,把“一部分分配给自己的成员去消费,一部分用以补偿和增加自己的生产资料,一部分储存起来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后备基金”[3](P201)。后备资金“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3](P362)。用作社会成员消费那部分社会产品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要首先扣除三部分:“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3](P363)社会后备基金用于建立社会各种公共设施以及社会各类保障,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
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是人类最理想的一种消费形态,是人的本真需要,它既有别于资本主义之前各社会形态的生产直接为了消费,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为了生产,从而实现资本增值。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是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再生产、社会后备保障以及社会公共必需消费基础上满足劳动者个人的消费,是最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的消费。
三、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消费理论表明,消费与生产总是结合在一起,撇开生产来谈论消费,消费就失去了基础;撇开消费来谈论生产,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缺乏足够的社会必要储备基金,只求消费的短时满足,对于承担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当代,西方国家无限夸大消费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消费对人的幸福的满足,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全球性的新危机。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们正确处理生产、积累与扩大内需消费的关系以及超越西方消费社会理论、建立我国消费文化话语体系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要正确处理好消费与生产、积累的关系
消费与生产、积累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三者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哲学问题,不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不但社会发展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倒退,甚至瓦解。从单次生产的角度看,生产是始点,消费是终点;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生产、积累、消费是同一的,生产、积累是为了更好地消费,积累是为了更好地再生产和消费,消费生产着再生产和积累。生产、积累、消费也是存在矛盾的,积累和消费属于社会再分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产品缺乏,可积累和消费的产品就少;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积累和消费也是矛盾的,积累多了,那么生活消费就必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生产、积累、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恰当处理好生产、积累、消费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生产直接为了消费,没有社会积累,最终导致社会瓦解。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期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致使资本家只注重通过生产和再生产获得剩余价值,消费只不过是这个环节中的一个要素,社会没有统筹性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意识形态控制人们的消费观念,鼓吹大量消费就能实现个人幸福,消费是个人的义务,不消费社会就会退步等等,采取信贷等途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无限消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新危机。
新中国成立时,社会百废待兴,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了重积累、轻消费的政策,人们勒紧裤带过日子,正是依靠这样的高积累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外来消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水平空前释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挫,国家开始重视国内消费,采取多种政策鼓励人们消费,通过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如何避免陷入西方消费主义消费社会,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我们正确处理好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
1.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发挥生产对积累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生产是消费的基础,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只强调消费而不重视生产,消费也就失去了基础。国家要根据社会消费结构调整生产结构,要转变以前主要依靠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发展模式在当代已经缺乏可行性和道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7](P20),只有创新社会生产方式,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才能切实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量增加社会产品,丰富社会消费品,才能保证社会的积累和消费。
2.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释放人们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经济学认为,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稳定的国家社会经济增长要求这“三驾马车”必须形成协调的比例关系。当前,国内消费有效需求增长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党的十八大要求“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7](P22)。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和发挥国内消费的经济增长作用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前提,没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国家要采取多种政策,引导和鼓励人们、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就业、创业活动增加收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广大农民、农民工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农业人口还是占绝大多数,农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潜力很大,只要他们收入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消费大军,能有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加快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积累基金反哺生产与消费的作用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就会积累大量的收入以防不备之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就会比较保守,甚至压抑消费来保证一定的积累,这样难以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属于国家民生工程,国家应该用积累起来的后备基金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公正。首先,完善低收入家庭和遭受突然变故的家庭保障体系。目前对于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国家已经做得比较充分,包括住房、生活补贴、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而对于遭受突然变故家庭的保障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当今社会,风险与机会并存,某些家庭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突然变故,社会保障对这类群体应该有所体现。其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体系。目前国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诸多鼓励性政策,国家也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渠道、多管齐下帮助大学生就业,但在大学生创业保障方面仍需加大力度。2014年5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约为1%左右,这是非常低的比例,想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非常困难。而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0%—23%,据赵树璠博士分析认为,“营造适宜的校内外政策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原因”[8]。他列举了“适宜的校内外政策”是国家出台专门法规使大学生创业有法有据、办企业流程便捷和成本低廉、政府支持和融资方式灵活、高校有支持性的制度和措施。一句话,美国对大学生的创业有比较完善的保障措施,而我国缺乏的恰恰是这种保障性措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的做法,通过完善保障体系促进更多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最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国家正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进行改革,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与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障进行并轨,统一实行社会养老,在并轨中要保障个人的利益水平不降低,否则就会损害个人的利益而造成新的社会矛盾。除此以外,对于那些没有正式工作的居民以及农民也要建立合适的养老办法,使所有的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建立我国消费文化话语体系
消费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表明,人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进行的,总表现为人通过对一定社会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形成一定的消费文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依靠其强大的生产力向世界输送其产品,以及附属于产品中的文化,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消费文化从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9](P404)赤裸裸的武力侵略、殖民占领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已成为历史,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转变策略,通过产品输出的方式来控制发展中国家,通过静悄悄的方式来改变其他国家的消费观念。当今世界到处充斥着可口可乐、麦当劳、“苹果”等等,表面上看,我们是在消费某一产品;但是,这些产品负载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对这些产品的热衷与着迷,已不仅仅是对某一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认同和追求,而且是对该产品所被赋予的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所负载的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话语控制的结果。在生产时代,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控制了话语权;在消费时代,消费话语同样是由资本主义控制。生产和消费都是为资本服务的。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建立了他们的生产话语权、消费话语权,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消费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在消费领域的体现,一旦认同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我们将在不知不觉的消费生活中被资本主义同化,被资本主义控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消费话语体系,来消解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话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首先,我们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消费观,在社会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并不否定人的消费,而且肯定消费在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又反对过度消费,肯定和提倡适度消费,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的消费,批判和限制奢侈浪费的消费,在国内形成良好的主导性消费文化。其次,用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引领全球消费之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消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消费文化传统中的黜奢崇俭、精神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观,是我们要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作为传统消费文化的净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消费观一起,构成我国当代的消费观,形成鲜明的消费文化,在全球化中凸显我国民族消费文化。最后,向世界推广有中国元素、中国特色的产品,任何一种产品总代表着一定的文化,消费一定的产品就是对一定文化的选择与认同,消费文化是一定社会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追求的体现。我们要大力向世界推广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使真正的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而不仅仅是作为世界工业的加工厂,使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具有更多的、更有分量的话语优势。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赵树璠.为什么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N].光明日报,2014-08-07(1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