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李大钊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此时,中国还是实行封建帝制的满清皇朝,而他毕业之时,已是实行民主体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连学校的名称也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改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他与很多向往西方民主政治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对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力量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力量的同意携手,对国家和民族的中兴有望,充满欢欣。他赞扬袁世凯统一全国之功绩,一度赞扬袁世凯堪与拿破仑、克伦威尔和华盛顿等媲美。当听到日本狂热的侵华主义分子中岛端指责袁世凯是“奸佞小人”“荣禄的爪牙”时,李大钊毫不客气地一一反驳。
究其缘由,李大钊拥袁是有来由的。那时中国的社会舆论并不像后来那样对袁充满指责的声音,而是有比较多的人认为中国当时最需要的是“统一”和“稳定”。在这一点上,袁世凯能起非常正面的作用。李大钊倾向于以宪政的方式在袁世凯带领下统一中国,也是符合情理的事。
事实上,民国初年的中国,刚从封建帝制转化而来,民众的政治意识也好,精英们的政治意识也好,都处于幼稚的状态。北洋政府一提出宪政,举国上下一夜之间冒出了300多个政党。这些政党的组成人员并无欧美国家政党组成人员那样的综合素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结党”达到“营私”,捞取本党利益的最大化。李大钊对此当然不满意。他认为必须通过一个公认的领袖挺身而出,把这一切理顺,从而建立起完备规范的民主国家体制,而袁世凯自然是理想的领袖
。
然而历史终究要水落石出的。在袁世凯称帝后的1916年2月,应进步党领袖人汤化龙的要求,李大钊从东京回到上海,参与反袁斗争。在认清了袁世凯的本质后,他的历史观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从“英雄史观”变为“群众史观”。
(王金海摘自《燕赵老年报》2015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