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5-10-21 19:58郭丽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高血压

郭丽娟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0例,将左心室肥厚者列为试验组,非左心室肥厚者列为对照组,对其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血压检查及心脏三片检查等,之后根据Lown分级标准进行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和分级。结果:对照组的75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69.33%,试验组的75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100.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P<0.05)义;其中试验组Ⅱ、Ⅲ、Ⅳ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观测,对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可以有效掌握,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 室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54-01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病发率越来越高[1]。高血压易导致患者并发肾、心、脑血管等疾病,并造成其组织出现损伤,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同时高血压病程时间越长,其造成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伴有心律失常及心衰的概率就越高[2]。临床对其病情的观察多采用心电图、血壓、心脏B超等进行检查和监测。而近年来有关学者提出,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与其左心室肥厚有很大关联,下面就我院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探讨和分析,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0例,其中男95例,女5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5±9.5)岁;病程2-10年。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将冠心病、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等患者排除,并将左心室肥厚者列为试验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40-80岁,病程3-10年),非左心室肥厚者列为对照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42-82岁,病程2-10年),每组75例,且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价值。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病例资料填写、血压检查、超声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三位片检查和心脏B超检查等。医生根据其各项检查结果对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按照Lown氏分级法[3]将室性早搏单一发病或偶然发病一次者,在24小时内室性早搏小于700次者,列为LownⅠ级;将室性早搏单一频发,且在24小时内室性早搏大于700次者,列为LownⅡ级;将室性早搏以多种型式或多源性的频发者,列为LownⅢ级;将室性早搏成串或成对频发,并伴有短阵心动过速者,列为LownⅣ级;将出现RONT室早并预后其可出现心室纤颤而瘁死者,列为LownⅤ级。其中血压的指标标准为21.3/12.6Kpa。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血压检查,其值均高于21.3/12.6Kpa。

对照组的75例患者中,共有52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9.33%;其中属LownⅠ级的有30例,占40.00%;属LownⅡ级的有12例,占16.00%;属LownⅢ级的有3例,占4.00%;属LownⅣ级的有7例,占9.33%;属LownⅤ级的有0例,占0。试验组的75例患者中,共有75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00%;其中属LownⅠ级的有12例,占16.00%;属LownⅡ级的有28例,占37.33%;属LownⅢ级的有10例,占13.33%;属LownⅣ级的有23例,占30.67%;属LownⅤ级的有2例,占2.67%。两组对比,试验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概率及其Ⅱ级、Ⅲ级、Ⅳ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多发病,由于患者长期处于血压升高的状态,同时随患者年龄的逐年增长,其引发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就越高,并易引起其他脏器的损伤或导致死亡等情况[4]。而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倍受临床关注,并通过本文的探讨可发现,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其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左心室肥厚者,同时病发率也较非左心室肥厚者高,说明血压越高,左心室肥厚月严重者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越高[5]。而对其病情的监测及检查,本文采用了动态心电图及其他心脏检查方法进行了检查,发现通过动态心电图对其心律失常的观察可确定其病发程度,说明其可行性。而高血压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患者左心室肥厚或增大,导致机体粒细胞及微血管功能受损并减弱,引起心肌纤维病变,造成其稳定性受损,从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总而言之,高血压患者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波动越大,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经本文探讨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其进行心律失常的监测,可有效率掌握其病症情况,对临床诊治带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成; 袁建喜.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3.

[2] 郑小雍.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07):1012-1013.

[3] 曹伟. 厄贝沙坦与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8):18-20.

[4] 马春先. 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4,3(01):14-15.

[5] 韩秀萍. 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0):1416-1418.

猜你喜欢
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高血压
Hold住,你的血压!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高血压界定范围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