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平 张海兰
【内容摘要】在艺术注重作品材质美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在艺术创作中将古老的坦培拉技法与现代丙烯颜料相结合,对绘画者充分理解绘画语言是相当有必要的。文章结合文化历史和当今时代背景,主要论述丙烯与坦培拉技法结合与运用的可行性、互补性和材料与技法运用的局限性突破。通过研究丙烯颜料与坦培拉技法结合的实际案例,探讨二者结合后形成的自身风格特色和绘画语言形式。
【关键词】坦培拉技法 丙烯颜料 综合绘画 材料语言
坦培拉作为乳剂性绘画材料,在绘画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中世纪画家最常用的绘画材料就是坦培拉。而丙烯颜料是用一种化学合成胶乳剂与颜色微粒混合而成的新型绘画材料,其干燥速度快,干燥后稳定而牢固,耐氧化风蚀,不会因为气温而改变,也不会因光照和雨淋而变色,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可长期保存,更可与其他绘画材料综合运用,已成为被画家广泛应用的绘画材料。二者的结合与运用,既是对古老绘画语言的现代性彰显,同时也是绘画语言与绘画材料的一种继承与创新。
综合绘画不排除任何可用媒材,只要充分表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即可,在众多媒材中寻找到最有意义的材料意义重大。综合绘畫作品的实体大多是黏结剂、载色媒介、依托材料、色料或各种实物,其中起关键承载作用的是载色媒介,丙烯和坦培拉的载色媒介都具有亲油亲水的性质,同属乳剂性绘画材料,二者的结合与运用给创作者带来极大的空间。
二者结合具有其他绘画材料无可替代的材质美、色层美。乳剂性绘画材料的材质美感,蜡乳胶材料融合蜡的柔软,可在光亮与朦胧之间畅游。而丙烯材料和各种添加剂结合产生的各种奇特效果,带有现代色彩的梦幻。乳剂性绘画材料具有色层美,传统西方绘画艺术的真正魅力体现在色彩空间上,在于色彩层次给画面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乳剂性材料正是由于材料的特性,才能在画面上产生丰富的色层,通过各种色层折射添加,而带来其他画法无法实现的迷人色彩层。创新性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让绘画者的情感得到充分体现和传达。
坦培拉绘画在13世纪的意大利广为流传,传统坦培拉主要是鸡蛋坦培拉,对底子要求严格,制作程序复杂。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得到了现代艺术家们的关注。而20世纪是一个新型综合材料为主流的时代,绘画创作所需要的基底也各有不同,如纸、布、金属拼贴等做出的不同肌理效果,基底常凹凸不平,与传统坦培拉绘画要求区别甚大。如果把坦培拉技法运用于综合材料之中,丙烯则是首选,这因其材质特性所决定,其可反复调染,不用担心渗油吸油问题。通过丙烯,可将坦培拉技法运用于综合材料之中,使二者得到结合。
坦培拉具有水油兼容的性质,传统坦培拉分为水性和油性。水性坦培拉是运用色粉调和鸡蛋乳液,在石膏底子上用提白罩染的方法,让画面达到轻快明亮的效果,而油性坦培拉的塑形效果更强。丙烯颜料可同时实现这两种效果:前者可代替色粉调和鸡蛋乳液进行作画;后者可用丙烯作媒介剂替换鸡蛋乳液和颜料,运用坦培拉技法作画,同时可达到鸡蛋坦培拉的效果,画面透明而湿润。
由于丙烯颜料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在熟练掌握丙烯颜料与坦培拉技法结合的方法,可推陈出新,将其运用于综合绘画中。由于其兼容性,可根据画面的不同需求添加不同颜料,既可弥补部分颜料的缺点,又有助于提高绘画作品的品质。在作品创作中,主要运用坦培拉技法结合丙烯颜料,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现代社会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不同地位、年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的人,在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习惯上都有自己的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总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反映这一时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民族性。而个性艺术创作也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丙烯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丙烯与坦培拉的结合,是为满足多元审美的群体趋势所发展,用丙烯作画既可区别于油性材料的凝重,也区别于水性材料的滋润,这种视觉效果只有丙烯颜料才能产生。而这种效果在反映丙烯材料某种独特性的同时,也形成了造型艺术新的审美趣味。
从传统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专一于一种绘画材料,到现当代转向研究材料本身的语言,发掘材料的人文价值。材料是艺术的形式和思想依附的媒介,是人文精神和个体语言的一种展现,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可使艺术家完美地实现艺术创作。从欧洲传统绘画材料的发展到现代对材料的运用来看,画家只能画手中材料所允许创作的作品,只能创造媒介所允许他创造的视觉效果。而随着材料和手段的变化,对不同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所带来的绘画形式语言的丰富转变,也必然会促进推动观念的转化。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材料和手段,早已不限于单一媒介和技法了。以往艺术家是受时代的限制,不得不考虑赞助商的要求,而当代艺术家对材料的选择有着绝对的自主性,并将它们与其他绘画媒介相结合。随着绘画材料的拓展和表现手法的多样,艺术家及其周围文化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不同的观念和精神需求寻求能表现相应情感的材料,在创作中寻求符合自身绘画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材料,是现代绘画发展的趋势。
