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雅真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文化差异极易造成交际中的误解和障碍,甚至发生文化冲突,这严重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的双方, 要想正确地有效地交流,要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注意培养自己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从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称谓用语文化差异、价值观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价值观
“文化”往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语culture一词内涵丰富。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要靠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英语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 中国学生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英语的能力,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且对交际文化知之甚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一些由于语用不当而造成的误会,严重影响了交际的效果。本文从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称谓用语文化差异、价值观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问候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面时的一种礼貌性寒暄应酬语。中西方的问候语是不同的。西方人见面时,彼此问候语通常为:Hello,how are you!中国人见面时,问候语通常为:你去哪里!(W he re a re you going!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ver eaten!) 中国人的问候语让西方人感到很诧异。但在中国文化中, “你去哪里! (Where are you going!)”,这是中国人见面极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只是一个表示友好和礼貌的问候,纯属打招呼而已。但在西方人看来,“你去哪里?这是涉及个人的隐私,有干涉别人行动自由之嫌疑,是不能这样发问的。“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ver eaten!),误解为是想请对方吃饭才说这样的话。同样,西方人用:“How are you ?”作为问候语,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你的近况很关心,也只是一种表示礼貌的问候的方式,这不涉及隐私,却又不失关心。另外,英语国家的人,尤其是英国人,常用谈天气来向他人打招呼,可能因为天气是中性话题,不涉及任何人隐私的缘故。这一点中国人是不习惯的,中国人见面可能也会谈天气,但那是话题,不会是问候语的开头。所以,了解不同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是学好外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社交礼仪上的差异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有口皆碑。当有朋自远方来时,通常要准备好丰盛的酒菜来招待客人,却会对客人先致歉说:“不好意思,没有什么菜。”西方人听到这话,会不太高兴,既然没什么好菜,还请我干啥。根据中国的礼节,主人在餐桌上会不停地向客人劝酒加菜,直到客人酒足饭饱为止,似乎这样方能显出主人的好客。而英美的礼节,客人应尽量用完自己盘子里的食物,以表示自己非常享受主人准备的佳肴(对主人亲自动手制作的菜肴尤其要表示赞美)。在中国,去朋友家带礼物,烟、酒为最常用的礼物。接受礼品时,主人一般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把礼物打开,而是把礼物放在一边留待以后再看。这是为了避免自己万一不喜欢对方所送礼物时的尴尬,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对方送礼的心意,而不是所送的礼品。在西方,去人家里做客,通常送鲜花、糖果或小纪念品等礼物,主人接受礼品后,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小心地打开礼物欣赏并夸赞一番,与送礼者共同分享收到礼物的喜悦,并热情致谢。
三、称呼模式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正确使用称呼语,是关系到交际成功的关键。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因而不论地位尊卑、辈分高低、年龄长幼,美国人都喜欢直呼其名,雇员、年轻人乃至一个家庭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年长者、教授以及父母时都直呼其名。这是是司空见惯的事,显示了两辈人之间无拘无束的亲密感。而在中国,姓名称呼是不能随便用的,对长辈、祖先的名字尤其如此。子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而且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或者有同音字、谐音字也不行,下属称呼上司时要带上官衔,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样起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崇尚人际间平行、平等的观念,不太重视等级和权威,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观点是和他们的经济特点相关的。在西方,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称呼对方时,就直呼其名。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情况正好相悖。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它形成了以家族宗法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关系,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果把西方的称呼模式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不合乎情理,没有教养的。
四、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只有透过中西基本的价值观念来看待文化碰撞,才能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表现。在对待金钱与物质的问题上,中国人有钱后一般做两件事:购房置业、养娶女人。而欧美人有钱后是为国家或全人类花钱。中国人喜欢存钱,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钱只有在花时才有用,否则只是张好看的纸。再之这个世上没什么真正属于某人,即使你付了款买下了,也不过是暂时使用而已。
中西方价值观对待“老”的态度差别也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老”代表着一种尊重和认可,表示此人很有经验、资历深厚或德高望重。比如“老前辈”“老首长”“老教授””等。而在西方,“老”常常是比较忌讳说的词,“老”意味着衰弱和不被社会所用。美国的老人都不愿意被称为old people。人们常用委婉语senior people(年长的公民)来称呼他们。
从上述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来看,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作为是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因此,我们学习某个国家的语言,不仅要学习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还应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以便顺利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1994
[2]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薛娇,张秋云.《明晰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科技创新》,2010.7
[4]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25
[5]汪滔.论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中国科技翻译,2002,(2)
(作者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