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教育功能迷失的省思

2015-10-21 19:47郝媛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现代教育

摘   要 现代学校教育一方面试图突破社会制度环境的过多束缚,独立行使教育在育人、促进合理社会流动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又突出地表现出其非独立性,如在办学过程中受行政计划的过分干预;在结果评价和人才筛选上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人的上升渠道受阻,教育不公平又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代教育需要多种尝试,通过合理的利益定位、体系创新、微观关注等从源头上寻回自己应有的使命。

关键词 现代教育  社会公平   上升流动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1],促进个体成长的教育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着个体解放,个体解放有赖于教育公平带来的社会公平。教育社会功能的合理发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然而现实中恰恰存在着因教育社会功能发挥的扭曲而造成的更大范围的不公平。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被动的社会运转机器,教育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教育体系自身在发展中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和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该有的发展路径。

一、现代教育的迷失

现代教育的迷失表现在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某种限制,无论是未来人才的培养,促进人的合理的社会流动,还是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都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迷失之一:计划性带来教育的最大功效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做各种各样的计划,认为计划是达成目标,避免盲目性的最好路径。殊不知全盘计划性的危害,“当代人类所制定的计划、建立的机构和系统已经大大地超过应有的限度”[2]。过分的计划只会带来僵化,侵吞属于人的自由,学校教育也逐渐被行政计划过分地控制。

在我国,教育受行政体制的干预较多,行政体制的干预突出地表现在过分的计划性。对外,学校办学没有充分的自主性,疲于应对来自政府机构的行政指令;对内,学校自身的组织机构日益复杂,将教学这种育人的活动限定在行政计划的条条框框中,过分的计划不能带来创造性。

2.迷失之二:现代教育更好地实现人的上升性流动

教育具有一定的成层功能,教育成层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整个社会竞争性流动氛围的形成。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差距扩大以及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教育成层功能的失衡与服务重心的偏斜,表现在:阶层间教育机会分配不均,导致部分阶层成员地位陷入代际复制与循环;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青少年升迁性流动的实现;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保护性流动”,强势群体借此获取更高的上升流动机会[3]。本该是个体借以实现上升流动的教育却在无形中沦为社会权势阶级借以维护自身特定利益的工具。

3.迷失之三:现代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国内外对教育公平的研究集中在三个层次: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4]。目前,我国在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解决上已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上,优质教育资源不能被广大的底层群众所分享。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突出的如城乡差距带来的城乡毕业生升学率的差异,如在初中升入高中这一环节,全国城市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从1982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毕业生的升学率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之间的倍差从1.8倍扩大至3倍[5]。其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保护性流动”,以“资源换学位”的权学交易都将生活在较低阶层的人们寄托在教育上的念想一次次地拉回现实。微观视域下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以及教育结果的千差万别都昭示了教育公平之路的艰辛。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合理发挥

教育社会功能的合理发挥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教育功能的合理发挥表现在培养未来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合理的社会流动和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上。

1.培养未来新型人才

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劳动力筛选理论,都强调教育在人的知识获得和竞争力提升上的重要作用。但教育不能只是满足当下的需求,而是要有教育先行观和教育预见性。所以,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培养未来新型人才。“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6]所以,现代的教育应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不能被过多的计划所限制,过多的计划会限定教育系统的动力和活力,必然带来整个教育系统的万马齐喑。教育系统首先就要解放自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对未来新型人才的培养。

2.促进人的合理的社会流动

现代社会分层明显,但较之过去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实现各个阶层的相互流动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索罗金于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中提到“学校是从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社会性阶梯”,可见教育对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7]。人的社会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受到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的影响。在崇尚民主与竞争的社会体制下,先赋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小,以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后致因素即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条件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作为一种后致性因素无疑是实现人的升迁性流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来说,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他们拥有较高的职业期待,改变自身命运的最重要的途径。

3.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

现代教育面对着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权力与欲望充斥其中,虽倡导公平,但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教育能否明哲保身,既能抽身于这种复杂的利益博弈之外,又能对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做减法,有助于实现更深层次的公平是教育的新使命。社会的公平从教育公平开始,教育公平即相信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并将这种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但教育也承认差异,根据人不同的潜能进行适当的教育,使之成为自己。教育功能发挥的本真是把每个人培养成生动活泼的个人而不是为社会大机器服务的被动运转的零部件,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起点,使社会公平不再流于形式,实现更深层次的公平。

三、回归本真,从源头上寻回教育的应有之义

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本该是有独立价值追求的教育为何频频被种种利益关系所左右?制度化的教育是维护了社会的公正还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公?然而教育理念本身并不像制度化的教育那么拘泥于形式,人们也并不是被动接受这种体制,而是围绕着现代教育的种种利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1.对教育利益的合理定位

当今社会,教育仍是个体获得知识,谋得职业,取得相应社会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但教育利益不能直接等同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需要对教育利益进行合理定位,才不至于用过于功利化的目光来看待教育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要去除利益、超越利益,反对教育功利化。今天的教育把功利作为根本尺度,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为一部分人追求个人目标和欲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8]

对教育利益的合理定位是理性看待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根本。教育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表现出与个人收入水平、职业类型、社会地位的高度相关性,但接受教育不等于只为获得这些外在的可量化的代表物,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内在涵养的提升。教育的本真追求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对现代教育不应添加过多的外在功利因素,而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源,即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2.教育体系创新,寻求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依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于受到时空限制,使得学校教育的作用范围和程度非常有限。此外,学校教育易受到来自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的行政计划,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等,学校教育被批判为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重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依据。

针对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教育自身应该寻求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教育的形式也因更加灵活而适当摆脱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束缚。于是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催化下发展出一种虚拟社会的教育——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人们有自主选择权,而不必受既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限制,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压制在这里无迹可寻。于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云服务逐渐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受教育形式,典型的如在线课程MOOCS的影响。MOOCS以其移动式学习、选择性、自主性、自控性、个性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特征对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革新,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一种挑战。

3.微观关注,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公平

我国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探讨多局限于宏观层面,强调国家在宏观上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国家在这方面也的确作出了努力,如始终把推进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和核心内容;扭转阶层间教育资源和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与补偿。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为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障,但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才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个人的充分发展,进而打通较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渠道的根本。

在学校里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是老师,老师的公正理念和行为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期待和学业成就。在微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态度和关注程度的差异,教师与不同学生交往的时间和方式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机会。微观视域中的教育公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有必然的联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承担者,需要谨记偏见所带来的危害,不偏不倚,对学生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对待学生的差异要持有欣赏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学习与学生的相处艺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公平。

————————

参考文献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3] 查啸虎.教育成层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伍宣霖,蓝欣.教育对社会流动影响综述[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5]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转型期农村教育的主要危机[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 邓银城.教育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分层流动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8] 阮成武.论教育的利益定位与边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3).

[作者:郝媛媛(199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现代教育
浅析现代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读写课堂中的运用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对如何实现我国公共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探究
承继传统,完善教育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班会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