现当代艺术对于材料的态度远远超出了材料的工具性,即材料在表达一定的主题的同时,呈现出不依附于主题而独立存在,不同材料与不同的审美趣味相互组合,就能散发出特别的含义。材料的结合会导致新风格的产生,而风格的产生又促使不同材料的结合,材料的选择不再局限。
丙烯颜料与坦培拉技法的结合与运用,使得乳剂性绘画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运用有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在现当代,许多艺术家在综合材料运用方面都做出了大胆探索。早在20世纪初,毕加索、勃拉克等艺术家就开始了综合绘画的实验。材质引发了思考,思考延展了材质的生命力。将古老的绘画材料与新材料结合,是对生存态度的积极反映,使作者和观者都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在西方当代艺术家中,先锋艺术家詹姆斯·特里尔用乳胶、蜂蜡、墨丙烯聚合颜料、蜡粉等材料,创作了作品《罗登山火山口方案》。这些材料都具有可操纵的自然流动性,且丙烯颜料的单纯醒目与蜡粉的颗粒状质感形成对比,丙烯材料能使艺术家画出明亮清晰的线条,又同酯薄膜结合闪透出一种工业感。詹姆斯·特里尔在后现代的文化氛围里维护着绘画的价值,也提升了材料的文化价值。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运用坦培拉、油彩、丙烯等作画。作品《“45”,就职照片:格尔尔格》由20块木板组合绘画而成,敏感的笔触、沉稳的色彩、斑驳的肌理展现出丰富的质感,用古老的绘画材料营造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巴塞利兹利用坦培拉容易刮擦受损的特点,把材料缺点转化为优势,使材料与情感得到最佳结合,因为坦培拉丰富的半透明色彩效果和木板纷乱的效果,从而使画层产生丰富变化,表达出画家错综复杂的情感效果。
在中国,中央美院的张元和马路从事绘画材料表现与教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他们注重欧洲绘画的传统,认识到“材料会成为艺术的语言,其将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当代之间,建立起不可或缺的时空隧道,研究传统的终极目的是结合个性语言的需要发展传统”。他们对坦培拉、丙烯、蜡画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实验,为国内综合材料和欧洲绘画技法研究做出了贡献。张元通过学习和理解坦培拉绘画技法和语言,把坦培拉与综合材料结合,在其作品的画面上表现出丰富的肌理效果,他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的综合绘画作品,在自然中寻找材料的语言,在材料中表现个人对自然的理解。从遵循材料的自然属性,到运用多样的表现技法、手段,让材料与自然结合又不失去控制。不谈绘画的主题形象,而从作品表现和纯粹的绘画效果讲,当代融合了坦培拉的绘画效果与远古的坦培拉是截然不同的。古老坦培拉所表现的明晰和严谨早已不知去向,而现代是强化材料本身的语言能力,把单纯的材料变丰富,把有限转化为无限,让观者的目光游离在材质、肌理、色层之中。
马路的作品主要材料是油彩、丙烯、蜡等,綜合各材料的优点创作作品。马路曾说:“我想做有形象的综合材料,这有意思,不会人云亦云。”从他的作品中,可体会到他所追求的含蓄、微妙、色彩变化和材质感受。材料的运用使画面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画家透过画面的朦胧,发挥丙烯的水性特质与明亮色彩,产生水彩般的薄层和点,所画的效果是油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说,掌握材料的性能、物感和特性,材质语言就会为表达提供恰当的媒材,成为发挥物性表达丰富内容的手段,同时在审美维度上增加了视觉力度。因此,综合绘画作品绝非是媒材的折中,而是对材料的感受和体验。
坦培拉与丙烯材料二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不管使用何种画材,都要充分发挥其优点。艺术家只有这样,才能给中国的绘画带来活力和新语言,丰富绘画表现形式与增强绘画表现力。材料是艺术形式和思想依附的媒介,艺术家对材料的把握,是完美实现创作意图的前提。画家刘孔喜曾说:“画家只能画手中材料所允许他画的作品,只能创作出媒介所允许他创作出来的效果。而随着材料和手段的变化,他的绘画目的和意图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创作中寻找符合自己的绘画方式和有趣味的材料,才能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1]吉尔博特.创新丙烯画技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
[3]车建全.现代绘画材料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4]周长江.解读材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5]胡伟.由材料介入[M].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6]刘孔喜.坦培拉绘画技法语教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