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索绪尔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原理,对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以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来理解语篇表层和深层意义,说明只有从语言静态性转向言语动态性,并借助关系思维,认知语篇整体性意义和“句子结构”意义的关系,才能实现对语篇整体性意义的再次整合及对局部“句子结构”意义新的认知,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译汉翻译能力。
关键词 关系 翻译 语篇框架 句子结构 语言与言语 历时性与共时性
英语语篇阅读中,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隐含意义的把握,始终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和难点。中国学生常常发现语篇中有些英语句子既长又比较难理解和翻译,主要原因是这些句子大多具有隐含之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语篇局部“句子结构”的那些隐含意义,从而实现由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的理解。为此,本文尝试应用索绪尔“语言”与“言语”、“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原理,并在构建“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背景下,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中的隐含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实现语篇意义的再次整合及对局部句子意义新的认知,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译汉翻译能力。
一、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关系对学生英译汉翻译的影响
目前,英语阅读课大多是围绕“语篇框架”模式展开的。整体性观念是语言学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整体性观念就是指在一个实体中,其构成因素必须遵守一系列对实体和构成因素具有决定作用的内部运作规律。一般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某种意义或文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及关系中被表达出来的。[1]语篇阅读教学中,构建“语篇框架”已成为阅读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一个有效手段。从形式上看,“语篇框架”是指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素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或者说具有互动关系的。在构建“语篇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较关注关键词、主题句、语法分析、词汇及句子表层意义的讲解,而忽略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指导。英译汉翻译多是围绕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因此,学生英译汉经常缺乏深刻性及准确性,更谈不上“雅”。比如句子According to one teacher,the student who hands in neat work is already on the way to scorning an A.
学界认为英译汉的两种翻译模式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一般就是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即,按照句中词汇顺序、字表意思及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因为,在例句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who hands in neat work…”。所以,学生“直译”时就强调句中定语而翻译成:按照一位老师所说,交上整洁作业的学生就已经是在获得高分的路上了。“意译”,一般不被句中语法所限制,也不仅仅依赖逐字翻译,而是应用增减、转换、省略、重复等技巧,并强调以汉语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以上例句应用“意译”可翻译为:根据一位老师所言,学生交上整洁作业就意味着已接近高分了。“直译”较适宜于意义和句子结构简单英语句子的翻译。而“意译”更接近“言语”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能凸显翻译中“语言”和“言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培养英译汉翻译能力,就是要培养英译汉“意译”翻译能力,因为,“意译”可以体现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的把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在例句中,根据原语篇的整体性意义,“the student”是指“top student”(优秀生),“neat”在此具有隐含之意。首先,教师应该将“neat”这个词的表层意义与“top student”进行联想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其次,教师可以应用“英英翻译”来理解该句:The sentence means that a top student 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此处为隐含之意)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只有教师自身首先对原文隐含意义进行剖析,才能使翻译教学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引导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进行科学认知,并实现翻译的“达而雅”。在教师对例句的深入剖析和指导下,学生也会对例句进行新的认知,最终使其翻译变得更加完美:“根据一位教师的经验,优秀生所交的作业往往十分整洁和认真,这也是他们获得高分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翻译凸显了例句中的隐含之意以及内容的厚度感,同时,彰显了汉语书面表达庄重之特点。可见,“意译”翻译能力不仅体现了“语言”静态性意义和“言语”动态性意义之间关系分析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认知。
二、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分析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狄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划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语言共时性(Synchrony)和历时性(Diachrony)原则。索绪尔认为,“…the linguist must take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s his primary concern and relate all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language to it.”[2]语言家认为,语言结构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对象,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隐含表达、逻辑关系和言语的心理关系,这些关系都应与语言结构合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言语”中理解“语言”的内涵及价值。“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性符号,而“言语”是来自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真实话语(real language),二者是互联互动的。阅读、认知和理解语篇的过程就是有形或无形的“言语”活动。有时,心理活动也可被视为“言语”活动,如,“言语”表达之前的预设内容和“语言”进行联系或建立关系的心理活动。
