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什么

2015-10-21 19:49夏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分率列式边长

夏忠

从学生的解题情况来看,有心的教师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解题后,很少有学生能自觉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转换角度看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总结题中隐藏的解题规律……这些不良的解题习惯,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解题责任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解题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呢?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示范,为学生积累解题后自觉反思的经验,直至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应思什么呢?笔者以为当学生解完一道题后,教师应抓住机会,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解题的整个过程是否合理完整,结论是否正确,解题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对解题思路做进一步的梳理、归纳,或探索其他解法,或总结解题规律,或对原题进行引申和拓展等。用足、用活习题,训练学生严密、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从而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责任感。下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引导学生反思算式是否符合题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责任意识

事实证明,很多学生解错题,并不是不会,而是没有认真审题的结果,要么对条件的关键字眼视而不见,要么对问题的关键字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一种审题习惯,使学生对解题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学生解完题后,首先应引导他们反思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答案是否正确。通过反思学生就容易发现问题,查处错因,确保结果正确,同时积累反思错解的经验,不仅起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更培养了学生解题责任意识。如,用边长8分米的方砖铺一间排练厅,需要方砖125块;如果改用边长10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有的学生列式是:8×125÷10=100(块)。针对学生的错解,笔者不急于判定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反思:8×125表示什么?学生说8×125表示边长乘块数,那边长乘块数的结果表示什么呢?你能画图看看吗?学生一画图,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误把边长当面积,找到了错误的根源,列出了正确的算式:8×8×125÷(10×10)=80(块)。接着让学生说说错解带来的启示:有的学生说要读清条件,不要被表面的数所迷惑;有的学生说解决这类题最好先画个图试试看,这样不致于把边长当面积;有的学生说,解完题之后,要自我检验,确保答案正确……要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需要做个有心的教师,引领学生经常性地积淀。

二、 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可以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解决一道题,很多学生列出一种解法后,极少去考虑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除非题目有要求。其实不少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如,一本故事书共300页,淘气前5天看了总页数的■,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故事书还要多少天?很多学生是这样列式的:300×■=100(页),100÷5=20(页),300÷20=15(天),15-5=10(天)。笔者对学生的解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你们用了四步解决了这道题,想一想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可以通过画图试试看。通过画图,有的学生发现了5天的对应分率就是■,用5÷■=15(天),就是看完这本书的总天数,再用15-5=10(天),求出剩下的书还要看多少天。列式:5÷■-5=10(天);有的学生说,用■÷5=■,求出1天看了全书的■,再用单位“1”除以■,求出看完全书要用15天,列式是:1÷(÷5)-5=10(天)。经过比较,大家都认为解法2、解法3都比解法1简洁。而为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解法1呢?有的学生说,受要用尽全部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说,这道题总页数300可用可不用,不用300页解法更简洁。因此,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可以一题多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积累解题技能。

三、 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蕴含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同类题目总是蕴含着相同的解题规律。在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寻找解答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如,笑笑看一本200页的科技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为了使学生在解完题后,能掌握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笔者将问题隐去,改成先提问题,再列式解答。经过交流,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第一天看了多少页?列式:200×。

2.第二天看了多少页?列式:200×。

3.两天共看了多少页?列式:200×(+)。

4.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列式:200×()。5.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列式:200×(1--)。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五道算式,说说它们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蕴含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经过反思,有的学生说,五个算式的列式都是依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有的学生说,都是根据“单位‘1’的量×问题的对应分率”列式;有的学生说,解决这类问题,只要找准单位“1”的量以及所求问题的对应分率,再根据“单位‘1’的量×问题的对应分率”,即可解决问题。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水到渠成地揭示此类题的解题规律。

四、 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可以一题多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是学生应用意识的体现。解完题后,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改变原题的结构,使一题变成多题,便于观察、比较。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可以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0千米的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待学生列出720-(80+70)×4算式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原题的第一个条件进行延伸。

1.如果把“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0千米的A、B两地相向开出”中的“相向”改成“相背”,问题如何解决?经过画图分析,列式为:720+(80+70)×4。

2.如果把“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0千米的A、B两地相向开出”中的“相向”改成“同向”,问题如何解决?经过画图分析,本题有两种可能,如果是甲车追乙车,列式为:720-(80-70)×4;如果是乙车追甲车,列式为:720+(80-70)×4。

3.如果把“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0千米的A、B两地相向开出”中的“相向”去掉,问题如何解决?把条件中的“相向”这个关键词去掉,使一道封闭题变成了开放题。学生在解答之前先要考虑甲、乙两车的行驶方向,可能是相向而行、也可能是相背而行、还可能是同向而行,其中同向而行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甲车追乙车,另一种是乙车追甲车。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三种情况放到一起研究,不仅起到了有效比较、澄清模糊的作用,更是起到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强化思维密度和增大思维广度的效果。

引导学生解题后的反思,并不是每一道题都要引导学生反思,而是要抓住机会,或根据题目的特殊性,或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分率列式边长
魔术存钱罐
大楼在移动
解分数问题例谈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常见错例剖析
每筐多装多少
利用分率巧解题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