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威 韩艳
【摘要】目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9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33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将患者分成三组,一组是80岁组,一组是70到79岁组,一组是60到69岁组,总结患者动态心电图的特点,采用专业检测系统,对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测,在分析时对心电变化情况进行回放,从而借助专业的软件获取准确的HRV参考值。结果;心律失常患者中70到79岁患者的检出率最高,在窦性心律变化方面患者的在心律变化方面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最慢心率要比80岁的患者大,比70到79岁的患者小。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年龄越大的患者在心电的变化上就越明显。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41-01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表现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病人在临床症状上也是不同的,而对这类患者的诊断需要采用动态心电图,因为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诊断失误,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应用优势。动态心电图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对患者的心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心血管疾病患者共330例。其中男200例,女130例,年龄60一98岁,平均(77.7士6.0)岁。按年龄分为三组:60一69岁组154例,70-79岁组98例,80岁组48例。三组患者按原发心血管疾病不同均在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其年龄、性别相匹配,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退行性心瓣膜病、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从国外进口的同步心电动态监测系统,对患者的心电变化进行24小时连续的记录,同时在对病例进行分析时还要轻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电变化情况进行回放,这种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分析,同时还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按照临床上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对心律失常的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了确保精确度,需要借助软件来获得HRV数值。
1.3观察指标
①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或阵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房速,偶发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②室性心律失常:偶发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凡期前收缩数>720次/24h(即30次/h)为频发。③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④24h平均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⑤HRV:SDNN(24h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24h内每5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rMSSD(24h内相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一定时间内差值>50ms的次数占所有心动周期次数的百分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的t检验和计数资料的X2检验。
2、结果
三组患者心率失常比较。三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是87.6%,同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能具有比较强的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窦性心律变化对三组患者的窦性心律进行统计之后发现最小的心率要比80岁组大,但是比70到79岁组的患者小。平均心率要比80岁组的心率大,比70到79岁组的病人小,该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窦性心律变化和HRV比较见表1。
3、讨论
老年心血管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发病几率也会不断的增大,横纹肌会逐渐的减退直至消失,结缔组织会出现明显的增生现象,同时传导系统的功能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患者如果有高血压的症状还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心脏瓣膜异常的现象,糖尿病和其他种类的心血管疾病也会使得心脏血液流动发生动力学改变,这样心脏自身的功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在心脏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兴奋性、传导性,这样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自律性的心律失常现象,只是当前在这方面的报道还不是非常的常见。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患者面临瘫痪甚至是死亡的风险,所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维持患者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现实8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阵发性房颤、束支阻滞的症状明显要比70到79岁的患者更多,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有年龄增长这一因素之外,80岁的患者出现的心脏病理性改变更加的明显,如果患者出现了房颤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血栓性的并发症,如果这种并发症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控制,就很有可能使患者残疾或者是死亡。快速的房颤很容易使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血流性动力障碍,这样就会出现低血压的症状,休克甚至是心脏衰竭,如果患者出现了束支阻滞状况,同时这种状况没有及时的得到控制,发治安成了双分支与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就可能增加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同时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束支阻滞症状,所以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予以高度的关注。
本文结果提示80岁以上患者心脏退行性变、淀粉样变、缺血等更严重,更易导致窦房结、房室结发生缺血、变性、纤维化、也提示窦房结对自卞神经的反应降低,心率逐渐减慢,缓慢性心律失常增多。HRV能定量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作为诊断自主神经活性的定量指标SDANN,SDNN,RMSSD,PNN50能较好地反映心脏神经的功能,其值降低,反映出神经功能减退,其值增高,反映迷走神经功能良好,而神经活性增强,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文结果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迷走神经张力受损为主,预示心律失常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風险更高。
参考文献
[1]杜灵芝.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2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01)
[2]李蓬.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