语言共时性是研究在一个整体意识中,所感觉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符合系统内部运作规律的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共时语言学的目的在于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进行相对静态的观察、描写、分析和研究。[3]因此,共时性研究可以结合历时性要素与共时性要素,并从多元性、开放性、秩序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局部性方面进行考辨。例句中共时性与历时性要素对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One teacher said that the top student(共时性要素)who hands in a piece of neat work(共时性要素)that means the 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共识性和历时性要素)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历时性要素)。语篇阅读中,运用历时性就像一个“碎片化”的思维活动。例句中“…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就是根据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原理而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也为“意译”提供了相关的语言内容。宏观上看,句中的“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这些新添加的词与原句的意义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与语篇整体性意义相吻合;微观上看,各个词汇也是联系了句中的共时性要素,比如,“the student”(共时性要素)联系到“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neat”(共时性要素)与“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effectively”(均为历时性要素)建立了关系。这些词汇正是隐含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中,当读者以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来进行关系思维时,他们则成为分析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意义关系时的重要纽带。总之,英译汉翻译增加的新词汇就是为翻译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和“言语”活动基础。综上可知,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互联互动的关系。
三、共时性和历时性对培养学生英译汉翻译的重要作用
1.共时性与历时性对“句子结构”表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的基础
索绪尔的历时性研究特点是对所有“他者”的研究,而语言内部的研究则是共时性研究的特点。[4]在此,对“他者”的研究是指对语篇之外的一些历时性要素的研究,比如,体裁特点和“语篇框架”之间的关系,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其与局部“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为理解语篇的隐含意义和英译汉翻译提供了思维内容和“言语”活动背景。研究“他者”历时性要素,必须借助关系思维与语言共时性及共时性要素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关系思维是指在对事物进行思维时,涉及到一些已经存在或新的存在的思维内容,并预设为具有动态性的关系和目标,在思维中可以想象或预设所存在着的潜在要素关系中的显像和运作合理性,由此来诠释思维的全过程,这就是以“关系”的眼光看待思维活动。[5]从某种意义上讲,语篇整体性意义和局部句子深层意义的分析就是为关系思维内容提供存在预设,也为英译汉翻译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思维背景和基础。所以,进行英译汉翻译时,首先要知晓“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比如,阅读一篇说明文时,说明文写作特点就属于语言历时性要素。对于学生而言,通常比较关注语篇表层意义,而忽略语篇中的一些衔接词、关键词、主题句和语篇体裁特点对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强调语篇体裁特点,一般,说明文或议论文具有三个基本要素:“What(什么)? Why(为什么)? &How(如何做)?”以此,让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和理解。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及共时性要素和历时性要素也是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进行英译汉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2.共时性与历时性对语篇“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关键
分析语篇深层意义时,仍需要应用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来分析。按照语言历时性,任何形式的语言结构都形成于动态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而其内部形式却是静态的。所以,只有在一种特定时空中或划定的时间片段内才能有效地分析客观存在的句子本身之外的深层意义。按照语言共时性划定所要分析语篇中的局部内容是必须的。笔者发现,根据共时性条件下的语言静态性句子结构特点,学生会轻松准确地理解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句子多以“直译”为主。但,让他们根据“言语”动态性,多样性特点来分析句子深层意义时或者说应用“意译”技巧时,绝大部分学生则很难使翻译的句子“达而雅”。根据共时性的“同一性”原则,在理解语篇局部“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时,需要在认知结构的背景下,即在应用“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基础上而展开。本质上讲,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也是为英译汉翻译提供必要的思维内容和知识储备,需要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层级性及完整性的考辨,同时,也需要使“言语”解释的内容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和有效性。一句话,就是将局部“句子结构”意义与“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有机地进行衔接,使二者之间建立“关系”。这个“关系”在“语言”和“言语”、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原理的作用下,通过关系思维就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的互联互动的英译汉翻译机制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构建源于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及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
综上所述,索绪尔有关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提出,使学界对语言的研究由“实体”研究转向了“关系”研究。将学界从过往语言学研究当作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应用研究。同时,语言应用研究也带来了学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关系研究的新局面。笔者尝试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分析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借助关系思维,探讨和研究“语篇框架”阅读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及英译汉翻译的支撑意义。文中对于“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的分析,拓展了一线教师学术研究的视野,说明只有把握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译汉翻译能力。
————————
参考文献
[1] 邱健.从音乐“实体”转向音乐“关系”的结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6).
[2]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张碧.历时性生成与共时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 撒露莎.从语言的共时性角度看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的关系[J].安徽文学,2011(10).
[5] 孙美堂.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J].哲学动态,2003(9).
[作者:陆亚丽(1963-),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