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俐俐
【内容摘要】体验是美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却被人遗忘或曲解。唯有在尊重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加深体验内涵、梳理体验层次、扩展体验空间、强化体验情感,才能打通儿童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通道。
【关键词】体验 创作 儿童农民画
一、问题生成——艺术教育现象中
1.艺术创作中省略体验
近年来,各类美术比赛层出不穷,为了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师生更加关注内容和技法的标新立异,这种艺术创作方式,省略了真实体验,没有了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商品式加工。如何让孩子认识到作品形式与作品表现内容的内在联系?“师法自然”应该是最好的途径,而“中得心源”的最根本便是体验。
2.课程开发中忽视体验
随着学校办学文化的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如果没有校本教材,似乎这样的课程就不是好课程。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尽感慨:校本教材是否是孩子学习美术的唯一途径?课程开发的重心难道就是编写精美的教材?教育的起点是孩子,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孩子的发展,教材只是知识的依托,链接孩子学习成效与客观知识的是体验的过程。
笔者以“儿童农民画”校本研究为线索,以体验为途径,探索儿童艺术创作的世界。
二、求真问道——艺术教育实践中
农民画即通俗画的一种,多为农民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其画面朴实、生动、绚丽、抒情,取材于农村生活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作品生命力旺盛,色彩鲜明,画面多有“喜庆感”“装饰感”,与儿童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些艺术特质开拓了儿童学习农民画的路径,由此形成了“儿童农民画”的研究命题。
1.文化体验——唤醒创作主体
作为视觉艺术,笔者以“看”为突破口,引导孩子多角度的体验农民画艺术的精髓。
首先是“看什么”。农民画在60多年的发展史中,诞生了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南京六合等地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农民画风格,教师需将这些农民画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收集,锁定学生看的内容。
其次是“怎么看”。这里的重点在于“学”,孩子应该有目的的研究“看”的内容。笔者在看的这一过程中主要引导孩子从三方面研究:
(1)农民画中表现的内容。这里指的不仅是一幅画的表现主题,也包括一幅画中的具体表现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多幅农民画中同一表现对象的异同之处,帮助孩子总结出农民画的一些创作技巧。
(2)农民画中的色彩。农民画在用色上虽与儿童画相似,但也有所区别,其中饱含着许多民间的色彩审美观。这里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画中的一些色彩搭配规律。为了帮助他们更有实效的观察,笔者指导孩子制作色卡,这样一幅画的色彩就一目了然了。
(3)农民画中的装饰元素。农民画具有强烈的装饰感,不仅仅是反映在色彩和表现内容上,同时也反映在具体形象的装饰点缀上。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了点、线、面的自由组合,花草、鱼虫等各种常见的民间装饰图案涵盖其中。
2.动手体验——品味创作快乐
通过“看”孩子已经对农民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真正创作农民画,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画起,真正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农民画,还需经历一个研究实练的过程——从临摹借鉴到创作的不断递进的过程。
(1)简单元素的替换。即将一幅画中的单一元素,如树、房子、人物等,进行整体替换。在不做大的改动基础上,将其中一种形象改头换面进行简单创作的小练习。这样的实践难度孩子“伸伸手就能够得着”。
(2)画面元素重整移位。即将一幅画中的多个元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其进行构图上的重整,以呈现出别样的画面效果。画面的元素也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删除”或“复制”。
(3)画面内容与形式的互换。即将两幅农民画中的内容形式互换,A画内容取B画的构图形式再创造,或是A画的构图取B画的内容再创造。
(4)画面内容或形式的替换。即选择一幅农民画,保留其表现内容,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记忆,重新设计构图,也就是换个视角;或是保留构图形式,根据自己的感受,替换成同样适用于该构图的其他表现内容。
(5)同题异构再创造。即拟定一表现内容,孩子根据同一内容,进行命题构思,再将大家的设计稿进行集体性的交流,融会贯通,最后整合出最优化的画面再创作。
3.自然体验——丰富创作感受
(1)视角多元化
同一自然情境,在孩子已有生活经验的驱使指引下,兴趣爱好的情感关照下,有了不同的视角体验。
(2)视界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